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十個兒子裡,壽命最長,經歷最復雜,為人也是最聰明機智的。
他善于保全自己,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能夠全身而退,獲得皇帝的尊敬,得到了藩王中最高的禮遇。
永樂四年三月十六日,太子妃張氏為朱高熾誕下第五個兒子。
朱高熾很是歡喜,這是他與張氏的第三個兒子,于是便為他取名為朱瞻墡。
朱瞻墡長大後謙和機敏,言行舉止莊重謹慎,受到許多人的讚譽。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駕崩。
隨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太子妃張氏也升級為皇后,長子朱瞻基封為太子,十九歲的朱瞻墡則封為襄王。
襄憲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樂二十二年封,莊警有譽。 《明史——諸王列傳第七》
大概是出于對朱瞻墡的喜愛,在封為襄王后,仁宗並未打發他出京就藩,而是讓他繼續留在北京。
明仁宗共有十個兒子,分別是:
長子:朱瞻基(宣宗)壽 36歲
次子:朱瞻埈(鄭王)壽63歲
三子:朱瞻墉(越王)壽35歲 —— 絕嗣
四子:朱瞻垠 (蘄王)壽15歲 ——絕嗣
五子:朱瞻墡 (襄王) 壽73歲
六子:朱瞻堈 (荊王) 壽29歲
七子:朱瞻墺(淮王) 壽35歲
八子:朱瞻塏(藤王) 壽16歲 ——絕嗣
九子:朱瞻垍(梁王) 壽30歲 ——絕嗣
十子:朱瞻埏(衛王) 壽22歲 ——絕嗣
襄王一直活到了明憲宗成化十四年,終年七十三歲,歷經永樂,仁宗,宣宗,英宗,景泰,憲宗六朝。而且一生中身體康健,備受禮遇和信任。這在仁宗十個兒子裡可謂是福壽雙全了。
明仁宗繼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此時對皇位虎視眈眈的是漢王朱高煦。
漢王是永樂帝的次子,仁宗的二弟,他的性情勇猛好鬥,早年隨朱棣起兵靖難,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汗馬功勞。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曾暗示他奪得江山後會立他為太子,故此朱高煦也早就將自己當成了大明王朝的諸君。
但是由于他性情粗暴,多有過失,與大哥朱高熾的仁厚寬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朱棣最終放棄了他而選擇了長子朱高熾做繼承人。
這樣的遭遇在朱高煦的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暗中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準備等待時機奪取帝位。
仁宗的突然駕崩,如果傳到漢王的耳朵裡,勢必會再次出現靖難之役藩王奪位的變局。
仁宗的皇后張氏非常聰明,她先是下令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然後派人到南京接太子朱瞻基到北京繼位。
同時命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鄭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一同監國北京,處理仁宗的喪事,負責京師的防守和各種事務。
這就意味著,朱瞻墡也擁有了皇位繼承權,如果朱瞻基真的被叛軍幹掉,那麼朱瞻墡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帝了。
所以,監國這件事對朱瞻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只要他願意,他是很有機會的。 但這件事對朱瞻墡來說風險是很大的,因為朱瞻基一旦回來了,那他勢必遭到猜忌,所以他並不像爭奪皇位,只想當個王爺。
朱瞻墡雖然只有十九歲,但他很聰明,為了減少麻煩,他基本上不管事,所有事情都是由夏原吉處理的,這就大大減少了朱瞻基回來之後給他帶來的風險。 張皇后也知道這件事的敏感性,所以她只是秘密讓朱瞻墡監國,並沒與下詔公佈此事,只有少數幾個大臣知道這件事。
果不其然,後來朱瞻基回到北京繼位,他對弟弟朱瞻墡監國的事情一無所知,直到後來時機成熟了,張惶後才將此事告知于他,他也沒有責怪朱瞻墡,反而越發信任。
宣宗繼位後,漢王直接扯旗造反了,宣宗也親自率軍離開北京前往樂安平定叛亂。
大軍離開京師後,鄭王和襄王繼續留守北京,處理朝廷各項事務。
這可真是應了那句俗話: 打虎還靠親兄弟。
仁宗崩,皇后命與襄王監國,以待宣宗。宣德元年,帝征安樂,仍命與襄王居守。
《明史——諸王列傳第七》
朱瞻墡監國期間,大事就讓人送到前線交給哥哥處理,小事就讓大臣們商量著辦,自己則該吃吃該喝喝,沒事就跟母親張太后聊聊天,日子過得也不錯。
實際上,朱瞻墡年紀雖然小,但是政治覺悟還是很到位的,這之所以不管事,就是為了故意先是自己的能力低,沒有威脅。
正如朱瞻墡所料,朱瞻基回去之後,並沒有責怪他只拿錢不辦事,反而對他稱讚有嘉,不但說他賢明豁達,還賞賜了他很多財物。
叛亂被平定之後,朱瞻墡就迫不及待地上奏朱瞻基,說自己早就該去封國了,現在天下太平了,就放我去吧。朱瞻基裝出一副戀戀不捨的樣子,但最後還是同意了,朱瞻墡便帶著大量財寶來到襄陽,再也不過問朝廷的事情了。
