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梁山上集結了眾多好漢,每一個性格鮮明,頗具個人特色,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在景陽岡上打虎的武松了。
武松殺嫂
要說武松,那可是有聊不完的談資,不光是殺了一對奸夫[淫.婦]為兄長報仇;還曾為了幫助過自己的獄卒,醉打蔣門神;殺了官匪勾結的貪官血濺鴛鴦樓,那叫一個大快人心啊,然而武松最出名的戰績竟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何一項!
施耐庵為武松這個虛構人物設定的最牛事跡,竟是讓他在書中手刃了,真實歷史中,曾出現過的,本應繼承皇位的一位皇子。
要說起武松的事跡,就不得不先了解下武松其人,武松出身平凡,且父母早早去世,是哥哥武大郎靠賣炊餅為生將他拉扯成人,所以武松與哥哥感情甚篤,武松成人后,憑借一身好武藝,以及景陽岡打虎這一有名事跡成功在官府謀得一份差事。
武大郎
武松的哥哥武大郎雖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是也借著弟弟的英雄事跡水漲船高,娶了個漂亮的老婆,便是我們熟知的潘金蓮。武松本以為兄嫂兩人可以就此過上好日子,誰知道嫂嫂竟不是個吃素的,先是在武松歸家時見武松高大魁梧故意勾引小叔子,被武松冷眼呵退;後來竟然又與同縣的西門大官人勾搭上了,兩人怕私情暴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著武松在外當差的時候,將武松哥哥武大郎毒死了。
武松回家后沒見到兄長,悲憤交加,後來有一個小乞丐跑來找他告密,他這才得知真相;武松氣急之下也不顧身上的官職,先是在家中砍了潘金蓮的頭,後來又使計騙出西門慶,將這二人的頭顱一齊帶到哥哥的墳前,算是替武大郎報了仇。
大仇得報,武松的官是做不下去了,不僅如此,他被押解途中,還因義氣之舉遭到了蔣門神的刁難和陷害,于是就有了之后的血濺鴛鴦樓;幾番折騰之下,武松隨人去了梁山上投奔,自此在梁山上徹底定居下來落草為寇。
梁山上多是被世態所迫的豪杰,武松也不例外,若是沒有武大郎被殺一事,他興許還能憑著打虎英雄的名聲混出個名堂來,但奈何時運不濟,造化弄人。不過武松身上最傳奇的事跡并不是景陽岡打虎一事,而是他手刃了 耶律得重。
雖說在水滸傳中,耶律得重的身份并不顯著,能力也不突出,只是一個憑借裙帶關系 (小說中他是遼國皇帝的兄弟)在軍隊中投機倒把的人,先是自己的兩個兒子梁山好漢所殺,自己後來也被武松斬首。
耶律得重
可是歷史上的耶律得重卻并非如此, 耶律得重的原型其實是西遼的創始人,耶律大石。他也并非像水滸傳中不堪重用,耶律大石的血脈傳承來自遼太祖,但是耶律大石出生之際,大遼的日子并不好過,遠處的宋朝意圖拿下遼國,近處的女真也想從中分一杯羹食,遼國的命運岌岌可危。後來大宋來攻打遼國,耶律大石是識時務者,他沒有以卵擊石,反而帶著部下先撤退養精蓄銳,待到兵馬休整好之后, 耶律大石自行創建了西遼,成為了西遼的統治者。
可以說耶律大石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不容小覷。那麼,為何施耐庵要讓武松在水滸傳中殺了他,并將此等人物描繪成一個無能之輩呢?
其實這與施耐庵所處的時代不無關系,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之人,經歷了朝代的更替,而朝代更替之際總是動蕩不安的。 身處亂世讓施耐庵對進犯宋朝的人耿耿于懷。而宋朝正是由于遼國的進犯和騷然,才滅亡的,所以施耐庵對遼國的統治者極其不喜乃至深惡痛絕,所以他在書中將此人描繪成一個酒囊飯桶的模樣,并讓他死于武松手下。
施耐庵
至于為什麼施耐庵設計讓武松殺掉耶律得重,而不是旁人干這件事,則是因為施耐庵對武松這個角色的塑造程度和喜愛,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書中對于武松描述的比重占得是非常多的,施耐庵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武松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
武松
因為武松的出身平凡,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但他不甘平凡,修習了一身武藝,并且仗義執言,嫉惡如仇。他拒絕兄嫂的美色誘惑,當了官后不忘把自己拉扯大的兄長,對曾照顧自己的獄卒也是盡心盡力,不畏權貴和報復,他是一個平凡人,卻也是千千萬萬平凡人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