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觀念,是將富與貴分開的。
過去的土財主,現在的「土豪」,在古人眼中是富而不貴。
人骨子里的那份貴氣,是金錢買不到的,而是與家庭熏陶和個人素養有關。
真正貴氣的人,都有三大特征,如果遇到的話,一定不要錯過。
1
靜,能生百慧
很多人對「靜」的理解,存在誤讀。有人視為木訥,有人看作停滯。
在他們的眼里和心里,「靜」意味著刻板與僵硬,毫無靈動之氣。
其實不然,「靜」代表了一種具有恬淡氣息的人生狀態,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繁華的世界里,如果將一切欲念和雜念于某刻放下,「靜」就能從抽象化為具體,心靈頓感清爽、澄澈無比。
《道德經》中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才能統治天下。
當心思隨著萬物運轉,人之情緒或喜或悲,外界所施與的影響也愈大,總能將我們的思想攪得天翻地覆,一刻也不得安寧。
只有讓內心清靜下來,才可以明察,看穿表面的浮華,看到事物的本質,進而對事物能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不會被世俗利欲所困擾。
所以,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
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就連修養如曾國藩,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都會到小樓上獨自靜坐一會兒,這個時候他早年開始修煉的靜坐功課就發生作用了,他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摒棄心浮氣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可通過培養興趣與情操,讓精神多一份滋養,多一份沉淀,盡量遠離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只專注于眼前樂做之事,不迷失于觥籌交錯,在淡泊中體味真實,用心去感受「靜」的力量。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靜好,幸福常存。
2
虛,能容萬物
《道德經》有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是,用三十根輻條制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莊子則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虛」是一種空間形態,只有將已裝滿的東西倒掉,才能接納全新的事物。
一些器物,比如酒杯和茶壺,它們有用的部分,不是有形有象的實體部分,而是實體圍成的空虛部分。
酒杯和茶壺如果變成實心的,就不能用來盛酒盛水,也就失去了效用。
一個「虛」字,幾乎掌控了一切規律和脈絡。虛懷若谷的態度,虛心謙遜的本色,這些耳熟能詳的質量,無不追溯回「虛」的本質。
人心也是虛空遼闊的存在,世間紛紛擾擾,人心很容易被瑣事、俗事填滿,而處于躁動的狀態,所以要及時清空,要「虛」。
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如果房間堆滿了東西,有光亮也透不出來。
人心如果清除了雜物和垃圾,把蒙蔽心靈的塵埃掃空,那麼心中就會充滿陽光,結果當然是一派吉祥。
只有博大的胸懷,才能悅納他人,悅納自己。這種人,他們善于傾聽他人,而非炫耀德與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忘乎所以;
他們與生俱來擁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在待人接物方面,往往一視同仁、從不苛責;
他們有經驗之談,豐富的閱歷,卻不輕論妄議,言語常能四兩撥千斤,講話自在且從容。
3
柔,能勝至堅
《道德經》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水是柔和的化身,石頭是剛強的代表,然而涓涓細流與石頭相撞,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沖刷之下,石頭邊緣原本鋒利的棱角,開始被一點點地磨損掉,這就是柔弱可以戰勝剛強。
做人亦是如此。越是剛強的人,越容易被摧折。恰恰相反的是,越是柔和的人,越能以退為進。
孔子的學生中,子路的個性是最剛強的,勇敢好斗。孔子早就說過他最后可能「不得其ㄙˇ」,他的結果真是很悲慘,在兵亂中被ㄕㄚㄙˇ。
而秉性柔和之人,不太容易和他人發生爭執。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正是這個道理。
他們不精明于一時的得失,不會由于小事而動怒,愿意付出更多辛苦與努力。
在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中,他們寧愿作出一些犧牲與貢獻,不斷地否定自己、糾正自己、完善自己。
就心態而言,他們自始至終保持開放,淘汰不利于自我發展的一切,從不打算固步自封、因循守舊。
以柔克剛的處世方法,并不是在證明自己軟弱可欺,而是對別人釋放出善意的寬容。
只有當你放下高傲,放下驕矜,放下冷漠,你才會望得見那些和顏悅色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