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于1850年末至1851年初,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后建立「太平天國」。
1864年8月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宣告這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結束。1872年,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太平軍部隊徹底被消滅。
太平天國歷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其創造了很多先例,成為了特殊時期、特殊時代,一場非常特殊的農民起義,雖然在起始階段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是創造了很多傳奇,并且有不少經典的戰例成為后人研究的典型。這場失敗的農民運動中有很多被后人傳頌的故事,也有很多悲劇。太平天國因為其局限性,失敗是必然,但是在運動過程中某些慘烈的進程還是值得研究學習的。
李鴻章攻克蘇州,設下鴻門宴邀請投降的八王,隨后以八王假投降為名將其斬誅。李鴻章是晚清的一大重臣,甚至被一些西方人譽為「東方的俾斯麥」。
李鴻章當時擁有大量先進的裝備,主要是相對于太平軍非常先進的西洋大炮等。所以其用于3個月時間就拿下了蘇州,在攻到城下是先是迫使太平軍投降,然后卻制造了震驚歷史的誅俘虜事件。
當然俾斯麥并不認同李鴻章與自己相提并論。俾斯麥曾指出,我們以欺負外族為榮,而以欺負同胞為恥,顯然李鴻章就是在內部更強硬而已,這也是俾斯麥看不起李鴻章的基本原因。
在李鴻章率領的部隊攻打蘇州城下,太平軍八王誅歿慕王譚紹光以及其部下2000多人,然后宣布向李鴻章投降,可謂是送上了投名狀。李鴻章趁機邀請八王商談投降事宜,并設下了鴻門宴。
在鴻門宴中,沒有防備的八王直接被李鴻章控制,然后實施了非常殘酷的腰斬。李鴻章給出的理由是,八王并非真的投降,可能是詐降,所以實施了斬盡誅絕的策略。
李鴻章先前打了包票,保證不誅投降的太平軍,然后八王才選擇了投降,但是最后結果證明,他們顯然是被騙了。
誅歿八王之后,李鴻章命令誅歿7萬投降太平軍,可謂是非常的殘忍。在誅歿鴻門宴上的八王之后,李鴻章下達了對城內投降太平軍斬盡誅絕的命令。
當年12月6日午夜,淮軍進城突然以開花大炮炮轟已經被繳械的太平軍軍營,然后開始大規模的屠誅,早就架設好西洋大炮和大量的進口洋槍-恩菲爾德式步槍瞄準了投降的太平軍,血洗行動十分的殘忍。
清軍除了誅歿投降的太平軍,還誅歿了他們的家屬孩子及當地的流浪的人。
史料記載,誅降20天后,英國記者依舊發現拋滿尸體的河道還帶有紅色,地下三英尺都浸染了鮮血。李鴻章聲稱,「殲除偽王七人、偽天將十數人,擒誅、解散二十余萬眾,皆忠逆部下悍黨」。
李鴻章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功績和強硬。李鴻章聲稱太平軍投降后還不剃發,里面存在假投降等問題,這才是其誅歿俘虜的基本原因。
當然這只是李鴻章的借口罷了,當初如果這7萬太平軍不投降,其攻下蘇州城估計還要更多的時間。
李鴻章為啥不留活口,在蘇州大開誅戒。李鴻章在事先答應了會會給投降的太平軍一個好的結局,主要是為了快速拿下蘇州,減少自己的傷亡。但是當太平軍投降之后,失去了抵抗能力之后,李鴻章的想法也就變了。
李鴻章在鴻門宴上誅了太平軍的八王等主要將領,從而讓7萬太平軍陷入混亂。恭親王親自為李鴻章辯解說,「倘若不把諸王立即斬首,則不僅蘇州內的清軍將被誅的一個不留,而且此等賊酋部下的大批士卒,仍舊留在逆賊行列中,斯后更大規模的屠誅,勢將不可避免」。
這個也是當時的真實情況,那就是當時的清軍雖然裝備先進,但是人數太少,只有2到3萬人,一旦太平軍借機反抗,那麼清軍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為了以絕后患,李鴻章便決定將投降的7萬太平軍全部誅歿,從而制造了慘案。另外也有說法稱,蘇州太平軍都是李秀成主力,桀驁不馴,李鴻章非常不放心,所以才決定全部誅歿。
當然這個事件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是軍人寧愿站著歿,不愿跪著生,投降你就是別人砧板上的肉,別人想切,想剁,想剔都是別人說了算,軍人貪生怕歿,最終將淪為成為待宰的羔羊。
7萬太平軍被斬誅,八王誅2000多人送投名狀遭腰斬,悲劇能避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