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請假6天,朱元璋:準!誰知第7天上朝時,朱元璋:拖出去斬了
2023/02/08

古代讀書人的最終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考過科舉,獲得進入朝堂做官的資格。

然而入朝為官并不風光,他們要面對的是最高權力的象征-帝王,大多帝王是喜怒無常的。

官員們每天都要小心的揣摩帝王的心意,這樣才能讓自己活的更長久,但一個不注意,就有殺頭的危險。

明朝時期就有一位大臣,在朱元璋的批準下回鄉探親,第七天上朝時卻慘遭朱元璋殺害。

朱元璋究竟為什麼非要斬殺這位大臣?朱元璋殘暴性格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麼?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諫臣

諫臣、奸臣,雖然兩者同音,但代表的意思卻是天差地別,奸臣禍亂朝綱,上迷惑帝王謀取自己的利益,下欺壓百姓,弄的百姓民不聊生。

然而諫臣,卻和奸臣相反,這個職位設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人在帝王做錯事情時,對帝王起到監督、約束、勸阻的作用,讓帝王能夠及時醒悟。

孔子針對于諫臣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一個君王的身側,沒有諫臣能經常提醒君王的言行,慢慢的帝王就會走向歧路,而國家也會走向衰敗。

孔子影視劇中形象

如果細數我國古代歷史會發現,敢于直諫帝王的諫臣并不少,比如家喻戶曉的諫臣魏征,多次直言勸諫,甚至讓李世民都有些懼怕這位諫臣。

據說有次魏征請假回去上墳,這可把李世民高興壞了,因為魏征在朝堂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勸諫李世民,把李世民煩的夠夠的,但是魏征說的有道理,李世民也不是昏君,所以也不至于殺掉魏征。

魏征一請假,李世民心里大舒一口氣,心想自己總算可以清靜一會了,想著想著李世民突然來了興致,打算出宮游歷一番,一來可以散心,二來可以實地的看看百姓的生活。

魏征影視劇中形象

就在一切都準備好的時候,魏征卻早早上完墳回來了,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害怕魏征說自己不務正業,到時候又會成天在自己耳朵邊說個不聽,就急忙打消了出行的計劃。

能把李世民逼到這個程度,魏征也的確算的上是一個能人,他不止在政治上的才干很高,還敢于去做實事,敢于直接批評李世民做的不對的地方。

當然,李世民對于各位臣子的逆耳忠言能夠虛心接受,他的寬闊胸懷也的確值得其他的帝王學習,李世民與魏正的關系就像是千里馬遇到伯樂一樣。

李世民影視劇中形象

有這樣的臣子,又有這樣的帝王,唐朝又怎麼能夠不興盛呢?唐朝算得上是我國古代史的一個巔峰,當時萬國來朝的景象,盡顯大國風范。

後來魏征身死的時候,李世民還痛哭流涕,認為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再也沒有人能夠直接指出他的不足,可見魏征對他有多重要。

但不是所有的諫臣都這麼幸運,能遇到一位大度的帝王,歷史中因為直言進諫最后被下獄、殺頭的諫臣,可以說是大有人在,比如說明朝就有一位。

魏征影視劇中形象

六天假期

朱元璋坐穩了天下之后,就開始想著怎麼守天下,首先是重視文化的發展,朱元璋以及跟他打天下的那些部下,大多大字不識一個,朱元璋受夠了沒文化的苦,所以很看重有文化的人才。

在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啟用了科舉的制度,讓天下的讀書人,能夠通過科舉一路過關斬將,最后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可以說一步登天。

周衡就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他成功從科舉中殺出來,朱元璋對他很欣賞,讓他做了右正言,這是明朝時期諫官的一個職位,周衡為官多年一直做得不錯。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直到有一天,周衡算了算日期,已經到了要回家祭掃的時間,就想著找朱元璋請幾天假,回鄉探親、祭祖等,是人之常情,所以因此請假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周衡也沒想很多。

朱元璋收到周衡的請求后,也沒有過多地為難他,只是詢問周衡這一來一回需要多少天,周衡計算了一下路程,以及到家后需要耽擱的時間,跟朱元璋說大概需要七天的時間。

誰知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并沒有答應周衡,而是先詢問周衡的老家在哪里,周衡如實跟朱元璋稟報,朱元璋想了想說,此地距離京城并不遠,根本不需要七天的時間,只準周衡六天的假期。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周衡重新算了算腳程,感覺如果路上快一點的話,六天的時間也足夠了,謝過朱元璋準假后就退下了,之后收拾行李,啟程趕回老家,到家后又是一番忙碌。

