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多有遠見?1.5萬公里遠征打下一個戰備省,古代史上最偉大的遠征之一,受益至今
2022/05/07

公元前126年,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經過長途跋涉,終于顫顫悠悠地回到了漢朝,回到了故土,回到了長安城。

這個形銷骨立的流浪漢,就是被匈奴扣押13年之久的張騫,一個在漢武帝命令下,前往聯絡西域的大探險家。

艱難返回長安的張騫,在一番洗漱后,面見漢武帝,談了這一次的經歷。

在張騫的娓娓道來中,漢武帝明白,自己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計劃,貌似完不成了。因為變成和平主義者的大月氏人,建立了新的國家(貴霜帝國)之后,只想安穩度日,少了復仇的心。

(漢武帝和張騫)

失望雖有,但跟另外的消息比起來,這失望其實不算什麼。

這消息,就是當時漢朝人聞所未聞的兩個地方,還有那從未踏足的區域,身毒國和西域諸國。

原來,在河西走廊以西,還有眾多從未聽過的國家。(西域諸國)

原來,在內地西南方,還有一個名叫身毒的國家。(印度)

西域,只要一路走過河西走廊,就能被發現,完全藏不住,那麼遠在西南方的身毒國,張騫又是如何知道的咧?

原來,是張騫出訪大夏國時,居然在一個商賈那里,看到了產自中原蜀地的竹杖,在好奇心驅使下,張騫詢問商人,這竹杖從何而來?客商回答說,從身毒國而來。

這回答,不由讓張騫尋思。

蜀地在西南方向,這個商人說自己是身毒國人,路過蜀地來到西域,那是不是意味著蜀地西南方,就是身毒國的所在?

望著形銷骨立的張騫和他帶回來的消息,漢武帝急不可耐地拉開地圖,用威嚴的神色,審視著。

(西漢早期地圖)

看著張騫說的那兩塊漢朝疆域之外的空白,漢武帝必定會升騰起,廣闊天地任我行的豪邁,和天下如此之大的感嘆。

人常言,秦始皇離統一世界差一個世界地圖,其實跟秦始皇齊名的漢武不也如此嗎。

一樣的雄心勃勃,一樣的宏圖萬里!

說動就動,在明確了目標之后,漢武帝立馬籌謀,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這兩個地方進軍,為民族擴展生存空間。

一路向西,打穿河西走廊,直通西域,教訓匈奴人的同時,找尋更多可能性。

一路向南,打通去往毒國的道路,勾連起新的西南商道。

為了達成這目標,漢武帝接連發動數次戰爭,打著打著,就給今日內地,打出了兩大省出來。

只是這戰爭,因為曠日持久的匈奴戰爭,拖延了很久很久,才開始!

等到漢武帝將匈奴勢力驅逐出河西走廊,趕到漠北之后,停滯許久的計劃開始了。

(草包將軍李廣利)

計劃初戰,從大宛國開始。

大宛國,位于今日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區域,因為特產奇異的汗血馬而聞名,是著名的良馬產地。

因為長期跟匈奴戰斗,讓漢朝非常重視戰馬的培育,日行千里的汗血馬,當然是漢朝需要的好馬啊?

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漢武帝先是派遣使者,用黃金鑄造了一匹天馬,指望用金馬去交換大宛國的汗血馬。

誰曾想,這大宛國王是個混不吝的人,面對漢朝請求,不愿送馬,也不愿賣馬。

弱國傲待強邦,大漢使者何曾受過這樣的氣,憤怒的使者將黃金馬當著大宛王面砸了個稀碎。

按理說,我砸了我帶的東西,跟你沒啥關系吧?可大宛王不這樣想啊?

他看漢朝使者的態度不爽,自己也很不爽,就悍然誅了大國使者。

這下猶如捅了馬蜂窩讓漢武帝雷霆震怒!

