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三代皇帝連續絕後,主要原因有三個,一個是近親繁殖惹的禍,一個是宮女孟浪造的孽,還有一個可能正發生在我們身上。
中華歷代的帝王之家,非常注重子嗣的繁衍。
說起歷代的帝王後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佳麗三千」、「三宮六院」,這當然不乏有沉湎美色之故,但為了廣衍子嗣這個原因,是不可否認的。
所以,相對于普通人而言,皇帝的生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此外,宮廷內無論物質條件還是醫療條件,都是頂級配置,這樣的條件,應該子孫興盛才是。
大清帝國自乾隆後,無論國家運數,還是家族氣運都在走下坡路。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皇室的人丁不再興旺。
乾隆皇帝生了17個兒子,10個女兒,夭折12人。
嘉慶皇帝生了5個兒子,9個女兒,夭折8人。
道光皇帝生了9個兒子,10個女兒,夭折8人。
咸豐皇帝生了2個兒子,1個女兒,夭折1人。
由此可以以看出,大清帝國在咸豐皇帝的手裡已經有露出人丁嚴重不興旺的兆頭。
如果清末皇帝連續絕後的責任往上推,那麼咸豐皇帝是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的。
在咸豐皇帝這裡只生了兩個兒子,還夭折了一個,只剩下一個,而剩下這個同治皇帝還非常短壽。
然而,清朝最後的三位皇帝,竟然連續絕後,這實在是樁咄咄怪事。
首先是同治帝,雖然在19歲的大好年華就崩了,但好歹也結婚了兩年多,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他不僅有5位後妃可以禦臨,那後宮的所有宮女,也都是他的人啊。然而直到撒手人寰,他都沒有留下一點血脈。
其次是光緒帝,這位皇帝的壽命整整是同治兩倍。雖然後期遭慈禧囚禁瀛台,但自其大婚(光緒十四年)到囚禁時,也有10年的時間。他的後宮有三位後妃,雖說對于皇后隆裕他沒有半分興趣,但好歹跟珍妃也是如膠似漆,萬般恩愛。可在其閉眼前,卻沒有一兒半女淚灑床邊。
再說溥儀,即使幼年退位,但也過了一段錦衣玉食的日子,身邊也先後有過五任伴侶,他比前面兩位皇帝都活得久,1967年在北京去世時,年有62,然而也是無兒無女。
在古代,無論普通人還是帝王家,都非常在乎自己的生育能力,但凡這些帝王曾生育過子女,即便是早殤,也會在檔案上記下一筆,畢竟這極其關乎皇家的尊嚴。
然而翻遍史料,也不見清末三帝這方面任何記錄。
所以可以確定,他們都沒有了生育能力。
那麼,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
滿洲貴族聯姻,一向講求門第,且貴族間世代通婚,如此自然導致聯姻的范圍非常的狹窄。
譬如清宗室親王昭梿就曾在《嘯亭雜錄》中說到:
「凡尚主、選婚,以及賞賜功臣奴僕,皆以八族為最雲」。
這裡的「八族」就是坊間說的「八大家」,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鈕枯祿氏、瓜爾佳氏、富察氏等。
意思皇室聯姻,大多在這幾個大家族中,而清朝入關後的皇帝後妃,大多數確實出自這幾個家族。
除了「八大家」,清皇族還喜歡和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家族聯姻。
如此一來,就難免存在近親繁殖。譬如順治的廢後和孝惠章皇后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女兒,其中一個是孝莊的侄女,一個是孝莊的侄孫女,與順治是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而康熙的孝昭皇后和溫僖貴妃,都是鈕枯祿氏家族女兒,這兩人的祖母是努爾哈赤的女兒,所以努爾哈赤是她們的曾外祖父,這樣一來,她們和康熙就是四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了。
至于孝懿皇后佟佳氏,那跟康熙的血緣就更近了,因為她就是康熙親舅舅佟國維的女兒。
直到光緒帝時,為了將皇權牢牢掌握自己手中,慈禧安排自己的親侄女做了光緒的皇后,而光緒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隆裕皇后和光緒, 實則是姑舅表親。
眾所周知,近親繁殖對後代的危害非常大,據醫學研究表明, 近親繁殖的後代出現不育、癡呆、畸形和各種遺傳病的幾率比非近親繁殖要大。
因為近親結婚的夫婦從共同祖先獲得較多相同的基因,其中的隱性致病基因容易在子代相遇,增加遺傳病的發病率。
如此一來,他們的子代生存率和長壽率自然就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表格中感受得到。
如此一來,講求門第、堅持小范圍內聯姻的滿洲皇族,就埋下了「龍脈」斷絕的因數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歷代皇帝越往後其生育能力就越弱。
從清初享年24歲生育14位子女到後來僅育有三個子女的鹹豐,最後三位直接交了白卷,這絕不是巧合,而是滿洲皇族祖上保持近親繁殖埋下的禍根,終于爆發了。
埋伏在滿洲皇族裡的「絕後」因數,為何到了晚清幾位皇帝才「爆發」出來?
