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李靖裝病不肯出征,李世民到底說了什麼,使得李靖立刻跳下床:我馬上去

李靖裝病不肯出征,李世民到底說了什麼,使得李靖立刻跳下床:我馬上去
2022/06/11
2022/06/11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萬邦來朝的唐朝可以說是一顆最璀璨的明珠,特別是初期唐太宗創下的貞觀之治為后來的盛唐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唐太宗手下人才輩出,良相強將如云,文有直言敢諫的魏徴、籌謀帷幄的房玄齡等人;武有三板斧程咬金,門神尉遲敬德、秦瓊等,料敵如神、用兵果斷的李靖同樣也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員良將。

有一次李靖裝病不肯出征,李世民親自前往探望說出一個人名,李靖一聽,立馬跳下床披掛上陣,這中間的原委到底是怎麼樣呢?

唐皇出征,李靖裝病

隋朝末年,隋煬帝治國無道,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最后成功建立唐朝稱帝。

軍功卓著的李世民作為李淵的次子,本來按照儒家立長不立賢的傳統繼承不了皇位,但形勢所迫,發動 玄武門慘案,誅兄弟,ㄅ丨父皇,成功使自己登上了至尊之位。

所以這樣一位從尸山血海的戰場上自己拼ㄕㄚ出來的鐵血皇帝,被高句麗的蓋蘇文對唐朝主張強硬政策的傲慢態度激怒,準備御駕親征高句麗,去教訓這個狂妄的家伙。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李世民深諳糧草對戰爭的重要性,貞觀十八年七月,李世民命令造船四百艘以備用來承運軍糧并派出兩萬人先行試探高句麗的實力。

十一月,派出水兵四萬和在洛陽、長安招募的三千士兵乘三百艘戰艦一路直撲高句麗的都城平壤,陸路由兵部尚書李勣、江夏郡王李道宗為遼東道正副行軍大總管,率領六萬步騎兵和西北邊疆歸附的部族部隊攻取遼東。

御駕親征可不是小事,唐太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后方的安排相當周密,遠遠勝過隋煬帝。

畢竟當年隋煬帝前方戰斗戰略失誤,沒有認真考慮軍事部署,而且與后方的聯系不夠緊密,造成楊玄感后方造反的事不能及時得到消息而作出緊急應對策略,釀成大禍,這事過去還沒多久。

唐太宗把自己最信任的 房玄齡留在國都長安,太子李治于定州監國,國內各級政府機構需要唐太宗親自批閱的表章,由定州通往遼東的沿途驛站飛馬傳遞給唐太宗,再通過太子把處置措施傳達給留守內地的各級官員來執行。

所以唐太宗就算身在遼東,對國內的事情還是盡在掌握之中。

如此安排,李世民還是不放心。

他不放心在家養病的李靖,唐太宗對李靖始終心存猜疑,他不放心自己御駕遼東之時李靖卻病臥在京師之中。

那日朝堂之上商討征遼東之事時,李靖就稱病不能戰斗而告假養病,唐太宗特意在出發之前到李靖家中探望他,一番寒暄慰問后,李世民拉著李靖的手對他說:「好好養身子,等朕凱旋歸來再來看你。」

李靖忙回道:「臣謝皇上,原本皇上親征,臣應該追隨左右,以效犬馬之勞,但這身體實在是不爭氣,早年騎馬戰斗落下的病越來越嚴重,臣擔心歿在半路上連累陛下。」

唐太宗一聽,拍拍他的背,爽朗地笑道:「怎麼會呢?當年司馬懿不也是又老又病,還不是給魏朝建立功勛。」

李靖聽到這話,心里一緊,面上不露聲色,只是立刻給下床給皇上叩頭說:「那就請皇上準許老臣的隨同一起征戰遼東吧。」

唐太宗站起身來說:「好好好,就讓我們君臣聯手去掃平遼東,你好好準備下,隨朕一起出征。」

說完,就帶著隨從回宮了,只留下呆若木雞的李靖。

這時,身邊的老仆問:「老爺,你身體不好,怎麼能去戰斗呢?」

「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李靖搖頭嘆氣道:「皇上對我不放心,唯恐他不在京城時我搞事情,想把我帶在身邊,我也沒辦法啊。」