眼看著假期就要結束了,周衡早早地就往回趕,但到半路的時候,卻因為突發事件給耽誤了,這就導致周衡晚了一天回來,第七天才上朝銷假。

這畢竟是突發事件,而且最多算是因故缺勤,按理說并不會受到過重的責罰,但等周衡回來上朝時,朱元璋卻不管所有人的勸阻,執意將周衡斬首,連周衡遲到的理由都不聽。

這可把眾位大臣嚇壞了,但大臣們轉念一想,很快就找到了朱元璋大怒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周衡的一次勸諫,讓朱元璋懷恨在心,這才一找到機會就將周衡斬首,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耿直的周衡

一提到朱元璋的形象,仿佛一直和暴君糾纏在一起,朱元璋清算大臣時,眼睛都沒眨一下,但這麼殘暴的帝王,在當時百姓眼里卻很和善。

朱元璋是正兒八經窮苦出身,他經歷了元朝最黑暗的年代,高額的賦稅、官員的暴虐、連年的戰火,都讓百姓生活的像是在煉獄中,每天只能艱苦度日。

也正是看到了這些,所以朱元璋登上王位后,即使對那些大臣暴虐,但始終秉持著愛民如子的政策,特別注重百姓的利益,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為此,朱元璋陸陸續續減免了許多地區的稅賦,讓這些地區的百姓能夠慢慢恢復元氣,就連一向比較富饒的江南地區,也跟著減免了兩成的稅賦。

這條政令一頒布,百姓們全都開始稱贊朱元璋,說朱元璋真是一個明君,朱元璋知道了百姓對他的夸贊也很高興,但很快,朱元璋心里就開始后悔了。

因為當初將元朝殘余勢力打跑之后,朱元璋就沒有放松過警惕,果不其然,這些元朝的余孽,蟄伏起來積蓄力量,竟又重新拉起了一支數萬的大軍,正在攻打明朝邊境。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朱元璋立馬命令自己的大將徐達等人,出兵迎戰這股勢力,軍隊很快整頓好,但有一點卻很麻煩,那就是糧草不夠,打仗的時候,糧草可是頭等的大事,糧草都不夠怎麼打仗?

士兵們前往前線打仗,本來就是將腦袋別在褲腰上的事情,現在還要餓著肚子,先不說士兵還有沒有力氣,光是部隊中的怨聲載道,就能將這支軍隊的士氣全部耗干。

但當時正值寒冬,想要等到糧食再次成熟,那還有好幾個月呢,根本就不現實,思來想去朱元璋做出一個決定,將之前減免的賦稅再重新收上來,這樣大軍就有糧草了。

徐達影視劇中形象

朝堂上的大臣都覺得這樣不好,但又沒有人敢站出來吭聲,都在互相觀望著,就在這時周衡跳了出來,大聲勸阻朱元璋,說朱元璋這樣的舉動不妥。

還沒等朱元璋反應過來,周衡已經開始喋喋不休,先是說朱元璋前一陣子給百姓免除賦稅,百姓非常的感恩戴德,民間都在稱頌他,還編寫了好多民歌夸朱元璋。

結果還沒幾天呢,朱元璋就出爾反爾,讓百姓補交之前的稅收,百姓心里會怎麼想?自己將自己的政策推翻,以后朱元璋再頒布什麼政令的時候,誰還會相信?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聽到這些,朱元璋臉上有些掛不住,但也知道周衡說的沒錯,所以也就取消了這個想法,但沒想到周衡并沒有停下來,反而越說越上癮,開始引經據典。

周衡列舉了以往帝王失信于民的案例,說百姓對朝廷的信任,一旦出現裂痕,是很難修補的,慢慢的百姓就不再擁戴朝廷,頃刻間朝廷就會被百姓所推翻。

朱元璋被這樣一通數落,心中早就已經怒不可遏,朝廷上的臣子有人發現朱元璋發怒,急忙給周衡打眼色,周衡這才急忙停止了說教。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最終朱元璋當然是沒再提補交賦稅的事,也沒有對周衡進行什麼責罰,事情仿佛就這麼不了了之,但大部分人都意識到,在朱元璋心里,對周衡已經是極度的不滿了。

自從周衡進諫之后,朱元璋就在等待殺掉他的機會,周衡這次回家探親正好給了朱元璋理由,朱元璋甚至解釋都不想讓周衡解釋,直接將周衡處死。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疑心重重的朱元璋

為什麼同樣是鐵骨錚錚的諫臣,同樣是沒有私心,只是想指出帝王不足的地方,周衡和魏征的下場會有這麼大的不同,相比于魏征,周衡死的有點太冤了。

其一是因為在對待帝王時的智慧不同,魏征雖然勇于直諫,但他知道該什麼時候勸告李世民,而且也知道該怎麼樣勸告李世民,所以魏征才能一直安然無恙。

但周衡在這方面無疑太耿直了,他在朝堂上正面頂撞朱元璋,完全沒有給朱元璋台階下,身為帝王卻輕易被一名臣子拿捏,這讓朱元璋怎麼保持天威難測,身為人主的尊嚴又在哪里?

