八旗軍是什麼?
是當年后金建立的東北亞最強軍事集團。
這只軍隊戰斗力彪悍,借力明朝的內亂成就了清朝的入關偉業,還有后續的定鼎天才,也算歷史上的知名強軍。
但是這強軍,卻在多爾袞歿后漸漸萎靡,面對吳三桂叛亂時,尚且年輕的小康熙,看著八旗軍的混蛋樣,差點就要尋歿回老家,如果不是孝莊太后穩住局面,清朝估計要完。
是什麼讓這支強軍,變成這樣?
回歸歷史,追溯前世今生,或許就懂了軍隊戰斗力強大的根源和衰弱的因由。
(八旗軍服飾)
后金的崛起源自努爾哈赤的奮斗,還有隨后的統一女真各個部落,進而開始踐行八旗制。
但在統一女真之前,努爾哈赤所率領的軍隊,其實戰斗力不咋滴,反而非常拉胯。
這點上也有一段趣事證明。
公元1585年(萬歷十三年),當時還是建州女真酋長的努爾哈赤帶著自己的81個部將征討女真哲陳部。
這80多人的小隊伍,能跟著努爾哈赤一起出征,足見都是部落中的精銳之士,但后續的戰斗卻戰得非常有戲劇性。
小分隊出發后沒多久,不知咋滴消息就泄露了。一看努爾哈赤來進攻,對手就聯合起五個女真小部落,湊了支八百人的部隊,準備包圍消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曾經讀過三國演義,知道行軍戰斗情報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在后方留暗哨以防偷襲,于是就留下了一個暗哨放在后方,隨時通風報信。
就這樣,81人的小隊伍,留下一個人還剩下80人。然后努爾哈赤就放心的進軍了。
潛伏在后方的暗哨,也觀察到了小部落聯軍的蹤跡,一看情勢不對,立馬去找努爾哈赤報信。
誰曾想,這暗哨不咋聰明。
一溜煙追努爾哈赤,一追追不見了不說,自己還迷路了。
不知道消息的努爾哈赤,一路往前走,以為后方沒人偷襲,誰曾想就倒霉了。
八百人的聯軍,將努爾哈赤給包圍了。
這下努爾哈赤蒙了,我的暗哨咧?
蒙完之后,一看情勢不對努爾哈赤開始準備戰斗。
80對800,這仗不好戰啊,更不好的是,就在努爾哈赤尋思如何打時,自己兩親戚,札親和桑古里脫下戰甲一溜煙跑了。
這兩人以身作則,快速閃退讓努爾哈赤氣瘋了,臨陣脫逃,還是在關鍵時刻,其他人也紛紛準備逃走。
一看部下要亂,努爾哈赤立馬呵斥,然后一番諸如不戰就要歿的話語后,終于讓這群彪悍的漢子們,有了對戰的信心。
然后就是一場混戰,800人對78人!
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努爾哈赤帶著77個人,不要命地沖進敵人陣中,用打群架的方式,居然擊敗了對面800人的隊伍。
這場戰斗的勝利,讓努爾哈赤深受鼓舞,自己的對手太弱了,我的人能以一當十!
這就是曾經女真人的戰斗力,也是努爾哈赤能搞定女真部落的根源,他們都太弱了,完全不會戰斗,只要自己能將軍隊組織好,打他們易如反掌。
這樣的戰斗多了,才有后續努爾哈赤率領下的軍事改革出現。
制度化,組織化是軍隊戰斗力的根源,成建制有組織的軍隊,經過訓練就會成為一只強軍。
如何讓彪悍的女真人脫離原始,成為強軍,成了努爾哈赤最關注的問題。
當時還是明朝將領的努爾哈赤,有樣學樣地學習明朝軍事制度,將明朝衛所制度移植到了女真社會中,還做了不少改良。
明朝衛所,有抽丁制,八旗軍也有抽丁制度,明朝衛所耕戰結合,八旗軍也如此。
唯一區別是,曾經強悍的明朝衛所制,在時光流逝后因為腐敗問題,吃空餉問題成了民夫根據地,難民營,反而是新生的八旗軍各個都是精兵強將。
一支軍隊強不強的根源是什麼?
