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劇變:有人要歿了啊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劇變:有人要歿了啊
2022/04/24
2022/04/24

在歷史上,劉伯溫和朱元璋是一對很有趣的組合,在初遇的時候,兩人一個倒追一個裝清高,結果需要ㄉㄠ架在脖子上才強行組合。

在攻天下的時候,兩人通力合作,將對手耍的團團轉。但是攻下天下以后,劉伯溫成為朱元璋的救火隊長,但卻時常恐懼的不敢亂說話。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只是因為朱元璋身份的變化,從當年破落的和尚,到后來的皇帝,劉伯溫越來越感受到朱元璋的帝王之威。所以很多時候,劉伯溫都知道朱元璋暗藏誅機,偏偏又只能袖手旁觀。

例如,在大明王朝開國的第一場科舉之中,這本來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所有人都在歡慶,只有劉伯溫在恐懼,因為他知道又要誅人了。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很多官方史書以及民間小說中,劉伯溫在朱元璋當皇帝以后,成為了一個救火隊長。例如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就找他算國運,又例如,在面對天氣和國家行政變遷的時候,又找劉伯溫來運籌帷幄。

所以民間和官方史料中有很多劉伯溫的傳奇故事,這也讓我們誤以為劉伯溫與朱元璋是一對無話不說的組合。

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系一直都很尷尬,劉伯溫的確很聰明,能夠看破很多事情,但他同時也因為看破很多事情而苦惱,他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朱元璋的誅意。

當然,這并不是說朱元璋就是一個天生喜歡誅戮的人,只是因為他成為了皇帝,針對一些事情必須要誅伐果斷,只是劉伯溫總是能夠看破而已。

例如,在大明王朝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就立刻組織了一場科舉考試。應該說,這場科舉考試對于大明王朝非常具有紀念意義,所以滿朝文武都非常高興,就連那些來參加考試的學子們,雖然有些緊張,但也無不透露著自豪。

可是,就在那些學生準備進來參加考試時,朱元璋卻提前命人送來了三筐稻谷。

眾人對這一幕非常不理解,當時頗得圣寵的楊憲,他還以為,朱元璋是想要以稻谷為題材進行考試,表達人才和糧食的重要性。所以,這個聰明的年輕官員還表現得洋洋自得,直呼圣上英明。

但沒想到,旁邊的劉伯溫卻是臉色突變,而且變得十分蒼白。作為朝里的百曉生,楊憲自然感覺情況有些不對勁,于是趕緊就悄悄地向劉伯溫使眼色,詢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只見劉伯溫冷冷的說,今天不是個喜慶的日子,因為今天要見鮮ㄒ丨ㄝˇ,大家都各自注意點。

這話一說完,楊憲整個人都傻了,今天可是科舉的大日子,而且稻谷也代表著吉祥,怎麼可能代表著誅戮呢?

帶著疑惑,沒過多久,考生都走進了大門,大家都乎呼皇帝萬歲,然后默默的等待朱元璋出考題。

朱元璋自然如往常一般,表面笑嘻嘻,并且向大家指出了那三筐稻谷,讓所有的考生去觀察這些稻谷的不同,并且以此為題目進行內容創作。

周圍的人雖然有些困惑,但也是比較了得的人,所以快速進入角色,圍著這些稻谷進行思考。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要求自己身邊的官員去看一看這些稻谷,劉伯溫自然是臉色不善,楊憲依舊是滿頭問號。

不過等到皇帝提問的時候,眾人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唯有劉伯溫直接表示,自己看不出有任何區別,皇帝對此嘿嘿一笑,直接略過。

楊憲對此更加困惑了,劉伯溫這麼聰明,為什麼要裝糊涂呢?難道今天真的會出事?

果不其然,朱元璋在大家一團和氣之下,突然轉變了臉色,他默默的說出這三筐稻谷來自于三個不同的地方,分別是揚州,太倉和軍倉。而且這些稻谷分為上等,中等和劣等,分別對應這三個地方。

等朱元璋說完這些話以后,包括楊憲在內,所有的官員臉色慘白,趕緊跪下直呼有罪。

原來,當時楊憲正在管理揚州,所以,揚州的稻谷產量最好。但是太倉的官員可就要出事了,他們玩忽職守導致稻谷產量極差,在這上下對比之中,朱元璋可能要爆發雷霆之怒。

而且如果僅僅只是如此,今天不過是罷官免職,但是偏偏涉及到了軍糧,而且龜糧是最劣等的糧食,里面不僅有陳糧而且還有空殼。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開國的頭一天,而且是在科舉的日子里,這些官員就已經集體腐敗了,而且還是頂風作案。

楊憲這時候才明白,原來朱元璋已經動了誅心了,如果不是劉伯溫提醒了一句,他還被蒙在鼓里。

那些之前在一旁指手畫腳喜氣洋洋的官員全都被罵了一頓,唯有劉伯溫和楊憲得到了嘉獎。

在旁邊看戲的考生們也被嚇得澀澀發抖,直呼饒命。朱元璋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教育」,直接以幾十位官員人頭落地的指令,當場給他們上了一課,然后告訴他們這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場科舉,他們也是未來的明朝官員,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在將來也被拉出去砍頭。

所有的考生集體恐慌,他們在無限惶恐之中開始了自己的考試,寫出了印象深刻的文章。

這是當年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發生的一個小插曲,但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朱元璋這個皇帝非常兇狠,對于貪官污吏,對于那些考生們,他從來都是用鮮ㄒ丨ㄝˇ和恐嚇來敦促他們。

當然了,作為百曉生的劉伯溫自然明白這一切,不過明白歸明白,每一次都看得心驚肉跳。

所以,歷史上的劉伯溫與朱元璋的組合,沒有小說中的那麼和諧,伴君如伴虎,從來都是名言至理,即使如劉伯溫這樣的人物,也難免落入其中的怪圈中。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