為了教訓大宛國,漢武帝調兵遣將,派遣自己小舅子李廣利當貳師將軍,率領大軍就沖向了大宛國。

(遠征大宛)

從軍事實力對比看,大漢無疑更強,撮爾小國大宛旦夕可滅。

但漫長的行軍,還有沿途的嚴酷環境和西域諸國的不配合,依舊讓漢軍陷入困境,舉步維艱。

原來當時的匈奴,雖然退走漠北,卻一直用自己的影響力控制西域諸國,跟漢朝在西域打起了拉鋸戰。

這局勢,弄得西域諸國,一個個都在兩強夾縫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漢朝太遠,匈奴太近,相對來說,當時這群人更怕匈奴。

長途遠征,加上補給困難,以及國際環境的不利,讓李廣利的大軍,困頓無比地迎來了失敗。

戰敗的消息傳來,讓漢武帝憤怒了。

在狠狠斥責李廣利一通后,漢武帝下令不允許任何人撤回玉門關,否則處歿。

隨后全國動員,集結了一只更強大的軍隊,還專門組織了一只由十多萬人組成的后勤部隊,不就后勤問題嗎,能解決。。

漢武帝的全國動員,讓朝臣們大惑不解,不少人都對于這樣興師動眾開戰小國,不明所以。

他們紛紛說:為了幾匹馬,就勞師遠征,得不償失啊?費錢啊?沒必要啊?

漢武帝看著反對的聲音,不屑一顧地說:若不滅大宛,西域諸國如何臣服?若不滅大宛,漢朝使節就要受欺辱?

從這個角度可知,漢武帝討伐大宛國,馬不是重點,讓西域臣服,讓漢朝聲威遠播,進而震懾西域才是真?

由此可見,這是一次戰略行動。

震懾西域是其一,穩固商道是其二,削弱匈奴是其三。

就這樣,六萬漢軍,兵出玉門關,跟前期戰敗的李廣利部匯合,開始第二次遠征。

(最遠遠征)

這次準備充分的漢軍進攻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原本不配合的西域諸國,也在大軍面前,老實了很多,紛紛提供糧草干起了配合工作。唯一不肯提供補給的輪臺國,遭遇李廣利進攻,一番攻城后,輪臺國變成了輪臺城,成了漢軍在西域的據點。

李廣利沒有失敗,一戰功成,順利地拿下大宛國,收獲了數千良馬返回大漢。

接連兩次進攻,耗時四年有余,兩次合計行軍近1.5萬公里,可謂古代史上最偉大的遠征之一。

先敗后勝的戰績,讓西域諸侯終于開始正視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紛紛歸附漢朝!

正因為漢武帝的雷霆出征,才有后續漢宣帝時代,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才有了之后的新疆被納入中原版圖。

不知后世的漢宣帝,望著明晰清楚的西域都護府地圖,會不會感激自己的爺爺,打下的偌大江山。

反正今日的我,是非常感激的!

(漢武帝時代的世界)

開拓西域同時,漢武帝還不忘西南方的身毒國。(印度)

為了探明道路,漢武帝接連派出十多隊使節,深入西南,走訪探路!

這群人穿過瘟疫橫行,氣候炎熱的熱帶森林終于發現了一個傳說中的國度:滇國。

滇國,在今天以滇池為中心的云南中部和東部地區,據《史記》記載,是公元前278年,由楚將大將莊蹻所建。

當時楚頃襄王(也有說楚威王時期)為了擴展西南版圖,派遣莊蹻率數萬楚軍,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經過沅水后的楚軍,先后攻克且蘭,夜郎國,一舉進攻到了滇池一代。

誰曾想,后續秦楚爭鋒,秦國一度攻占了楚國的黔中郡,讓遠征的楚軍跟祖國失去了聯系,后續兩大國在黔中郡爭鋒相對打了好久,最后秦國獲勝,失望的莊蹻只能以歸路不暢,用「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為借口,在戰國末年的動亂期,在滇池附近建立了獨立國家:滇國。

(戰國后期圖)

從這個角度看,滇國跟秦國將領趙佗建立的南越類似,都是戰國時代,脫離母國的部隊,單獨建國才成立的國家。

只是這滇國比南越國壽命更長,從戰國時代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代,發展成了一個不小的國度。

聽聞來訪的漢朝使者說,希望去往身毒國。滇王起了戒心,不僅封閉了去身毒國的道路,還不允許漢朝使者繼續西行。

一看如此,漢朝使者前去理論,反而遭遇了滇王的傲慢。

這個曾經的楚國后裔,居然問漢朝使者:漢孰與我大?