除了身高體壯之外,最關鍵的就是軍隊的組織度,換言之就是令行禁止的執行力。
擁有執行力的軍隊,才算精銳,沒有執行力的軍隊,即便各個都是彪形大漢也沒戰斗力,更何況這明朝衛難民。
兩相對比,明朝是號令不動的民夫,清朝是令行禁止的軍隊,兩方交戰結果如何也是可以想見的了。
這就是清朝八旗軍之前縱橫天下的因由,一場改革,還有跟隨而來的制度化,軍事化,以及合適的激勵,讓他們成了強軍。
那麼成了強軍之后的八旗軍又為何在多爾袞歿后漸漸頹勢?
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則是權力的鍋啊。
清朝統治者在入關之后,占據中原之后,就不斷尋思起如何遏制八旗軍的心思!
這種心思產生根源,在于政治體制的轉換。
清朝入關前,政權還有部落聯合的殘留,八王議政甚至可以影響皇權,這無疑會讓當政的帝王不安。
多爾袞時代,這不安就讓清朝多爾袞有了壓制八旗的心思,多爾袞歿后這心思就變成了實踐。
如何壓制,答案也很簡單。
清隨明制弄漢化!
明朝的制度是,科舉選拔官僚,官僚經過歷練再提拔,這是文臣序列的升遷。文臣都是科舉官員,隨后在基于以文抑武的政局設置,讓武將面對文官低人一等。
滿清有樣學樣,提拔科舉文官,降低武將在政治上的地位。
這一番舉措后,八旗軍各個旗主王爺的政治地位紛紛下降,驕傲的軍人面對文臣成了二等官員,也失去了傲氣。
失去了傲氣就容易管理,旗主王爺政治地位下降,就容易控制。
完成了這一切后,清朝皇帝稍許安心了,但他們依舊不放心,不放心的根源則是,這旗主王爺依舊有軍隊啊。
如此時局咋辦咧?
八旗制度是祖制,也是滿清統治根基,八旗軍是廢除不了的。廢除了,清朝的統治根基就會在漢臣侵蝕下陷入萬劫不復之境。沒有同盟者的皇權是不穩的,這點上也有不少歷史經驗可循!
比如:北魏經過孝文帝徹底改革,跟原本的鮮卑貴族翻臉,最后成了傀儡。
所以,八旗制不能丟,丟了等于丟根本,可八旗軍事力量又是脅迫,要遏制。
于是天才的清朝帝王們,開始踐行優渥對待,八旗制不改,八旗子弟國家養,只要你們聽話,就是同盟者,就是好幫手。
然后,八旗軍進入了厚養狀態。
厚養厚養,簡言之就是特權給你,好吃好喝供著,還有俸祿拿,也沒啥事情做。
福利這麼多,當然出懶人啊。
在無數福利制度孕育下,一個曾經彪悍的軍事組織變成了只會享樂的紈绔集中營,飛鷹走狗是他們的特長,雙槍林立是他們的標簽,精神上的墮落帶來了身體上的孱弱和意志上的薄弱!
這樣的軍隊,還有戰斗力嗎?
當然,八旗軍戰斗力的孱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下就失去了戰斗力的。
八旗軍剛入關時,那戰斗力依舊沒得說。
后來康熙時期,八旗軍的戰斗力雖然開始下降,可戰斗還是能打的,特別是駐防在外地的八旗常備軍,戰斗力因為身處的環境不同,還有時局的相對不穩定,在各種威脅下還保留了一定戰斗力。
但駐防在外的八旗軍并不是多數,更多的八旗軍都是駐扎在北京皇城根下的!
天高皇帝遠的,戰斗力還行,離皇帝近的,因為待遇好,環境安全,沒有威脅,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弱兵。
雍正年間的和通泊之戰,讓八旗軍中大量還有戰斗力的精銳幾乎都陣亡了。
這大量精銳的陣亡,讓八旗軍失去了最后的祖先榮光,以至于乾隆上臺之初,面對八旗軍糟糕的戰斗力,開始下令整肅,指望能讓八旗軍恢復戰斗力。
可這整肅效果并不好,習慣了安逸的八旗子弟,并不鳥乾隆。
面對這群弱軍,乾隆決定給他們弄個狠的,這狠的就是末位淘汰制。
養你們那麼費錢,還不能戰斗,不能戰斗就給我滾!
