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不識姜太公,閱盡史冊亦枉然。 」
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雖遠不如《封神榜》中那麼神通廣大,但絕對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論大器晚成,姜子牙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他早年歷經坎坷,一直到70多歲,還是渭水邊上的一介老朽,默默無聞。
然而「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年過八旬的姜子牙,遇上求賢若渴的周文王,終于有了用武之地。此后,他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成就了一番千秋偉業。
姜子牙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成功不在早晚,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耐得住寂寞
詩仙李白有句名言,「 古來圣賢皆寂寞」。
這話用來形容姜子牙,再貼切不過了。自朝歌受挫之后,姜子牙便隱退渭水之畔,直至八十歲受聘于文王出山,這中間至少有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世人眼中的姜子牙垂垂老矣,就是一介無名老翁,且看起來不太聰明,要不,他怎會用直鉤釣魚呢?
任誰也想不到,這一垂垂老朽實則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而在這期間,寂寞的姜子牙可沒閑著,而是不停給自己「充電」,這才有了出山之后的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現代人曾做過一份數據統計,發現成功者比失敗者更能耐得住寂寞。
就像姜子牙一樣,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心中都有大目標,他們志向遠大、思維清晰,并且為了實現目標,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只有這樣,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登上舞台,綻放才華。
有句話說: 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只是有人選擇了安逸。
姜子牙告訴我們: 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來繁華。
有幾分癡狂
「 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
此句出自姜子牙《器服》。意思是說,做人做事,當帶點癡狂。
所謂癡,就是要堅守信念,對自己所喜歡的事,所從事的事,所設立的目標,要孜孜以求。所謂「念念不忘」,才能「必有回響」。
所謂狂,就是要對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才能,保持一份自信。因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有句話說得好:「 每個追夢人都有癡狂的偏執,每個成功者都有瘋狂的特質」。
一如姜子牙,別人釣魚用彎鉤,太公釣魚用直鉤,不癡嗎?別人譏笑他,他只笑而不語,因為他釣的不是魚,而且他堅信,愿者自會上鉤,不狂嗎?
這正是「他人 笑我太瘋癲,我笑 他人 看不穿」。
癡狂之人,往往有自己的信念,這份信念支撐著他們不在乎周圍人的眼光,不顧「路漫漫其修遠兮」,堅持「上下而求索」。
做人自帶三分癡、七分狂,這樣的人,往往離成功更近。
說話時謹慎
「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這是《太公金匱》中,姜子牙勸誡周武王的一句傳世名言,意思是說,說話要謹慎。
古往今來,諸多有成就的人,都十分講究說話的藝術,就連孔圣人都說「 訥于言而敏于行」。
所謂「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給自己招致麻煩。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來不亂開口。
他們會考慮周詳,有所顧及,有所收斂,不會滔滔不絕,更不會大放厥詞。
聰明的人用腦子說話,而不是用嘴巴說話。
每次說話之前,應當思慮再三,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時候說,又如何說。
要知道,你說出的每句話,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毀滅你,所以,飯不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
人生在世,說話收斂鋒芒,把握尺度,是為人處事的重要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