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為了「師出有名」,一些軍閥征討敵人或表明自身政治立場時,往往會給自己及其麾下諸將「封」個將軍。當時的雜號將軍頗為泛濫,就是這麼來的。不過,身居第一梯隊的軍閥們,如袁紹、曹操、劉備等人,往往領重號將軍。
據《后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漢儀》記載: 「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可見,在東漢軍職體系中,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是當之無愧的軍方「三巨頭」。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自詡為「討賊盟主」的軍閥,在選擇重號將軍時,常領車騎將軍一職;而不是位次更高的大將軍、驃騎將軍,這又是為什麼呢?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 「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
亂世之初,最早領車騎將軍「討賊」的人是袁紹。袁紹以此為由,欲另立新帝;公孫瓚也順勢出兵冀州,陰圖中原。可見,關東聯軍的組建,名義上是討伐董卓,實際卻早已成為各路軍閥爭奪東漢「政治遺產」的主要手段。
名不正,則言不順。「討賊聯盟」及其盟主存在的意義,便在此處。大概流程就是:盟主先把自己的敵人打成「賊」,然后以討伐不臣為名,謀求自身利益。用這種辦法,「討賊聯盟」不僅能光明正大地進行軍事、政治活動,還能借王室名義收攏一些豪強地主或文武人才為己所用。
袁紹早年能順風順水,并迅速成為河北霸主,除了家世庇蔭外,也是得益于其名義上的高位。于是在他之后,諸如曹操、董承、孫權等人,也有樣學樣,領車騎將軍以完成「討賊」大計。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天子至許,官拜司空、行車騎將軍一職。此后數年間,曹操擊袁術、破呂布、征張繡,借「討賊」名義逐漸壯大自己,達到了能與袁紹掰手腕的地步。無獨有偶,隨著曹操的日益強大,「保皇派」董承也成為車騎將軍,他自稱受獻帝「衣帶詔」所托,暗中勾連種輯、吳碩、劉備等人密謀誅曹,雖事敗身ㄙˇ;但不難預見,倘若董承僥幸成功,出身涼州軍的他,未必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
董承雖ㄙˇ,劉備卻提前跑路了。身為「討賊(反曹)聯盟」中的一員,劉備先后受到了袁紹、劉表、孫權的禮遇。這是因為,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義之下,劉備漢室后裔的身份加之其「討賊」過往,讓他自然而然成了「討賊聯盟」的一面「旗幟」。
赤壁之戰前夕,坐擁江東六郡、十萬兵甲的孫權愿意與劉備(時劉備擁半個江夏郡,麾下軍隊不過萬余人)合作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江東「無名無分」,不好與代表朝廷的曹操直接對上。
又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赤壁之戰后,劉備雖略定江南四郡,卻仍受孫權掌控。為此,他只好親赴京口詣孫權,并表奏后者為車騎將軍。顯而易見,劉備承認孫權「討賊(反曹)聯盟」盟主的身份,就是為了「借」荊州。
言至于此,有必要探討一下車騎將軍的重要性。這些「討賊盟主」,包括后來 「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專職討伐不臣(吳蜀)的曹仁在內,為何大多領車騎將軍一職呢?
于史書所見,西漢名將灌嬰是最早的「車騎將軍」。
據《史記·灌嬰傳》記載: 「漢王即帝位,賜益嬰邑三千戶。(灌嬰)以車騎將軍從擊燕王荼……黥布反,以車騎將軍先出,攻布別將于相,破之。」又據《史記·靳歙傳》記載: 「(靳歙)有功,遷為車騎將軍,并將梁、趙、齊、燕、楚車騎,別擊陳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
由灌嬰、靳歙二人的履立可知:西漢初年的車騎將軍雖未成常制,但往往出現在大將討賊之時。換言之,車騎將軍的設立初衷,就是為了討賊。及至東漢時期,征討不臣之將也常被冠以車騎將軍之職,成為常制。如《后漢書·孝和帝紀》記載: 「冬十月乙亥,以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北伐匈奴。」
為什麼用車騎將軍討賊,而非大將軍?
竊以為,這或許與「車騎」的淵源有關。先秦時期,車兵曾是戰場上的主流兵種之一。武王伐紂時,便曾 「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百人,與商戰于牧野」。秦漢以降,盡管車兵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戰車昔日的榮耀、威嚴與風光,仍被保留了下來。天子巡守、涉獵,往往乘車,以示其威儀棣棣。漢末董卓當政,為了彰顯排面,他也曾乘坐青蓋車招搖過市。
是以,車騎將軍背后多半有王權授予、代君行事的政治隱喻。它除了征討不臣、守衛京畿外,也常代表天子出使宣詔。《史記·匈奴列傳》中,就有「故使大司馬車騎將軍嘉曉單于」的記載。
反觀大將軍,雖然位次更高,甚至有時還在三公之上;但到東漢末年,它卻是外戚干政的「標配」之一,不適合表現「討賊」盟主的「忠誠」。另外,盟主的地位也不必太高,否則容易招致非議,引發盟友不滿。曹操迎奉天子入許后,本遷為大將軍,位在太尉袁紹之上;結果袁紹得知后大怒,曹操為安撫其情緒,遂讓出大將軍,退領車騎將軍。
同理可知,驃騎將軍也不太合適。昔年,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驃騎將軍」一職,是為了表彰后者征討匈奴的戰績。而霍去病之所以能屢立戰功,主要得益于他出色的騎兵指揮天賦。驃騎將軍中的「驃」,本作「馬行疾貌」。可見,這是帶有騎將色彩的軍職,并不適用于「討賊」。
除上述所言,還有一種可能:「討賊聯盟」中的成員,并沒有資格表奏盟主為大將軍或驃騎將軍。從東漢將軍的位次看:大將軍與驃騎將軍,是與三公對等的(大將軍高于三公,驃騎將軍略次于三公);而車騎將軍則是與九卿對等的(車騎將軍高于或等于九卿)。
據《三國志·劉焉傳》注引《續漢書》記載: 「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東漢王朝重設州牧后,有資格出鎮一方的,大多位列九卿。如益州牧劉焉,曾官至太常;又如幽州牧劉虞,官至宗正。
由此可見,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與九卿、地方州牧刺史,是同一個圈子里的。按照慣例,這些重號將軍、地方鎮守就算互相表舉,被表奏者也不能高過表奏者的級別(位次)。如荊州刺史劉表,可以表袁術為南陽太守;而后將軍袁術,也可以表孫堅為豫州刺史。從這個角度看,因為大家多是地方州牧刺史出身,所以「討賊」盟主能擔任的最高軍職,就是車騎將軍。
另外,他們的官職與軍職,也基本要對等。如劉備的豫州牧、左將軍;孫權的徐州牧、車騎將軍;而司空曹操一開始領大將軍,也是符合慣例的;反觀渤海太守袁紹自領車騎將軍,則是名不正言不順,以不義之名而行「義舉」,實在有些諷刺。所以,袁紹后來ㄅ丨迫冀州牧韓馥讓出牧守之位,又何嘗不是在修補這個「bug」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