這故事,讓我想起夜郎國的典故來。

所謂夜郎自大,說的就是這個理,但是也不能全怪別人,信息閉塞的滇池附近,不知道漢朝的廣袤也是可以理解的。

(神秘的夜郎)

這話就如同我問你:我家房子一百平,你家房子多大一樣,別人沒有別墅的概念啊?

可漢朝使者不這麼想,反覺得滇王傲慢。

隨后,滇國迎來了漢武帝的鐵軍,當時的漢武帝,對外戰爭雖偶有不順,可也算連戰連捷,在南方先后征服了南越、且蘭、邛君等國,建立了牂柯、粵巂、沈黎、武都郡…………

一連串的勝利,讓漢武帝對于小小的滇國不以為然,直接下令滇王立即入朝,連武力都不想用。

誰曾想,這滇王不僅不聽,還聯合其他小國,一起進攻漢朝邊郡。

這還了得!

漢武帝于是調兵遣將,在公元前109年,派兵數萬人進攻滇國,先后滅亡了勞深、靡莫和滇國。

自那以后,這地方沒了國家只有益州郡。

云南省,就這樣成了中原版圖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大宛國震懾西域,讓漢宣帝完成了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新疆成了中原版圖的一部分。

經略西南,特別是滅亡滇國設置益州郡,也讓云南成了中原版圖的一部分。

(滇池歸漢)

這兩個省的獲得,在后世數千年時間,給了內地無窮無盡的利益。

原因無他,太過重要了!

先看新疆!

廣袤的新疆省,是內地雄雞豐滿的屁股。

新疆連接起了歐亞大陸的中心,戰略位置至關重要,面對敵人進攻,天山山脈有天險可守。是天然的戰略屏障,除了這之外,直通中亞的戰略位置和勾連歐洲的經貿優勢,也讓新疆擁有經濟和國防上的雙重價值。

經濟上:在古代,新疆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是源源不斷的財富之源,今日看來,新疆也是發展經濟的關鍵,是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是中歐鐵路的承載點,除了商貿重要性之外,新疆物產也非常豐富,新疆棉馳名世界,牛羊肉遠銷世界,水果滿倉,礦產富足,可謂天選之地。

軍事上:控制新疆,能讓內地俯瞰漠北乃至西伯利亞,讓北方敵人投鼠忌器不敢妄動,讓南方敵人不敢窺伺中原,更能在困頓的時候,作為戰略緩沖護佑中華,要不是新疆在,沙皇俄國的野心,或許會直逼中原核心區,今日局面如何未可知啊?

(大美新疆)

看過新疆在看云南也不遑多讓!

從傳統地緣上看,新疆和云南一樣,因為距離問題,跟中原王朝文化有稍許區別,長期被視為蠻夷之地。

但在長久的歷史文化影響下,融合影響下,也成了中華文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經濟上,云南是內地跟東南亞陸上交通和貿易的樞紐,友誼關的繁忙,就是這樞紐作用的體現,抗日戰爭時的滇緬公里,也是這紐帶作用的體現,云南的自然資源和四季如春的氣候,也讓哪里富饒無比。

從戰略角度看,云南也特別重要,處于西南門戶的云南,是內地南下和西進的橋頭堡。一帶一路建設中,云南的地位也至關重要,是勾連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中心區域,關乎未來千年大局。

(繁忙的關口)

多角度看過后,就會明白。

云南和新疆,是傳統中原文化區延伸,是內地最重要的領土,是我們國家嵌入中亞、南亞,東南亞的楔子。

是擁有軍事、經濟、地緣,三重重要性的戰略要地區,關乎民族復興和發展。。

基于此,在看漢武帝的做派,不由感嘆號遠見非常。

西進和南下,都是為了漢民族求生存,謀發展,即便遭遇一時詬病,可這何嘗又不是謀劃千年的舉措?

如果為了一時的得失去權衡,或者害怕窮兵黷武的詬病。

如何又會有今日的局面?

無論其他人想法如何,秦皇漢武,都是我眼中的一等一帝王,因為他們的功績,震古爍今,因為他們的謀劃,惠及后世。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