宣德四年五月,宣宗命人在長沙修建宮室。 八月,襄王朱瞻墡離開北京前往長沙就國。
朱瞻墡雖然走了,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他的賢名就開始在朝廷傳播開來。
其實這件事很好理解,一個本有機會登上皇位的人,但最後卻沒有這麼做,這樣的人是皇帝喜歡的人,皇帝願意將他樹立為賢明之人的典范,臣子們自然就對他稱讚有加了,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丁未,敕襄府紀善,長史曰:「朕帝襄王,聰明賢達。比者左右小人不守法紀,干犯憲章,以玷王之令名,而王實不知。爾等職專輔導,皆當言之,庶幾盡爾之職,今姑略爾前過。自後但王左右敢有慢王,擅做非為,據實奏來。如隱不奏,事覺同罪。」
《宣宗實錄卷八十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襄王府的下人在長沙為非作歹,我那弟弟根本不知道。都是輔佐襄王的官員不夠盡職,讓襄王的名譽受到玷污。以後誰敢欺瞞襄王幹違法之事,我就要對你們這些輔佐官員嚴懲不貸了。
在眾多弟兄中,能得宣宗如此寵愛的,唯有襄王一人。
1,京城的謠言
襄王的德行在諸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絲毫沒有對皇位的覬覦之心。但因為名聲太好,終于成為了謠言的對象。
朱瞻墡到長沙就國的第六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三十六歲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病而亡。此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根本無法主持國家大事。 于是皇城內外紛紛謠傳,張太后將派人去接襄王朱瞻墡到京師繼承皇位。
謠言的起因已經無從查考,但在當時卻鬧得京城官員沸沸揚揚,最後張太后親自對文武百官闢謠,這次謠言才算平息下去。隨後,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太皇太后張氏臨朝攝政。而遠在長沙的朱瞻墡對這次京城的謠言卻一無所知。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詔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 《明史——後妃列傳第一》
2,主動拒絕皇位
英宗繼位後,襄王提出遷國請求,英宗准許。于是他便于正統元年遷國襄陽。大概是想到皇帝年幼,襄王也開始飄飄然起來,不像宣宗時期那樣恭謹小心。然而英宗卻多次赦免他的過犯。
英宗正統四年二月,朱瞻墡因為王府多次被盜而責打相王府侍衛。懷恨在心的侍衛便向湖廣三司揭發檢舉襄王十四件違法之事,其中最厲害的一條就是說襄王常常和道士混在一起預測天數。
這次的檢舉很快傳到京師,英宗仍舊只是去書警戒一番,然後就啥事也沒有了。
事下行在督察員覆奏,上以聚等所告于法難容,特念親親,姑置不問。仍以書戒喻王。 《英宗實錄》
英宗的告誡書讓襄王從此收束自己的行為,恢復了此前謹小慎微的樣子。
大概他也知道,作為一個藩王,最好不要跟皇權發生任何交集,還是明哲保身方為上策。
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病重,朱瞻墡回到闊別多年的京城探望母親。當他趕到時,張氏已經駕崩。
襄王痛哭一場,並向侄兒朱祁鎮替自己的兒子們討要了封號和爵位。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襄王的精明。
張氏死後,英宗開始親政。他重用宦官王振,對其言聽計從。
正統十四年,在王振的攛掇下,率大軍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
朱祁鎮被瓦剌抓住做了俘虜,此時明朝已經群龍無首。 而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此時才兩歲,根本無法繼位。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但不是自己所生,孫太后不願讓江山落入朱祁鈺手裡。于是孫太后想到了襄王朱瞻墡。
襄王是宣宗皇帝最寵愛信任的藩王,而且年長有賢名,大臣多有稱讚。又是自己的小叔子,如果讓襄王登基的話,與國與家都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孫太后命人帶著象徵帝位的玉符金冊前往襄陽,詔襄王入京繼位。
然而襄王得到詔書後,將金符供奉起來,拒絕了孫太后的要求, 並上書朝廷請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帝,郕王朱祁鈺監國。
襄王主動拒絕了皇位,並妥善地將孫太后的詔書和金符供奉起來,這是他最為聰明的舉動,也贏得了後來復辟的英宗的尊敬。
或許他早就看透了一切,不願蹚皇權的渾水。
在襄王拒絕皇位的同時, 北京城內的文官則在于謙的帶領下擁立了郕王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
3,感動英宗的皇叔
