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并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大誥》
《大誥》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其中朱元璋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
為了讓天下人信服,為了讓官員們警惕,朱元璋不惜揭了自己的傷疤,那就是搶了陳友諒的老婆。
不過朱元璋對這件事卻說得很大義凜然, 在他的思想里,是陳友諒惹他在前,如果陳友諒不惹他,他也不會搶他的小妾。
想想這邏輯其實很有意思,當時本來就處于亂世,難道朱元璋真想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別逗了,即便是陳友諒安安心心做自己的小皇帝不去惹朱元璋,朱元璋依然會挑起事端,畢竟一個山頭只允許存在一只老虎,當然兩只也行,但要一公一母,只可惜陳友諒和朱元璋都帶把。
既然無法和平共處,只有不歿不休,等到朱元璋擊敗了陳友諒之后,陳友諒的妻妾自然變成了朱元璋的「戰利品」,所以他怎麼處置那是隨自己高興。
無論是出于報復也好,見色起意也罷,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女人,這是無法更改的實錘。
這個被朱元璋搶走的女人,叫達蘭,人們更習慣稱之為阇妃或達定妃。
而她跟了朱元璋之后,生下了2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在成年后卻讓朱元璋悔恨終生。
在朱元璋攻天下的過程中,按照個人能力來說,陳友諒是他的頭號大敵,張士誠和元順帝都要靠后站。
陳友諒,元末群雄之一。
他出身漁家,后來加入了紅巾軍,通過種種手段,逐漸把自己的老領導都給解決掉了,他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了天完政權的實際領導人。
后來干脆直接稱帝,成為了陳漢的開國皇帝。
陳友諒在長江以南如日中天,朱元璋卻舉步維艱,按照最初的勢力來說,即便是張士誠都沒把朱元璋看在眼里,更不用說實力第一的陳友諒了。
不過陳友諒這人腦袋很清醒,等到朱元璋開始活動的時候,他便意識到了,這將是一個勁敵,于是便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打擊行動。
朱元璋對此也有著同樣的認識,所以當他的部下都堅持先拿張士誠開ㄉㄠ的時候,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先向陳友諒宣戰。
因為他知道先打張士誠,陳友諒不會坐視不管,那麼朱元璋將面對兩個敵人,但要先攻陳友諒,張士誠只會搬個凳子吃瓜看戲。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天生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估計在放牛和討飯的時候已經具備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決戰發生在鄱陽湖,這場戰爭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戰。
戰爭的結果以朱元璋的完勝而告終,陳友諒在這次戰爭中中箭身亡,之后朱元璋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陳漢的都城武昌。
也就是在這時候,朱元璋搶走了陳友諒的女人,達蘭。
達蘭并不是陳友諒的皇后,只是他的妾,所以 朱元璋說他為了報復陳友諒,才搶他的女人,只是為自己找個義正言辭的借口罷了,更多的還是因為達蘭的美貌,要不然達蘭后來怎麼還給一連給朱元璋生兩個兒子呢?
達蘭生的分別是朱元璋的第七子齊王朱榑和第八子潭王朱梓。
朱榑此人常以武略自喜,性情兇狠,在外地就藩的時候多做不法的事情,雖然朱元璋并沒有怎麼處罰他,但至少看著他的不成器,是悔恨的。
他后來還是因為驕縱先后被建文帝和明成祖兩次貶為了庶人。
相比較朱榑來說,更讓朱元璋悔恨的是朱梓。
朱梓身上背著很多謎團,他的縱火自ㄈㄣˊ便是其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個。
朱元璋對于朱梓還是很看好的,至少覺得他比那些只會打打誅誅的兄弟強,《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梓英敏好學,善屬文。嘗召府中儒臣,設醴賦詩,親品其高下,賚以金幣。
朱梓的藩地在長沙,他的妃子是大都督于顯的女兒,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于顯的兒子于琥卷入了胡惟庸的案子中,眼瞅著岳父和小舅子都脫不了干系,朱梓異常害怕。
于是朱元璋就派人對他進行安慰,并召其入京,結果朱梓更加害怕了,于是便與王妃于氏一起自ㄈㄣˊ而歿。
這是正史中的記載。
但仔細想想,這其中是有問題的。
其一,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于顯已經去世了三年,所以于顯和胡惟庸案的關系不大,再說了即便是小舅子參合進去了,那又有什麼關系呢?
其二,朱元璋對兒子都很好,當然也包括陳友諒的兒子陳理。
陳友諒去世后,陳理繼承了大統,不過在武昌被攻破后,陳理就投降了,還被朱元璋封為了歸德侯,后來還是在朝臣的建議下,才把陳理給流放去了高麗,自始至終都沒有要他的命。
此外,朱元璋的第三子晉王,那是實實在在準備謀反了,朱元璋也沒有要他的命。
所以, 無論如何怎麼想,朱元璋都應該不會要朱梓的命,再說了如果他自己都不確定老爹會不會要自己的命,為何不進京呢,橫豎都是歿,進京卻有一線希望,總好過拖家帶口的自ㄈㄣˊ。
那麼朱梓到底在害怕什麼,以至于他連見朱元璋的勇氣都沒有?
正是因為《正史》中對于朱梓的記載讓人生疑,于是查繼佐《罪惟錄》中的記載,便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罪惟錄》,原名《明書》,是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左撰寫的紀傳體史書,雖然此書并未被列進二十四史,但也是值得參考的史料。
在《罪惟錄》中對于朱梓的故事是這樣記載的:
達蘭被朱元璋帶入后宮之后沒多久,就生下了陳友諒的遺腹子朱梓,在他去封地的時候,他的母親告訴了他實情。
朱梓到長沙之后,日夜籌劃復仇的大計,可是這一消息卻被朱元璋給知道了,于是便派兵去討伐朱梓,朱梓自知不敵,便緊閉城門,后來還將寫有「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擲到城外,旋即回宮舉火,全家一起焚歿。
乍一看,這種說法倒是合情合理,也解釋了朱梓為何不敢去見朱元璋。
但是仔細想一下,便會發現這其中也有問題。
首先,朱梓是在陳友諒去世六年后才出生的,誰家的遺腹子能在母親肚子里撐那麼久才出生?
其次,朱梓還有一個親哥哥的,即便陳友諒真有遺腹子的話,那也是他的哥哥朱榑才對。
所以,《罪惟錄》中的記載,也就不可信了。
縱觀對于朱元璋第八子朱梓歿亡之謎的記載,《明史》記載有生拉硬扯之嫌,《罪惟錄》有胡編亂造之疑。
那麼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抱歉,我不知道,但是其中勢必會蘊含著一個不小的秘密,我想隨著對明史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謎團一定會被揭開。
如果做個大膽假設的話,我認為 朱梓應該做過讓朱元璋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說在朱元璋的后宮胡作非為。
其實無論這個謎團的謎底是怎麼樣的,有一點都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朱元璋的悔恨,朱元璋只是一個貧窮的草根出身,他時刻都記著「虎ㄉㄨˊ不食子」。
但是他自己頗為喜歡的兒子,卻在長沙縱火自ㄈㄣˊ了,連個子嗣都沒有留下,朱元璋能不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