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看水滸時,每每看到宋江口出招安,必然和梁山其他好漢一般,切齒痛恨。而最后,梁山眾好漢也確實在宋江的招安下,一步步走向了凋零。看著一個個好漢折損,內心更是將宋江罵了千百遍。
人到中年,經歷了許多世事。再翻起水滸傳,突然覺得,宋江帶領眾人受招安,可能真的是梁山群寇唯一的生路。
水滸傳中,對梁山攢齊一百零八個好漢后的威勢多有描寫。那麼,當梁山好漢接受招安時,大概多少人呢?
接收招安之后,大約有五千左右的梁山人馬領錢回家。后來在征遼大戰中,梁山人馬沒有遭到重大損失。征方臘起初,《水滸傳》最后一次寫到梁山的總兵力大約是六萬五千人,那麼受招安時的梁山人馬應該有七萬上下。
那麼,這七萬大軍,其中還有二萬左右的馬軍。都是梁山好漢,肯定不可能給你種地。而宋江為了杜絕梁山好漢眾兄弟的后患或者后路,動不動就是派人取家小上山。那麼,這些家小加起來,肯定不少于七萬。算來算去,梁山上至少十幾萬人。
養這麼一大堆人,人吃馬喂。是多麼大一筆開銷呢?這筆錢從哪來呢?
作為梁山的老大宋江,這是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
有人說靠水吃水,確實,可以讓阮氏三雄帶人捕魚。可就這麼點地方。不可能大家一起頓頓吃魚吧?
來錢最快的路,當然是打劫啊。這也是梁山好漢本行。可是,我們看看水滸傳中的描寫:
掛起了替天行道的招牌,那麼就不能對商人或百姓下手。水滸傳中也說得明白:
泊子里好漢,但閑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
那錢從哪來?
若是上任官員,箱里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錢糧廣積害民的大戶,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誰敢阻當。但打聽得有那欺壓良善暴富小人,積 攢得些家私,不論遠近,令人便去盡數收拾上山。如此之為,大小何止千百余處。
過路官員和附近三二百里害民的大戶。
先說說過路官員。要知道,梁山賊寇此時通過兩敗童貫,三敗高太尉,早就在全國打出威名了。連十幾萬大軍都鎩羽而歸,那麼,有多少官員還敢冒ㄙˇ走梁山這條路呢?
三百里范圍,能有多少個大戶呢?放現在也頂天是一個地級市范圍。這麼點地方,就是梁山向朝廷一樣收租,也養不活十幾萬人啊。更何況梁山只打劫大戶。再說,梁山這麼瘋狂斂財供養軍隊,這些大戶打不過還不會跑嗎?
所以說,梁山一百零八首領十幾萬人口聚集在一起時,就是梁山最巔峰了。
首領宋江,接下來就要費盡心思給這十幾萬張嘴找吃的。
大戶不夠吃,官員越來越少,只能坐吃山空,所以,宋江委任兩位土豪掌管錢糧:
我們看看梁山排座次時公布的任命:
掌管錢糧頭領二員:小旋風柴進、撲天雕李應。
柴大官人柴進是什麼人我想大家都知道的,樂善好施的柴大官人。李應是李家莊的土豪。之所以讓這二位當這個錢糧,就是靠著這兩位家底頂著呢。當然,還有副首領盧俊義的大名府家底。
有當初盧俊義、柴進、祝家莊等等地方財源撐著,暫時肯定沒問題,將來怎麼辦?
一百零八兄弟要老去,戰力不可能一直維系在巔峰。梁山不會跑,官兵想打就來打。錢財有限,三五年沒問題,撐不了太久。
梁山的可持續之路在哪里?
要麼搞大,徹底造反,推翻皇帝。打土豪分田地。
要麼接受招安,吃皇糧。
第一條路,推翻皇帝。這也是李逵最熱衷的。這條路現實嗎?
當時是宋徽宗年間,民間生活疾苦,按理說宋江一舉義旗,應該應者云集。但宋江為啥就是不敢舉旗反皇帝?