司馬懿是曹魏時期的名將,謀略超群,精通兵法戰策,多次率兵對抗諸葛亮的北伐,逐漸成為功高權重的曹魏重臣,魏明帝曹權去世后,司馬懿與曹爽同奉遺詔輔佐曹芳繼位,但受到曹氏一族成員的排擠索性裝病不出。

后來司馬懿父子趁曹芳、曹爽離京打獵游玩之際,發動政變ㄕㄚ掉曹爽,司馬氏就相繼把持朝政,其孫司馬炎最后取代曹魏而建立晉朝。

李世民把臥病在家的李靖比作司馬懿,其中的含義不言自明,李靖就算真的躺在床上起不了身也要硬撐著起來披掛上陣。

貞觀十八年十月十四,李靖帶病跟隨唐太宗踏上征途,在洛陽過完春節以后,唐太宗于十九年二月繼續北上,李靖是一邊喝藥一邊趕路,藥罐子不離身,到相州時,李靖的病情加重到了不能再經受車馬顛簸的程度,李世民沒想到李靖真的撐不住了,便安排李靖相州養病。

李靖臥病相州,雖然不是唐太宗最初所期望的,但經過幾個月的相處,大概知道李靖的病情了,也不想為難曾經為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臣。

唐太宗心想著,李靖只要離開京畿重地,呆在相州如虎落平原,就算有異心搞事情短時間內也難以形成氣候,而且當時的相州刺史可是他的兒子越王李貞,由李貞來監視李靖的一舉一動,自己至少可以寬心一些。

另一方面只要李靖對朝廷忠心耿耿,即使中原有變,以李靖的聲望,相州的安全基本上是可以保證的,河北郡縣也就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他也不會出現被阻于遼東的危險局面。

李靖太強 唐皇猜疑

其實,唐太宗對于李靖這麼防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則是因為李靖,另外一個原因是李世民自己。

眾所周知,唐朝很多名將都是隋朝的官員,就連李淵自己就曾是隋朝的官員,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攻占長安之時,李靖被俘即將被宰的當口,是李世民屢次勸說李淵力保下來的,感念于李世民的救命之恩,李靖就投入到李世民麾下,從此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屢屢立下大功。

唐太宗為了讓周邊疆界不再受東突厥的不斷襲擾,貞觀三年決定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瑾為總管,率十幾萬大軍分兵四路大規模征討東突厥。

一天深夜,李靖夜襲頡利可汗牙賬,頡利可汗以為唐朝傾全國之兵來攻,氣勢上先弱了下來,最后李靖以輕騎3000攻占定襄,威震北方,古今未有, 唐太宗感慨道:「足可以報往年渭水之盟的恥辱!」

頡利可汗逃到陰山(今內蒙古陰山)后,為了取得喘息機會,假裝向唐太宗求和,以圖反撲,身在前線的李靖識破其計謀,立即果斷決定率先頭軍乘霧再襲突厥。

還是在深夜,李靖親率1萬精騎悄悄尾隨在出使突厥的唐使后面,隨后再次突襲了頡利可汗牙賬,頡利可汗率殘部北逃,李靖率軍緊追不舍,貞觀四年三月,頡利可汗被俘,強大的東突厥汗國被一舉殲滅,捷報飛傳長安,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不久,東突厥薛延陀等部的郡長都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并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為此大赦天下。

在剿滅東突厥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李靖,凱旋而歸時卻被彈劾,妄稱李靖在攻打頡利時,沒約束好軍隊,把突厥的珍寶一搶而空。

唐太宗雖下敕書免予彈劾但等到李靖入宮覲見時,唐太宗卻嚴加斥責,李靖沒有辯解,頓首叩謝,不久唐太宗對李靖說:「之前有人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現在我知道自己上了當,請你不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并封李靖為宰相。