這當然也不是巧合,而是有東西推動的緣故,那就是工作壓力大,精神狀態太差。
如果我們留心,會發現自咸豐皇帝起,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便驟然減弱了。
這位後妃16位的皇帝,最後卻僅造出三個孩子,其中一個還夭折了。
到後面幾位皇帝身體素質更是一個不如一個。
正巧,這時候正是國力衰微之時,可以想見,國力不充,皇帝也會焦慮,心勞力拙中,健康也遭到重挫。
尤其是咸豐、同治這對父子,甚至破罐破摔,沉湎女色,以至英年早逝。
有醫學證明,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情緒不穩定都會影響男子的*子數量和質量。
這一點我們在雍正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來(詳情如下圖):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自雍正元年五月份第九子出生,到雍正十一年第十子出生,中間整整隔了十年,雍正沒有生下一個子女,雖然說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但不可能十年間沒有臨幸過後妃,所以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 日以繼夜的工作中,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太大,直接影響到了他的生育能力。
雍正起碼還身處興盛時期,因為案牘勞形都難以生下兒女,內憂外患下的清末幾位皇帝,更不用說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無數人正在經歷這種狀態。
光緒在幽怨中離去後,三歲的溥儀繼位。
幼年的溥儀,終日被不男不女的太監們包圍,性情也乖戾殘暴起來,據其後來懺悔,早年因為無聊常以捉弄太監為樂,加上太監們在服侍過程中聽命于太后們,對他有些強制性的要求,令溥儀大感不快,自然就斥責太監以發洩。
所以,對于這位小皇帝,太監們是又恨又怕。
溥儀十幾歲的時候,太監們為了討好溥儀,也為了不用時刻待在他身邊侍候,便找來一些年紀大些的宮女,推到來溥儀的床上,這些宮女都已知曉人事,現在又面對的是個青春無敵的小皇帝,當然前赴後繼施展魅術。
不久,溥儀便招架不住了,太監們又將「好事」辦到底,盡心竭力找來一些藥物給溥儀服用,這麼折騰一段時間,溥儀的身子就徹底被毀了。
據溥儀後來回憶,當時每次宮女教他做完壞事後,出門看到的太陽都是綠色的。
所以,溥儀婚後便對女人失去了興趣,這當然也有自卑的緣故。
大婚之日,他便放著婉蓉獨守婚房,一個人到養心殿坐了一夜。
而他的妃子文繡,在與他成婚九年後,毅然提出了分開,其中一個理由是:
「侍帝九年,未蒙一幸」
至于後來他再續娶的李玉琴、譚玉玲,按他的話說, 「都是擺設」。
以上就是清末三位皇帝連續絕後的主要原因。
說起來,在帝王專制的古代,皇室的人口繁衍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王朝的政局,縱觀歷朝歷代,凡皇室子嗣不盛,都會造成朝局動盪。 譬如北宋因為哲宗無子,昏庸的趙佶被推上皇位,導致北宋滅亡;
又如明朝武宗無子,旁支朱厚熜繼位, 因為「大禮議」事件,上百官員下獄,十餘人離世。
晚清幾位皇帝絕後,無疑令風雨飄搖的清朝更加雪上加霜。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清朝氣數已盡,以至幾位皇帝絕後,細思也有點意思。
無論如何,曾經煊赫一時的清朝,就在這片晦暗的末世之兆中,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