1、梁山的首領成分決定了關鍵人員想招安
宋江作為大首領,要考慮的首先是手下所有頭領的意見,否則他也坐不穩大頭領的位置。
這些頭領中,想著招安的多,還是想著造反的多呢?
每次宋江一提招安,李逵、武松、魯智深這哥幾個肯定是不滿意的,又砸又鬧。但大家注意沒有,沉默的大多數人。其他人都沒發聲。大多數人是認可宋江的招安策略的。
降將們,以秦明、花榮、關勝等為代表的,從受人尊敬的朝廷官爺變成了落草為寇,自然是想回歸體制;小吏們,以宋江、朱仝、雷橫為代表的,一輩子以當官為目標,深以當吏為恥的,自然想招安換個官一償宿愿;土豪劣紳,以盧俊義為代表,能有當官的機會自然也不愿意當賊。
而這些人,大家看看,可都是在三十六天罡里面。或帶資進組,或早期的天使投資人。掌握了梁山的糧草、軍隊,妥妥的決策層。是關鍵的20%。他們的意見舉足輕重。
你是梁山董事長,你肯定要先考慮董事會成員的利益。
2、梁山和農民只是合作關系
在歷史上,宋江起義是不折不扣的農民起義,他帶領被壓迫的貧苦農民殺官造反,殺富濟貧。而在水滸傳中,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宋江手下108將,真正是農民出身的不超過10個,阮氏三雄算村霸漁民、解珍解寶算獵戶。
其他的是朝廷降將、是底層官吏,是商人,是土豪劣紳,更多的是地痞流氓、逃犯,但就沒有農民。真正意義上說,梁山泊上的農民就只有排在第七十五位的九尾龜陶宗旺,他田戶出身,后來在黃門山落草,結果一共就四個人,自己還只能當四寨主。后來,黃門山四人因為仰慕宋江而前往投奔,他也就成了梁山好漢中一個不起眼的成員。
他們大多數人怎麼可能會替農民著想?會想著耕者有其田?想著不納糧?這不扯呢麼。
而梁山的嘍啰們,也都是各個山頭積年老匪。可能最早是農民,當了幾年土匪,過慣了大口吃肉,大碗喝ㄐ丨ㄡˇ的日子。哪里還能體恤農民的辛苦?
在宋江的約束下,能做到劫富濟貧已經是極限了。所謂濟貧,也是濟梁山這個貧而已。碰到老百姓可能給點,但不可能幫老百姓抗租抗稅的。
所以他和當地農民結合得不緊密。也沒有組建什麼管轄農民的基層組織,以驅逐官府的農村勢力。
農民還是向官府交稅。頂多看在錢糧和劫富濟貧的好名聲上,和梁山進行有限度的合作而已。
要說跟著你梁山殺官造反,那要看你梁山的誠意了。沒有實打實的政策和做法,農民肯冒著殺頭風險跟你干革命嗎?
宋江心里門清,所以,他知道他得不到農民的真正支持。那得不到支持,先忽悠農民不行嗎?也不行,連個口號也忽悠不了。
3、沒有吸引農民的口號
你看看他忠義堂前杏黃旗上寫的啥?替天行道。
我們捋一捋其他起義,都是有著能夠吸引農民的口號,例如:李自成的「等貴賤,均田免糧」「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時不納糧」;太平天國的「耕者有其田」。王小波、李順起義他們的口號是」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這些人煞費苦心,搞出這麼響亮的口號,為的還不是吸引農民,喚醒農民的反抗情緒?
