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時中箭,引發舊疾,回到長安后病情加重。在經過「病榻問相」之后,劉邦與世長辭。
劉邦駕崩后,被壓抑多年的呂雉終于挺直了腰板,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戚夫人母子下手。
對于呂雉來說,戚夫人搶走了劉邦對她的「愛情」,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又差點搶走了太子之位。劉邦在世時,戚夫人受寵,呂雉雖然身為皇后,卻只能忍氣吞聲,如今劉邦辭世,呂雉焉能咽下這口氣?
呂雉下令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然后召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回京。沒想到的是,劉如意以身體有病為由拒不入宮。呂雉本打算將戚夫人和劉如意一起賜歿,如今,劉如意不來,呂雉只好先拿戚夫人下手。《史記》云: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其凄慘狀況,不忍直視。
戚夫人雖然歿了,但劉如意還活著,呂雉的眼睛里可容不得沙。于是,她以漢惠帝劉盈的名義下了一道圣旨到趙國,命令趙王即刻趕往長安,否則將視之為謀逆。但是,結果令呂雉很失望。史載:
「使者三反,周昌固為不遣趙王。」(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
即,呂雉派去的使者先后往返三趟,都沒請來劉如意。原來,劉如意本不想抗旨,但趙國的相國周昌攔住了劉如意,不允許他去長安。換句話說,是周昌壞了呂雉的「好事」。
呂雉此時貴為太后,權傾朝野,她既然知道周昌從中作梗,她為何不一紙令下,誅掉周昌呢?因為周昌對她有恩,呂雉雖然心狠手辣,但卻不會恩將仇報。這件事說來話長。
秦朝時期,劉邦迎娶呂雉的時候不過是泗水亭長,在劉邦的麾下,有兩名小卒,他們分別叫周昌、周苛。《史記》記載:
周昌者,沛人也。其從兄曰周苛,秦時皆為泗水卒史。
也就是說,劉邦雖然只是個亭長,管理方圓十里以內的治安,但劉邦麾下也是有兵的,周昌、周苛兩人就是劉邦的直屬下級,而且,周苛還是周昌的堂兄。
劉邦當時好吃懶做,經常請兄弟們到家中吃ㄐ丨ㄡˇ ,他的朋友呂雉自然也是認識的。因此,在很早的時候,呂雉和周昌就很熟識。
楚漢之爭期間,周昌的堂兄周苛被項羽活捉,然后烹誅。劉邦從此開始重用周昌,周昌后來擔任御史大夫。漢朝建立后,他被劉邦封為高景侯,上朝時和蕭何、曹參同列。
周昌為人耿直,敢于講真話。漢高祖十年,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滿朝大臣雖然都反對,但都被劉邦彈壓下去。
唯有周昌不依不饒,在朝堂上,周昌和劉邦爭吵起來,劉邦龍顏大怒,但周昌寧歿不屈,最后劉邦無奈,只得暫緩廢除太子。當時呂雉正為此事著急上火,聽聞周昌仗義執言,呂雉感激不已。《史記》記載:
既罷,呂后側耳于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呂雉身為皇后,當場就給周昌跪下了,她認為,若不是周昌,太子今天一定被廢了。以呂雉的性格,能讓她下跪的男人,那一定是對她幫助極大的人。
劉邦駕崩前,有一件事始終放心不下,他怕呂雉會加害劉如意。因此,劉邦召來周昌,對周昌說:「吾欲固煩公,公彊為我相趙王。」意思是,你向來耿直,又對呂雉有恩,我打算把你派到趙國,輔佐趙王,擔任趙國的相國。若呂雉將來為難劉如意,你可以從中斡旋。
這是劉邦交代周昌的最后一件事,周昌自然不敢推辭。他到趙國后,劉邦已經去世,得知呂雉派使者召劉如意入宮,周昌暗叫不好,他讓劉如意以「身體不好」為由,拒絕入宮。后來戚夫人被誅,呂雉又多次派人來請劉如意,周昌依然拒絕。
其實,自從劉邦駕崩后,漢初的眾位大臣無人敢和呂雉抗衡,就連蕭何、陳平、周勃等人也都避其鋒芒。放眼朝廷上下,唯有周昌敢不給呂雉面子。
呂雉思前想后,終于想到一個辦法,他先派人到趙國召周昌入宮,周昌認為呂雉不會把自己怎麼樣,欣然前往。哪知,這是呂雉的調虎離山之計,待周昌離開趙國,呂雉立即派人召劉如意,劉如意不敢不來,待劉如意到長安后,立即被呂雉鴆誅。周昌得知后,劉如意的尸體都涼涼了。
劉如意被誅,周昌認為自己沒有完成劉邦的遺命,悔恨不已。同時,他也怨恨起呂雉來。史載:
「周昌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歿。」
周昌連續裝病三年,不再入宮拜見呂雉。即使呂雉派人來請,周昌仍然不入宮。
呂雉雖然是漢初第一女強人,權傾朝野,但面對周昌的「尥蹶子」,呂雉卻絲毫沒有辦法,在呂雉心中:若不是周昌,若換做別人敢三年不朝見自己,早就被抄家滅族了。因為周昌當年對呂雉有恩,呂雉最終沒有為難周昌。
周昌在家中謫居三年,閉門謝客,三年后,周昌郁郁而終。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評價周昌: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
周昌為人耿直,呂雉、劉盈乃至眾位大臣都十分敬畏他。
筆者認為,周昌當年反對劉邦廢黜劉盈,是出于公心,因為自古以來,廢嫡立庶、廢長立幼都是不智之舉,周昌并非為了呂雉母子才這麼做的。后來,劉邦讓周昌保護劉如意,周昌知道難度很大,但仍然遵旨照做,這是對劉邦的忠心所致。
遺憾的是,周昌最終被呂雉算計。縱觀周昌的一生,他忠于劉邦、忠于漢朝,只是他最終未能完成劉邦的遺命。若非周昌對呂雉有恩,周昌或許不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