李靖做了宰相后,雖然身居富貴,卻態度恭謙為人厚實,從來不盛氣凌人,后來因戰斗落下的足疾,李靖奏請辭去了宰相職位,唐太宗答應了,而且給了他特殊待遇,只要病情好轉,每兩三日可去政事堂參加宰相會議。

之后不久,占據青海的吐谷渾進犯邊關,唐太宗決定大舉討伐吐谷渾,因滿朝武將無人敢擔此重任,唐太宗便對侍從說:「李靖能再次出任將帥嗎?」

已經64歲的李靖得知后,主動請求出征討敵,他對唐太宗說:「臣雖已年老,尚可出征戰斗。」

唐太宗大感欣慰,隨即封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數萬大軍分五路直ㄅ丨吐谷渾。

吐谷渾部得到消息唐朝大軍來到,慌忙盡燃草原向西逃去,李靖采納侯君集的意見,兵分兩路,不顧糧水短缺,窮追不舍,最后擊潰吐谷渾王伏允。

走投無路的伏允慌不擇路逃入大漠后,在絕境中自縊而歿,伏允的王子慕容順在與李靖交戰中,被李靖一槍挑于馬下而后舉國投降,李靖大獲全勝,凱旋回朝。

在征討吐谷渾的過程中,李靖以軍法論處了延誤軍期的鹽澤道總管高甑生,凱旋歸朝后,高甑生為報一己私仇,誣告李靖謀反,后來唐太宗查明真相,以誣告罪把高甑生流放邊疆。

經此事在李靖有些心灰意冷,此后,常年稱病閉門不出,杜絕各路來訪賓客,這才有了裝病不想出征這一幕。

唐太宗在執政初期,奉行的是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君臣齊心,勵精圖治使唐王朝迅速地社會安定,恢復生產,很快達到了人民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的天下大治局面。

并且唐太宗兼聽納諫,廣任賢良,大臣們也敢于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就這樣上下一致開創了被譽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貞觀盛世的巨大成功面前,唐太宗有點飄了,自以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超越了古人,驕傲和自滿情緒開始瘋漲,以「隋亡為戒」的歷史教訓逐漸被淡忘了。

到了貞觀中后期,號稱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逐漸失去了它炫目的光彩,唐太宗在大臣的任用上不再像貞觀初期那樣唯才是舉,以德行學識為先了,許多沒有實際能力的勛貴子弟充塞朝廷,這些人互相牽制,使朝廷的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同時兼聽納諫的良好作風逐漸喪失了,貞觀初期,唐太宗是恐人不言,鼓勵臣下犯顏直諫,所以魏徴等人非常得唐太宗重用。

然而到了貞觀中后期,卻變得漸惡直言,有時表面勉強聽諫,內心里卻不愿意接受,導致很多大臣一味地阿諛奉承,唐太宗也變得驕橫專制起來。

最嚴重的是唐太宗開始疑忌大臣,特別是到貞觀后期,這種疑忌心理越來越嚴重,對大臣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ㄕㄚ戮,那些出身寒微的大臣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甚至連尉遲敬德、房玄齡這樣一些功臣,也未能逃脫。

等到太子廢立事件以后,這種疑忌達到了頂峰,唐太宗原來立長子承乾為太子,后來承乾染上了許多惡習,唐太宗便逐漸厭惡他了,準備更換太子。

魏徴在世時極力維護承乾的太子地位,魏徴歿后,承乾因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與承乾有牽連官員均獲罪或被ㄕㄚ,魏徴就算曾經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大臣之一,而且已經歿了,唐太宗還是沒有放過他。

解除了他親自答應的魏徴兒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并派人推倒親自撰文書寫的魏徴碑,可見唐太宗對大臣的疑忌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多麼嚴重的程度。

正是在這樣的猜忌心理作祟下,就算李靖臥病在床,唐太宗也要把他拽起來奔赴戰場,實在上不了戰場,也要放在自己可掌控的地方,以杜絕后患。

不管是「狡兔歿、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還是「杯ㄐ丨ㄡˇ釋兵權」,都說明了帝王都有一顆猜忌的心,唐太宗作為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位文武全才的帝王也是無法免俗。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