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說起劉備,誰不贊他一句「知人善用」。
從與張飛、關羽桃園結義,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旗下趙云、糜芳、黃忠、馬超等數十名大將。
若三國時期不以地盤大小論輸贏,只看手下英雄數,劉備絕對占有很大優勢。
不過,劉備雖廣攬天下英雄,卻忘了自己昔日的同窗鐵哥們,讓他跑到對家手下,最后竟還成了蜀國大敵。
在三方勢力中,劉備早期處于劣勢,甚至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但他深知人才對團隊發展的重要性。
對于人才,他常能放下身份,例如親自前往諸葛亮的草廬一事。
哪怕吃了兩次閉門羹,為了得到諸葛先生輔助,他還能再來第三次。
最終,劉備也如愿了,諸葛亮隨他出山,報答了知遇之恩,不僅如此,他更是把一輩子都用在了蜀國大業上。
此外,劉備對待人才,從不搞種地域歧視,比如馬超。
在收服「外來人」馬超后,劉備并沒有將其丟在一邊,而是委以重任,封為「五虎上將」,從此擁有一股尖銳騎兵,讓曹操都眼饞。
劉備對人才的欣賞,不僅是把他們招攬在麾下,同時還會取各人之優勢。
無論是張飛,還是趙云、諸葛亮,行兵打仗時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劉備從不讓他們做多余的事,只在彼此擅長的領域設置職權,為團隊建立核心競爭力。
當然,能招攬來人才是本事,如何能讓麾下將領ㄙˇ心塌地效忠團隊,對領導者來說也是大考驗。
建安五年,曹操打敗劉備,劉備妻兒被俘,關羽為護兄長妻兒決定與曹軍談判。
因曹操一直十分欣賞關羽,因此關羽到其賬下后,曹操賜白馬、金銀財寶。
整整兩年時間,無論曹操如何勸說,卻未能動搖關羽半分心思。
在得知劉備下落后,關羽直接帶著兄長妻兒尋了去。不難看出,劉備招攬人才不僅要身,更是將人心握得牢牢地,真不愧是漢室后人!
不過,劉備廣攬天下英雄,這位昔日同窗鐵哥們卻被他忽略了,他就是:牽招。
劉備讀書時,在東漢學者樂隱身門下求學,與牽招相識。
兩人志趣相投,之后便成了至交好友,多處古籍中均有此記載 「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
學成之后,劉備拜別師門,踏上了光復漢室之路,牽招則繼續跟著老師樂隱深造。
隨后董卓之亂,樂隱慘遭遇害,牽招安置完老師身后事后,只能回到老家河北繼續種地。
彼時,劉備也在河北地區活動,還成立了一股不小的勢力,四處招攬人才。
就在這急需人才之際,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紛紛前來投奔,成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不知劉備是忘記了牽招這位昔日同窗,還是故意視而不見,劉備始終未能邀請牽招加入其團隊。
而牽招雖然暫時在家種地,但也有一腔抱負,怎會甘心做一輩子村頭農夫。
于是,牽招思慮后,先是拜在了袁紹門下,很快便顯露出了出色的才能。
牽招曾多次向袁紹獻計,可始終得不到重視。
因為剛踏上職場,因性格過于直率,無意中得罪了袁紹手下的另一名將領——高干。
高干此人心胸狹窄,發下話來要ㄕㄚ了牽招泄憤,牽招得到消息后,只能背上包袱,踏上亡命之路。
就在此時,曹操聽聞牽招被追ㄕㄚ的事情,因牽招的師父樂隱是有名的大儒,曹操對牽招的才能也早已有耳聞。
于是,曹操立馬拋出橄欖枝,將牽招招攬到了自己麾下,之后,牽招果然如曹操所望,成了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
北魏北部邊界臨近鮮卑游牧民族,其統帥步度根多次率軍南下,妄圖入侵中原,為邊境防守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曹操一直忙于應對東吳、蜀漢勢力,無法分出多余精力顧及邊境戰事。
于是,在將牽招攬入麾下后,便把低于鮮卑的重任,全部交由牽招負責了。
牽招畢竟是有真才實學之人,面對游牧民族的強大軍力,并未急于迎戰。
而是修整城防、擴充軍械,不僅增設了堡壘和哨所,同時開墾、養馬,為軍隊擴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經過此番部署后,魏國北方邊境軍事實力大增。
同時,牽招還動用了合縱連橫術,通過「構間離散」的方法,從內部分化瓦解鮮卑部族勢力結構,使鮮卑內部爭斗不止,再逐個擊破,最終把他們打的只敢龜縮在一旁。
經過牽招對邊境軍隊改革,魏國邊防部署愈加成熟,一度呈現出「夷虜大小,莫不歸心」的局面。
曹操在前方南下,牽招保其后顧無憂。之后,諸葛亮從祁山出發,北伐中原,曾制定過這樣一個計劃。
先是派出使者與鮮卑首領達成合作,由鮮卑率軍從邊境出擊,蜀漢軍隊從難免出擊,雙方里應外合,定能取得勝利。
可惜,素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原以為此計定天衣無縫,實則卻被牽招一眼識破。
牽招常年守著邊境,鮮卑首領什麼做派早已一清二楚,現鮮卑出動出擊,前方又遭蜀漢軍隊招相呼應,怎麼想不通其中關鍵。
于是,調兵在陣前等著鮮卑軍的到來,鮮卑首領見牽招帶著大軍守在前方,來勢洶洶又有多次慘敗經驗在前,只能灰溜溜地撤兵了,最終無功而返。
若不是天妒英才,牽招未必不能成為魏國的一大得力干將,并拜將封侯,想必到那時,劉備興復漢室的路上還要多處一大阻礙。
所謂英雄惜英雄,好漢知好漢。
雖身處不同陣營,但在得知昔日好友,終能完成心中興復漢室的夙愿時,牽招心中或許更多地還是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