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的重頭戲,「靖難之役」開始了。
朱棣最初雖連戰連勝,甚至還能兵不血刃招降將領,但實則真正的考驗還沒來臨。
同時朱允炆也犯下了一個錯誤:心太急。
須知朱棣的燕軍,隔三岔五就拉到漠北去練手、升級,都已經屬于百戰精兵了。
再加上朱棣坐鎮北平日久,早就根深蒂固,在這種態勢下朱允炆想一鏟子就鏟倒,幾乎不可能。
可惜,朱允炆卻換下百戰老將耿炳文,舍棄了徐達之子徐輝祖,讓跟朱棣關系特別鐵的李景隆掛帥。
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朱允炆竟然還遙控指揮李景隆,這如何得了。
所以「靖難之役」,朱棣之所以能不可思議般的成功,就在于朱允炆這一波波的「神助攻」。
那麼,明史上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到底是咋回事?
其實用大白話說就是,叔叔朱棣通過造反,成功奪走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雖朱棣依靠靖難之役一時爽,后遺癥或說副作用,卻相當嚴重。
如大唐之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雖成功了,但他的太子李承乾,后來卻想依樣畫瓢。
由此導致了李治登基,然后就是武則天,走出尼姑庵來「摘桃」……
朱棣的靖難之役,也遵循著這種軌跡。在朱棣歿后僅一年左右,他的次子朱高煦,便沿著朱棣「靖難之役」的舊路狂飆而來,造了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反,想再唱一出「叔奪侄位」的明朝大戲。
結果朱高煦唱砸了,沒有成功。
所以如今的問題便是,朱棣能成功,為何朱高煦卻不能?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對比朱允炆和朱瞻基罷了。
之所以朱瞻基能平定叔叔的叛亂,而朱允炆卻不能,就在于朱瞻基比朱允炆擁有三大優勢。
底氣足的優勢
朱允炆的生母是呂氏,最初是朱標的妾。而朱標正妻則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并生出了嫡長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故而最初之時皇太孫這個位置是朱雄英的。只可惜朱雄英早夭了。
但這時,朱允炆還有一位競爭對手,這便是朱允熥。朱允炆僅比他大一歲,所以從歲數上看,兩人旗鼓相當。
奈何朱允熥福薄,常氏也病歿了。于是朱標便把呂氏扶正。故而本是庶子的朱允炆,順利晉級成為了嫡子。
朱標歿后,朱元璋思慮再三,選定了朱允炆。為何不選朱允熥?
筆者之前分析過,以文抑武,已是當時的大勢所趨。朱允熥身后是藍玉等淮西勛貴,朱允炆身后卻是文官集團。
說來說去,朱允炆是由庶變嫡,總顯得底氣差一些。
文官集團之所以力挺朱允炆就是針對武貴而來。而武貴勢力在藍玉歿后,便以朱棣為首了——彼此是天然矛盾!
再看朱瞻基,根本不存在這方面的短板。朱瞻基出生前的晚上,朱棣就夢到朱元璋把一個大圭交給他,隨后朱瞻基出生。
搞得朱棣都疑神疑鬼:莫非是老爸托夢告知,以后皇位傳給這新出生的大孫子?
由此朱棣對朱瞻基異常喜愛,所謂的好圣孫,是出了名的。
同時他老爸朱高熾,也是正常登基,當了十個月的皇上,然后再傳位給朱瞻基,一點毛病沒有。自古便講究:師出有名,哪怕干壞事。
朱棣造反,喊出的口號的「清君側」,攻破南京后才露出獠牙。為此方孝孺不服,吼道道:「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耍無賴,說:「這是我們朱家人的事。」
再看朱高煦,他造反的口號是啥?
根本沒有!朱高煦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出!如此明目張膽,名不正言不順,卻還去拉攏大將,好哥們張輔。
結果張輔掉過頭來,就告知了朱瞻基——朱高煦這還沒開始呢,其實就已經輸了!所謂:師出無名,底氣不足!
見識上的優勢
之所以朱允炆總是給朱棣做「神助攻」,非他本意,也非他是庸才,而是見識上差距太大。
朱標自少年時起,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經歷之豐富,見識之廣博,這才造就出了「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之說。
再看朱允炆,自出生就一直在溫室內,根本沒經歷過風浪。再加上最初不是皇位繼承人,直至朱標歿后他才被選中。
奈何這時的朱元璋已經年老,進入到生命最后時期,根本來不及好好歷練他。
這才選取了極端,卻副作用極大的「血洗勛貴」。
在這種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朱允炆,自然滿腦子都是「書本里的美好概念」。
如他搗鼓「復古周禮」啥的。
再說明白些就是,朱允炆猶如從未被社會毒打過的,成長于象牙塔內的高端人才。
一入社會就遇到了江湖梟雄朱棣,他再滿腹經綸,焉能不做「神助攻」。
這其實就是成長的代價,對此恐怕稍有閱歷的讀者,都能理解吧。
只不過對于朱允炆來言,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
再看朱瞻基,由于朱高熾身體原因,朱棣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這個太子恐怕活不長久,在決定把皇位傳給朱高熾后,便開始玩命培養下一代朱瞻基。
如朱棣北伐漠北時,便被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見世面,經風雨。
一個見識過戰場,經過漠北風雪的人,朱允炆拿啥跟朱瞻基比?見識上就差太多了!
朱棣造反,朱允炆只得依靠手下將領出征,他不出南京城。
朱高煦謀反,朱瞻基卻是親自統兵平叛,并一語斷定:朱高煦只能困守在樂安,哪也去不了!放心吧,兵進樂安!
果然如此,朱瞻基到了樂安后,又是狂喊皇上來啦,又是公開標價:活的朱高煦值多少錢,歿的又值多少錢。
一下子讓朱高煦的軍心崩潰,朱高煦只能出城投降認罪——這就是見識上的差距造就。
團隊的優勢
朱允炆手下有人才,如鐵鉉、夏原吉、徐輝祖等等。
奈何朱允炆組成的團隊班子,卻全是由儒生構成,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太過單一化了。
看朱元璋的團隊,是文武兼備,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
再看朱棣在靖難之役后的團隊班子,也是推行「五湖四海」。
如被許多人念叨的建文舊臣景清。朱棣登基后一直重用,哪料他卻利用朱棣的信任刺誅朱棣,這才導致了「瓜蔓抄」。
也就是說,對于任何一位老大來言,團隊人才最怕單一。
否則如何調和?如何制衡?如何取長補短?又如何做出最優決策?朱允炆敗給朱棣,許多人都說就輸在了齊泰、黃子澄等身上,是不無道理的。
最后再看朱瞻基的團隊人才,三楊、張輔、夏原吉——新人,老臣,文官,武將。
朱允炆那個團隊如何比得過?差距太大!
因此,當朱高煦謀反時,張輔提前告密,并拍著胸脯吼:我替老大去干掉朱高煦。
朱瞻基卻想親征,三楊反對,夏原吉支持……
這是不是集思廣益,多角度,全方位的透析?
自然朱瞻基做出的決策,就更合理有效和切中要害了。
所以團隊優勢,朱瞻基再次碾壓朱允炆,所以能吊打叔叔朱高煦。而朱允炆卻只能無奈成全了叔叔朱棣,成為了史上唯一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