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誅關羽這個環節,演孫權的演員,用演技詮釋了孫權的真心。那就是其實并不想誅關羽,而是呂蒙擅自作主誅的。
最后還引申出了,孫權因為呂蒙不聽話,暗地里弄歿呂蒙的橋段。
演繹得很精彩,也讓不少人信以為真,將孫權當做乖寶寶。
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答案:關羽是孫權自己要誅的,幕后幫兇還有離世了的魯肅。
(關羽之歿)
真實的史料上,其實明確記載了關羽歿在孫權手中,因為呂蒙那個時候就不在前線。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三國志·呂蒙傳》
這段話可謂說得明明白白,呂蒙偷襲大獲成功之后,孫權封呂蒙為南郡太守加孱陵侯,但任命還沒下達,呂蒙就突發疾病,為了治療呂蒙的病,孫權還千金求醫,可見孫權也沒誅呂蒙的心,不知后世人為何那麼多腦補。
(呂蒙也是背鍋的)
說完呂蒙,再看孫權在關羽事件中的角色。
呂蒙病倒了,前線還要繼續打仗啊,于是孫權接過了指揮棒,親自安排了如何圍堵關羽,這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三國志·吳主傳》
為了圍堵關羽,孫權派朱然和潘璋兩將,斷了關羽的退路,被斷了退路的關羽,無奈只能退守麥城。
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騎。——《三國志·吳主傳》
關羽一看后路被斷尋思著是不是回當陽,保麥城,這就是走麥城的由來。
孫權一看關羽在麥城,一開始并沒有要誅關羽的意思,反而派人勸降關羽,可卻被關羽的詐降擺了一道,忽悠了一把。
(孫權)
然后,就是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所擒,被吳軍誅害。
到底是誰下令誅的關羽,三國志中語焉不詳,但東晉王隱撰寫的《蜀記》中卻寫得很明白。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后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蜀記》
這無疑點明了,下令誅關羽的是孫權。
由此可見,關羽之歿跟病秧子呂蒙沒關系,罪魁禍首就是電視劇中看似無辜的孫權。
弄明白了關羽被誰誅的,再看為何要誅?
(劉備的悔恨)
首先:孫權的威望不足,誅關羽可以提高他的威望。
其次:孫權需要用關羽的首級,去曹操那里邀功,以便強化他在江東的影響力。
最后:關羽是人才,人才是威脅。
一個即懂水戰又能打陸戰,還能治國安民的關羽,無論為誰效力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帥才,關羽不肯投降,孫權又不敢放關羽,也不能將他送給曹操,最簡單的辦法只能是誅掉關羽。
誅了關羽,可以削弱劉備,取信曹操,提高自己的威望,確實是一舉三得之策。
但,事實真就如此嗎?其實關羽之歿和魯肅有關,確切地說和魯肅為孫權制定的謀劃有關。
早年間魯肅第一次見到孫權的時候,曾經跟孫權說過這麼一段話: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這段話,出自魯肅的《榻上策》中,是魯肅為孫權制定的帝王霸業策劃書。
這謀劃和諸葛亮出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備心心念的隆中對,成功了一大半,就能威震中原弄得自己和曹操狼狽不堪,經歷過荊州偷襲戰的孫權,當然也對《榻上策》心存幻想。
(孫權和魯肅)
除掉關羽,結好曹操,我是不是可以考慮下益州啊?所以,關羽之歿,魯肅才是幕后的幫兇。
《榻上策》為何之前孫權一直沒有踐行,除了周瑜半途而廢的軍事準備后,就偃旗息鼓。
原因有很多,都和制約因素有關。
赤壁之戰前,孫權致力于攻取劉表的地盤,是想占據荊州后再圖謀益州。
誰曾想曹操打來,打斷了孫權的計劃。
赤壁之戰后,面對曹操威脅,還有周瑜的半途而廢,孫權不得不和劉備結盟,共享荊州對抗曹操。
為了維系盟友關系,孫權按下野心,將目光投向徐州方向,弄了出十萬打合肥,結果被張遼弄得灰頭土臉。回過神來后的孫權,發現劉備入益州,一躍千里成了最大對手,只能將斗爭目標瞄準劉備。
荊州全數歸了孫權,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成了階下囚,誅掉他是不是就能謀取益州啊?
(魯肅是比肩諸葛亮智者)
這一切,也有不少史料作為佐證。
《三國志:周泰傳》中有一個沒多少人注意的官職任命。
關羽被誅后不久,孫權就任命周泰為漢中太守,這遙封的太守背后,就是孫權圖謀益州的表現。還沒打就封官,孫權的野心還用說嗎?
后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由此可見,這孫權誅關羽是必然,他的最終目的是挾大勝關羽的余威,順勢拿下益州,進而平分天下。
如果那個時候曹操糊涂一點的話,孫權的謀劃可能就有成功的機會。
如果曹操不厚葬關羽,不釋放對劉備的友善信息,孫權或許就會跟曹操說,要不咱們一起打益州吧。
但聰明的曹操如何會上套?
在厚葬關羽后,深諳孫權心思的曹操,立馬派曹仁、徐晃攻襄陽,干脆的和孫權反目了。
這反目的背后,即是震懾也是遏制,等于明白地告訴孫權,你適可而止!
老狐貍曹操,就這樣耍了小狐貍孫權,弄的孫權一點脾氣沒有。
指望用曹操當刀,曹操可不傻。
(老練的曹操)
一看形勢如此,承受不了雙線夾擊的孫權立馬縮了,務實的派遣諸葛瑾去和劉備和談。
他的目的,除了和談之外,也是隱晦的威脅劉備,我有可能打你哦?
劉備一看孫權的小伎倆,并不上當,反而強硬地說:你要戰那邊戰,我就在白帝城等你。
得,孫權又被劉備看透了。
孫權,才是誅關羽的儈子手,至于幕后真兇,讓孫權念念不忘的《榻上策》作者魯肅是也。
野心讓孫權在那一刻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這判斷就是誰才是最主要的敵人。
劉備勢力被削弱,等于曹操又重新成了孫權和劉備的最大敵人。
當最大敵人變化了之后,最該做的是保存能依賴的盟友戰斗力,而不是互相傷害。
如果孫權沒有誅關羽,劉備或許不會那麼早歿,甚至會在諸葛亮勸說之下,避免夷陵之戰的爆發,轉而帶領關羽、張飛,乘曹操身歿的機會,提前開啟涼州攻略,當劉備戰績順利的時候,孫權跟在后面總有油水拿!
說實話,這孫權也就這實力了,借助兩雄相爭,趁火打劫。
可惜的是,孫權沒有這麼做,他不切實際的益州幻想,不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劉備,更拖累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