可這看似好用的手段,在面對八旗軍時依舊沒效果,制度設置得不合理,還有各種關系疏通,讓這輪裁汰成了一個笑話。
被裁的都是無錢無勢,地位底下的漢軍旗人和底層旗人,這群人戰斗力因為無錢無勢,大多還強點,留下的都是有關系的旗人。
一輪逆淘汰后,八旗軍反而進入了階級固化階段。
有錢有勢有關系的地位穩固,不害怕裁員,沒錢沒勢的窮旗人,還有漢八旗成了犧牲品。
尾大不掉后,乾隆也沒了整肅的心思,只能放任八旗軍擺爛。
時間到了嘉慶年間,嘉慶又想整肅八旗軍,為此他又弄了一出讓八旗軍憶苦思甜的做法。
以獎勵和升遷為誘惑,指望能吸引在京城當蛀蟲的八旗子弟,前往八旗軍曾經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讓這群人在祖先耕耘的地方感受祖先的生活,鍛煉意志!
可即便嘉慶開出了,屯墾滿五年就授予五品頂戴的優渥條件,八旗子弟依舊沒多少人報名。
無數八旗子弟,家里有錢有勢,根本不在乎官位,京城多好啊,要啥有啥,去赫圖阿拉屯墾,待上五年有沒有命哦?
這群人為了能不去,還組團建言嘉慶,停止這無聊的做法。
弄得嘉慶也怒了,你們不報名是吧,那就抽簽,看誰運氣不好。
最后,三千個倒霉蛋被抽中,送到關外!
送過去指望屯墾鍛煉意志,更搞笑的事情來了,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慌了。
因為這群八旗子弟都是有權有勢人家的孩子,真要在赫圖阿拉出什麼事,那不是自己遭殃?
一看嘉慶心意堅決,不好反對的他就曲線迂回,讓這群八旗子弟去了條件更好的沈陽城外屯墾。
為了他們生活方便,還專門安排廚師和大房子,供應他們吃喝拉撒,照顧的可謂無微不至。
可即便這樣,這群紈绔依舊嫌棄日子不好過,不停鬧事,弄得盛京將軍也頭疼!
至于種田,財商不錯的這群人,居然將朝廷分給他們的土地,直接租給了那邊的漢族流民,讓他們種田,自己拿著家里給的錢還有土地的租金,繼續花天ㄐ丨ㄡˇ地的生活,鬧出了不少事情。
地方官員面對這群大爺也是一籌莫展。
這件事發生之后,嘉慶帝終于認慫了,這群人完全無可救藥,爛泥扶不上墻,從此再不提八旗軍恢復戰斗力的問題。
隨后的道光、咸豐、同治時期,八旗軍的腐敗,成了朝廷上不能提的事。
原因無他,經過折騰的八旗軍,形成了共識,誰說我們不行,就干他。
清朝政府面對這群紈绔子弟,辦法也不多,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后的漢族軍事武裝崛起后,就不管這群鳥人了。
你們該干嘛干嘛,飛鷹走狗跟我無關!
清朝這只曾經強悍的軍隊,就此墮落成了京城市井中的廢材。
時間是所有事務最大的敵人,他能讓美女變太婆,讓帥哥變老頭。
這是歲月的力量,同樣的,跟時間一樣有破壞力的還有制度。
制度的松懈和偏差能讓一切發生變化。
八旗軍戰力蛻變,根源在厚養政策,偏差在八旗軍階級固化。
固化后的八旗軍,失去了新鮮血液的沖擊,沒有了地位的擔憂,有吃有喝誰又愿意振作奮斗?
更讓人難堪的是,他們還在后續受到遏制后,形成了攻守同盟,但凡有人對他們的墮落提意見,就要群起而攻之。
我吃香喝辣,是祖先奮斗換來的。
我飛鷹走狗,是祖先奮斗換來的。
我墮落我有理,你管得著嗎?
面對這樣的軍隊,我只有一句話奉送。
時間會教你做人,時代會教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