景泰帝繼位後,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率軍民保衛京師,擊退了進犯北京的瓦剌大軍。瓦剌首領也先見俘虜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了,便將他送還給明朝,朱祁鎮回京後被囚禁在南宮之中。
皇位就這樣被弟弟搶走了,他心裡很是不甘心,對于自己被俘虜後想要迎立郕王或者襄王的人也恨之入骨。
此時朱瞻墡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小心,他擔心朱祁鎮會記恨自己,常常上書勸誡景泰帝應該尊敬兄長,不可怠慢:
英宗還京師,居南內,又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勿忘恭順。 《明史——諸王列傳第七》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鈺病重。囚禁于南宮的朱祁鎮聯合宦官發動「奪門之變」,再次奪回帝位,史稱:英宗復辟。
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洗當年迎立郕王的于謙等大臣,並將病死的朱祁鈺以親王之禮下葬,賜惡諡曰「戾」。
于謙保衛京師居功至偉,然而復辟的英宗卻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將他誅害,而這個外藩指的就是襄王的兒子。
汙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之子。
《明史——于謙傳》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英宗不光仇恨朱祁鈺,也對襄王恨之入骨。
正在他相對襄王報復的時候,在宮中發現了當年朱瞻墡請求孫太后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帝的奏疏,英宗看完後對襄王的猜忌從此冰消瓦解。後來又探知當年襄王拒絕入京繼位,並將金符合詔書供奉的事情後,朱祁鎮對這個皇叔感激不盡。
他懷著感動的心情寫了一封信到襄陽問候朱瞻墡,並將他比做周朝的周公旦,希望叔叔能進京來看望自己。
一場危機從此消失,反而贏得了英宗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激。
這不得不說是朱瞻墡深謀遠慮的結果。而朱瞻墡接到英宗的信後也前往京城,叔侄二人訴說離別之情。
同時,朱瞻墡上奏英宗: 景泰帝的妻子杭氏的陵墓是按照皇后的規格建造的,這不符合祖制。既然景泰已經被廢,那麼杭氏的陵墓應當搗毀。
朱祁鎮見到叔叔如此忠于自己,龍顏大悅,下令搗毀杭氏的陵墓,並下旨褒獎:
襄王宗室至親,賢德可重。特與設護衛,以表朕褒進之意······改群牧所為中千戶所,摘襄陽衛左所,安陸衛又所,全伍隸焉。 《英宗實錄卷二八七》
自此以後,英宗和襄王關係十分密切。在英宗復辟後,襄王曾多次進京朝見皇帝,每一次離二人都依依不捨。天順四年,朱瞻墡離開北京回襄陽,英宗與叔叔握手泣涕不已,親自送行。二人在文武百官面前上演了一場叔侄情深,君正臣良的大戲:
及歸,帝親送至午門外,握手泣別。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頓首曰:「萬方望治如饑渴,願省刑薄斂。」帝拱謝曰:「敬受教。」
當時朱瞻墡的馬車在前面,而朱祁鎮的禦駕馬車反而在後面,朱瞻墡十分不好意思,一再推辭,並說: 以臣先君,大亂之道也。朱祁鎮卻說: 今日非君送臣,乃是侄送叔,何亂之有!
目送出端門乃還。四年復入朝。命百官朝王于邸,詔王詣昌平謁三陵。及辭歸,禮送加隆,且敕王歲時與諸子得出城遊獵,蓋異數也。六年又召,以老辭。歲時存問,禮遇之隆,諸籓所未有。 《明史——諸王列傳第七》
明成祖當年為預防藩王做大威脅朝廷,曾規定藩王府中人員只得在藩國的都城中活動,決不允許出城的。
以至于後人把永樂之後的明朝藩王比作是圈養的豬,除了吃喝玩樂和生孩子外,基本沒有任何自由。
然而英宗卻特批襄王和世子們可以每年都出城遊玩幾次,這在明代藩王中算是最高的禮遇了。
襄王和英宗的親密關係,自然也被英宗的兒子繼承了下來。天順八年正月十六日,三十七歲的英宗駕崩,太子朱見深繼位,是為明憲宗。
五月,五十八歲的襄王朱瞻墡上奏請求皇帝早日大婚。憲宗在給這位叔祖的回復中說:
王為國家至親,勸朕早行婚禮,以尊遺命為孝。宜從所請,還寫書報王。 《憲宗實錄卷第五》
從這裡可以看出,明憲宗與他的父親一樣,是發自真心的尊敬朱瞻墡。而襄王也時常上書問候表示自己對皇帝的忠誠,換來了憲宗更大的好感和尊敬。
不得不說,朱瞻墡在處理與帝王的關係中,就像是一個精明無比的商人,怎麼都是賺的,就憑這一點,他也可謂是眾王中的牛人了。
又愉快的享受了十多年富貴尊崇之後,七十三歲的襄王朱瞻墡壽終正寢。
憲宗知道叔祖離世的消息後,痛哭流涕,為此輟朝三日以示哀思。
另外,襄王這個爵位一起傳到明朝滅亡才結束,一共傳了十一代,其子孫無不是享盡榮華富貴,知道明朝滅亡為止。
在仁宗十個兒子裡,襄王朱瞻墡壽命最長,藩王中得到的禮遇最高。
歷經六帝而始終得到皇帝的信任與尊敬,的確算是牛人一個。
《憲宗實錄》這樣稱讚他:
能守禮法,遠嫌疑,不為上下所疑。卒能安榮壽考,以終其天年。
這樣的評價確實是很中肯的,畢竟一生中能多次捲入皇權紛爭的藩王並不多,捲入紛爭而始終沒有翻船的就更少。
而朱瞻墡不光做到了,還安樂富貴的活到了古稀之年,他的確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