那麼,口號人人會喊,為啥宋江就不搞一個叫得響的口號?他也是不得已啊。
上文一再提到了宋江一百零八頭領的來源與成分,這些人宋江等人的成分和來源,注定他們提不出能夠吸引農民的口號。而沒了口號,不能吸引農民,靠著土匪造反,成功的機率可想而知。
所有梁山這些人,都有一個敬畏的對象,那就是老天爺。所以,宋江要掛一個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干啥?只有這個口號才可以團結梁山眾人。可以讓曾在朝廷為官的降將能增加對梁山的認同感。可以給被人瞧不起的罪犯、地痞流氓、朝廷小官吏以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上梁山是順應天意的一種正義行為,能給他們帶來強烈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從一個口號,就可以推斷出,宋江的起義不會成功,因為從古至今,沒有哪次起義是脫離廣大農民支持而能成功的。
李逵看不到這點,宋江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和宋江的扭扭捏捏,待價而沽相比,方臘種種做法,一看就是真心造反的人。
這江南方臘造反已久,積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邊凈手,水中照見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以此向人說自家有天子福分。因朱獻在吳中徵取花石綱,百姓大怨,人人思亂,方臘乘機造反,就清溪縣內幫源洞中,起造寶殿,內苑,宮闕,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宮,設文武職臺,省院官僚,內相外將,一應大臣。睦州即今時建德,宋改為嚴州;歙州即今時婺源,宋改為徽州;這方臘直從這里古到潤州,今鎮江是也。共該八州二十五縣。
那八州:歙州,睦州,杭州,蘇州,常州,湖州,宣州,潤州。那二十五縣:都是這八州管下。此時嘉興,松江,崇德,海寧,皆是縣治。
1、方臘出身貧苦。周圍核心也都是貧苦出身。
2、方臘搞出了天命所歸這些把戲。 水中照見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以此向人說自家有天子福分。再比比宋江的一百零八顆星宿。就知道啥是突出個人,啥是集體主義了。
3、方臘所在的江南,是被宋徽宗霍霍的重災區。花石綱等弄得民怨沸騰,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4、方臘是誠心造反,建立了朝廷不說,還占領八州二十五縣,一看就是正經造反的樣子。
從上面分析來看,宋江不敢也不愿造反,那麼,招安就是他唯一的路。
其實,招安不一定是ㄙˇ路,反而是一條發展壯大的路。
看你怎麼走。
1、招安可以,當槍不行
但老謀深算的宋江,在這點上犯了錯。他不該脫離自己的根據地,為朝廷火中取栗,既折損了自身實力,又為宋朝掃平了叛亂。
應該在招安上和朝廷談條件,例如要求投降后在梁山周圍區域布防等等。趁著梁山戰力處于巔峰,大可以和朝廷邊打邊談。
也別說這是癡心妄想,還有隊友啊。可以和被眾人唾棄的高太尉、童太師暗中合作,讓他們為你說話。而不是找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宿太尉。只知道逼著梁山賣命。
要知道高太尉他們要的是錢和業績,滿足他們就可以給你開方便之門。可宿太尉和他身后的皇帝,要的是梁山的命啊。
2、搞個朝廷名義,混在梁山附近發展
真正有想法的,談成了條件,拿到朝廷大義,大可以表面服從,暗地發展。
宋朝官制雖然嚴,但是你打不過我啊。總歸可以談出一個類似半割據的地盤。
朝廷擔心梁山強大?裁軍啊。實際裁汰下去的人,安排在梁山的地方組織,搞些村長,保安隊啥的。換湯不換藥。
宋江帶著想當官的土豪、貼心降將首領們干梁山附近的駐軍首領或縣令。
不想當官的武松魯智深等人就名義上裁汰了,繼續讓他們在梁山附近山頭,保持武力占山為王。
折騰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
解決本文開頭提到的梁山的經濟來源。
將梁山的錢糧來源慢慢切換到周圍百姓的稅負上。
將梁山從一個賊寇變成一個地方勢力。
萬事俱備,等到時機變化,可以發動一搏。
別說不可能。
努爾哈赤怎麼發展起來的?
李成梁李成梁頂在前頭當靠山。自己忙著鏟除異己,統一滿洲。明朝發現時已經尾大不掉了。
年輕時只喜歡快意恩仇,黑白分明。
可人到中年,知道有些時候,除了黑白之外,中間也還有大片的灰色。雖然你不喜歡,但確實客觀存在。
暫時的屈服不一定是服輸,只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
宋江所差的,可能只是野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