魏征影視劇中形象

再說其二,是他們面對的帝王不同,朱元璋的殘暴在歷任帝王中也赫赫有名,這源自于他對周遭一切的不信任,朱元璋的疑心要遠超以往的君王。

曾只是有位官員寫的詩中有光字,被朱元璋給知道了,他就認為光是在諷刺自己,嘲笑自己以前當過光頭和尚,就將那位官員直接殺害了。

可見朱元璋的疑心病,已經嚴重到覺得周遭的所有人,都有暗害他的心思,這跟朱元璋一路成長來的經歷有關,要想弄清楚朱元璋的疑心病,得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其一和朱元璋出生時的環境有關,當時還是元朝當政,但是已經到了末期,和以往處在末期的朝代相似,這個時期的官員只知道搜刮百姓,百姓的生活過的生不如死。

在這些貪官污吏的壓榨下,朱元璋一家被餓死了大半,可以說是家破人亡,所以對朝廷官員的痛恨,是刻在朱元璋骨子里的,即使是朱元璋當政了以后,他對官吏的惡感也并沒有減輕。

所以朱元璋對待百姓特別的仁慈,經常會減輕百姓的賦稅,但是對官員特別的苛刻,特別是那些貪污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在朱元璋看起來都是不可饒恕的,會直接斬殺。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其二是和朱元璋後來的成長經歷有關,都說朱元璋是一名乞丐皇帝,年少的時候,朱元璋為了能有一口飯吃,給人放過牛,也沿街乞過討,甚至還出過家。

這樣的人生經歷,讓朱元璋在面對其他人時,總有一種極度的自卑,再加上朱元璋沒有機會讀書,完全是文盲一個,更是加重了這種自卑感。

等到朱元璋成為帝王時,好像對年少的經歷格外灑脫,也經常大方的承認自己曾經的經歷,但這只是表面,這是為了掩蓋朱元璋自己內心的自卑。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如果朱元璋真的灑脫面對一切的話,就不會聽到別人說要飯、和尚之類的詞匯就特別的敏感,也不會發生前文所說的,只是懷疑別人嘲笑他當過和尚,就將人斬殺。

有這樣的自卑感在,朱元璋總是懷疑別人再說他的壞話,慢慢的朱元璋越來越疑神疑鬼,甚至背地里發展了許多勢力用來監督這些大臣。

其三還得提到親人的背叛對朱元璋的影響,朱元璋的大哥家有一名小子叫朱文正,喊朱元璋叔叔,朱元璋參與起義之后,朱文正前來投奔朱元璋。

朱文正影視劇中形象

年少時因為饑荒,朱元璋家里活下來的人并不多,他的那位大哥也死于饑荒,所以朱元璋格外的珍惜這位侄子,打仗時將自己的一身本事,全部教給了朱文正。

有朱元璋的指點,再加上朱文正本來就挺靈性,所以很快朱文正就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得力干將,立下了不少的軍功,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覺得很欣慰。

洪都守衛戰中,朱文正以4萬人守城,在陳友諒十五倍兵力的壓迫下,奇跡般的堅守了將近三個月,立下了滔天功勞,按理說這樣的功勞應該重重有賞,朱元璋也是這麼想的。

陳友諒影視劇中形象

但朱文正卻突然扭捏起來,說自己是朱家人,不著急受賞,可以先賞賜別人,朱元璋聽后想著不虧是朱家人,就沒賞賜朱正文,準備回頭一起給他賞個大的。

這樣一來朱文正傻眼了,他心想自己只是客氣客氣,沒想到朱元璋還真的就不管自己了,于是在心里開始怨恨朱元璋,還密謀張士誠要反咬朱元璋一口。

張士誠影視劇中形象

面對自己親侄子的背叛,朱元璋有點難以置信,如果連自己看做親兒子的朱文正都會背叛自己,那麼世上還有誰不會背叛自己呢?這件事給朱元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正是由于這些經歷,才導致朱元璋疑心重重,甚至連自己的親兒子都處處防范,到最后愈演愈烈,朱元璋也就變得越來越暴虐。

朱文正影視劇中形象

尾聲

古代服侍君王并不是一件輕松地事,每天都要和君王斗智斗勇,每天晚上睡覺都會感慨,又活下來了一天。

就像周衡一樣,因為一次勸諫就被朱元璋記恨在心,更是被朱元璋找到機會,以未按規定假期反朝為由,直接處死。

當然也怨不得這些帝王這麼的敏感,常年處在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中,久而久之難免這些帝王疑心病越來越重。

有人專門統計過,古代三百余名帝王中,多達二百余名是非正常死亡,可見這份象征最高權力的職業,還是個高危職業。

朱元璋影視劇中形象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