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雜志,曾發起過一次關于「不好好說話」主題的征集。
其中,有一個回答這樣說:「明明說話可以溫和講述,卻總是反問;明明是關心,說出來卻是責備。不好好說話,仿佛成了許多家庭的日常頑疾。」
語言也是有暴力的,不好好說話,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甚至是敵視。
說話,看似傷的是感情,毀掉的卻是一個家。
要想家和事業興,先從戒掉這四種說話的語氣開始。
1
反問的語氣
網上曾有這麼一個討論:「說話時,最容易讓人反感的語氣是什麼?」
排在第一位的是反問語氣。
有人說:「每一個不好好說話的人,都是反問句的小能手。」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攻擊性非常強,很容易傷害、得罪人的,也是反問句。
你還記得兩年前「拋夫棄女」的蘇敏嗎?
她就是因為丈夫的家暴、語言暴力、經濟AA等一些冷漠的行為,選擇了自駕游的「出逃」。
兩年后,出于對女兒的思念,她在中秋節回了趟家。
進門后,丈夫第一句話竟是:「你還有臉回來?」
「你在外面不是很有能耐嗎?」
「你混不下去了,是不是啊?」
兩年沒有見面,丈夫沒有問候,沒有關心。一句句反問,滿是指責、輕蔑與嘲諷。
蘇敏說,準備和丈夫失婚。
一句話,可以暖心,更能傷心。有多少家庭矛盾,都源于說話時的反問語氣。
@李女士說:
人到中年,夫妻間的話語越來越少,關系日漸冷漠。有時,為了活躍氣氛,她就會在丈夫看電視時,問一兩個簡單的問題。
丈夫要麼沉默不語,要麼就說:「眼睛瞎了嗎,不會自己看?」
嗆得自己心堵、難受。
反問語氣傳達的不是友善的態度,而是蔑視和嘲諷。
它表達的是謝絕溝通的冷漠,極度的蔑視,莫名的敵意;也可能是強烈的控制。
結果,引起一方心理極度的不舒服,防御更加堅實,發抗更加強烈。
有句格言說的好:「溫和的語言,是善良家庭中絕不可缺少的。」
把心中的不滿和委屈,用溫和的語氣說出來,家人之間就能相互理解,關系融洽,家庭的風水就會越來越好。
2
責備的語氣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獵人一起上山打獵,都打到一只兔子回家。
獵人甲的妻子看到丈夫拎了一只兔子回來,瞪著眼睛說:「就一只兔子啊,這一天都干什麼了?」
獵人甲生氣地回答:「那你自己去打回來看看。」
相反,獵人乙的妻子看到丈夫打了一只兔子回家,喜笑顏開地說:「收獲不小啊,才一會功夫!」
獵人乙興奮地說:「一只算什麼,下次我再打更多的回來!」
同樣一件事,語氣不同,效果截然不同。
不好好說話,是破壞夫妻關系的元兇;好好說話,是幸福婚姻的秘訣。
責備的語言會打擊人的積極性,而鼓勵的語言給與人的是動力。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明明是關心,但是因為說話的語氣,說出來卻變成了指責。
網友@車厘子說:
她有一天心情不好,沒有食欲,一回家就對媽媽說不吃飯了。
飯做好了,媽媽喊她吃飯,喊了好幾遍,她沒應答。
她媽就開始吼叫:「餓出胃病又要我花錢!你到底是吃還是不吃?」
她把耳機音量已經調到了最大,但還是一聲比一聲刺耳。
她就不明白,媽媽明明是關心自己,為什麼要用這種責備的語氣呢?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無禮的非議和責備,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這種責備的語言,是一種疏離生命的語言,會讓人陷入充滿評判的對與錯的世界中。
這樣的語言,只能引來另一方的防衛、回避與抗拒。即便是遵從,也只會是出于恐懼、內疚或羞愧,而非發自內心,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選擇非暴力的語言進行溝通,就能改善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家里會越來越好。
3
命令的語氣
網絡上有一個流行語「行動杠精」,反映了生活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
本來在做或正打算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忽然被人命令,就不想做了。
看到自己房間亂了,正打算收拾。媽媽走過來喊道:「趕緊把房間打掃了!都亂成什麼樣子了?」好心情瞬間沒有了。
出門時,正準備順手把垃圾帶上。爸爸說:「順便把垃圾扔了!」反抗心理一下就上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決定理論」,是說對一件事情做與不做,控制權在自己手上。
但這種命令的語氣,態度生硬。感覺自己的控制權被剝奪,受制于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說話語氣生硬,輕則讓人心生不滿,重則可能生出怨憤。
說話語氣柔和,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方能心遂人愿。
朋友說,老公曬被單,喊她搭把手:「過來晾被單!」
她聽了感到不舒服,就假裝沒聽到。
老公意識到自己說話的語氣,笑著說:「老婆,搭把手,一起晾一下被單。」
她高興地過去搭手。
雖然晾被單不是老公一個人的事,但是這種命令的口氣,會讓她覺得那不是她的事。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誰想要被支配、控制。
愛命令的人,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用命令的語氣說話,讓人覺得被控制、被否定,不被尊重和信任。
于是,聽者便會充耳不聞默默反抗,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對著干,家庭關系也就變得緊張對立。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地給予在你我之間流動。」
如果能以同理心,溫柔地說出期許,坦誠告知自己的請求,聽話的人就很樂意,發自內心地相互給予。
當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被理解與尊重時,愛就會流動,家里會越來越好。
4
不耐煩的語氣
看過這樣一個視訊:
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坐在樹下,父親指著樹上一只鳥問:「兒子,那是什麼?」
「一只烏鴉。」
「是什麼?」父親沒有聽清楚。
「一只烏鴉。」兒子回答的聲音比第一次大。
當父親再一次問時,兒子已經變得不耐煩了:「爸爸,那是只烏鴉!聽到沒有,是只烏———鴉!」
父親聽到了,沒有說一句話,起身慢吞吞走進屋里。出來時,手里多了一個發黃的筆記本。
父親翻到25年前的一頁,輕輕讀著:
「今天,我和兒子坐在樹下。他看見樹上停著一只鳥,問我:‘爸爸,那是什麼呀?’我告訴他,那是只烏鴉。過了一會兒,兒子又問,我說那是只烏鴉……
兒子反復地問那只鳥的名字,一共問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地回答一遍,希望他能記住那只鳥的名字。」
父親讀完日記,兒子已是淚流滿面。
不耐煩的語氣也是一種非常有攻擊性的表達方式。它好像在說,真麻煩,我想把這個包袱甩掉。
仔細想想:
當父母關心我們時,你有沒有說:「這是我的事,你別管!」
當我們教父母做事時,因為他們學得慢,你會不會不耐煩地說:「算了算了,不學了!」
兒女的不耐煩,讓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話、做事漸漸變得欲言又止、小心翼翼。
真正的孝順,是對父母有耐心,好好說話,安撫他們的焦慮與不安。
曾經,父母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兒時提出的各種幼稚的問題;現在,我們需要變換角色,「加倍奉還」。
從今天起,耐下心來,對家人和顏悅色,說溫暖的話,粘合一家人的情感,家里會越來越好。
5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的好福氣
《姜齋文集》中說:「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
一家人好好說話,和睦相處,就是最大的幸福。
好好說話,是親子關系的粘合劑;好好說話,是婚姻最好的保鮮劑;好好說話,是子女最大的孝心。
好好說話,會讓家里越來越好。
愿你我學會好好說話,尊重家人的感受與需要,將家筑成溫暖的巢,讓心有可依,夢有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