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一共有過兩任皇后,道光皇帝正是嘉慶的第一任皇后喜塔臘氏所生的嫡長子,所以在嘉慶的諸子地位中,道光是至高無上的,即便後來喜塔臘氏病逝,鈕鈷祿氏成為嘉慶第二任皇后并且也生出了嫡子,身份和地位都還是無法和道光來比較。
道光皇帝出生的時間很晚,乾隆四十七年的時候,這位「皇孫」才出世,與此同時,乾隆的「曾孫」都有幾個已經準備結婚生子,給乾隆誕下「玄孫」了,但即便道光出世比較晚,他的地位還是很特別的。
這都是因為,他的父親嘉慶皇帝(永琰),乃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儲」的儲君,雖然秘密立儲說是絕對意義上的 「僅皇帝一人知曉」,可是乾隆平時的行為和態度,不難讓人發現永琰極有可能就是下一任皇帝,所以因父而貴,道光的地位也跟著特殊。
道光的生母喜塔臘氏,是乾隆帝給永琰精挑細選的女子,乾隆三十九年,永琰迎娶喜塔臘氏,這次婚禮被乾隆十分看重,因為乾隆在一年之前秘密立儲了永琰,不出意外的話,喜塔臘氏將誕下大清的「下一任」繼承人。
乾隆之所以會這樣想,也是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影響。
康熙在晚年的時候發動九子奪嫡,自己把「儲君」的人選掩飾得十分模糊,沒人知道心中的真實人選,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秘密立儲制度,康熙也怕雍正日后即位會應付不過來,于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時候,康熙要求雍正將其出色的兒子帶到康熙面前來,康熙將親自撫養一段時間,就這樣,少年的乾隆就這樣被自己一生所崇拜的祖父帶去撫養了。
康熙皇帝會這樣做,目的是在「暗示」雍正,未來的繼承人是他,而把乾隆帶進宮中、帶在身邊撫養,這種行為一般是「儲君」才有的待遇,以前康熙的廢太子胤礽,就是在宮中長大的,雖然康熙不可能把雍正帶進宮中,但特殊情況特殊變化,帶雍正的兒子,其中意味也是相差無多的。
同樣也是因為乾隆跟隨在康熙的身邊,乾隆得到了康熙的青睞,後來康熙駕崩后,雍正即位第一時間「秘密立儲」 (雍正是秘密立儲制度的開創者),他秘密所立的儲君,正是乾隆,所以雍正立儲,是受到康熙影響的,而康熙的暗示,則是奠定了未來的兩任皇帝。
因此,乾隆十分看重永琰和他的嫡福晉的婚姻,也很看重他們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效仿他祖父當年之法,帶著年僅十歲的道光去木蘭圍場打獵,然后賜給道光一件黃馬褂,這似乎是命運的輪回,乾隆當年是康熙的孫子被饋贈,而乾隆此時已經是爺爺,饋贈給孫子。
不過乾隆五十六年的「打獵」,乃是一場大型的皇子皇孫狩獵活動,被賜予黃馬褂的皇族不在少數,真正奠定了道光「儲君」地位的,乃是嘉慶元年,道光大婚,乾隆策劃了這場隆重的婚禮,并且下詔允許道光和嫡福晉進宮居住,給予這等超高的儲君待遇。
太上皇乾隆做的這一切,嘉慶都看在眼中,但嘉慶知道,現在還是乾隆掌控一切,他根本不可能「秘密立儲」,于是秘密立儲一事,一直拖到了他親政之后。
嘉慶二年,嘉慶的皇后、道光的生母喜塔臘氏因病去世,嘉慶和道光十分悲傷,而乾隆則表示國不可一日無母,于是提前給嘉慶「安排」了第二任皇后,那就是貴妃鈕鈷祿氏,不過鈕鈷祿氏此時還不是皇后,只是帶著乾隆的命令,晉升為「皇貴妃」,坐鎮中宮,攝六宮事。
嘉慶四年正月,乾隆駕崩,嘉慶正式親政,在三個月后,他分別進行了 「秘密立儲」和 「扶正皇貴妃」,秘密立儲的人選正是道光,嘉慶之所以立道光,跟乾隆的影響是緊密相連的,同樣的,扶正鈕鈷祿氏為皇后,也是乾隆在世時安排的一步,所以在這兩件事情的優先級中,立儲道光更高。
鈕鈷祿氏被扶正為皇后之后,嘉慶的皇三子綿愷是很開心的,因為這意味著他也升格為了「嫡子」,不過開心歸開心,他也知道他跟「儲君」之位是沒有什麼交集的,即便他生母是當今皇后,但依舊不可能撼動道光的地位,這讓這個道理,鈕鈷祿氏更懂。
雖說大清自康熙以后,就不怎麼走「嫡長子繼承制」的路線了,但嫡長子在皇帝的心中,永遠是其他的皇子無法比擬的,即便是「秘密立儲」,如果嫡長子還在世,那麼嫡長子仍然有著很大的優勢,所以鈕鈷祿氏不會覺得自己當皇后了,就試著去動搖道光的地位。
而事實上,鈕鈷祿氏也是十分聰明的一個人,她被安排嫁給嘉慶,從側福晉,一直到皇貴妃、皇后,這里面更多的是乾隆的「推動」,所以鈕鈷祿氏不難發現乾隆對道光的重視,因此鈕鈷祿氏早就知道道光在未來的地位了,當道光被乾隆準許在宮中居住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道光就是未來的皇帝。
所以鈕鈷祿氏對待道光比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都還要親,她很早地便對道光施予了自己的「母愛」,即便是喜塔臘氏還在世時,鈕鈷祿氏都非常照顧道光,等到兒子出生長大后,教導兒子要尊敬大哥,這種種的優待,讓道光對自己的「繼母」十分滿意,他也愿意將鈕鈷祿氏當作母親來侍奉。
這種和諧的「繼母子關系」,在大清并不罕見,但像道光和鈕鈷祿氏一樣的,確實是不多,鈕鈷祿氏是一個懂得政治規則和擁有政治智慧的女人,很多沒結果的事情,他并不會刻意地去做。
那麼對于鈕鈷祿氏來說,她如果真的有心思將自己的兩個兒子立為儲君,她有可能做得到嗎?
事實上,這種事不僅是鈕鈷祿氏決定不了的,還是她控制不了的,根本原因就是「秘密立儲制度」。
在后世很多人看來,「秘密立儲制度」其實存在意義不大,因為還是會引發皇子們之間的爭斗,如果有一個皇帝的兒子夠多,九子奪嫡還是會重現。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秘密立儲卻是給了皇帝極高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所謂秘密立儲,就是皇帝公開「立儲」信息,但卻不公開「人選」的制度,也就是說,皇帝會告知朝堂他已經選擇好了儲君了,儲君的名字就在這份詔書中,不過這份詔書現在不能打開,只有等他去世之后才能打開,這就打消了很多人的「爭取之心」。
比如嘉慶皇帝在嘉慶四年秘密立儲,自他立儲以后,皇子們繼續爭斗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皇帝選擇的儲君已經存在了,只是大家不知道是誰罷了,爭取來爭取去,確定好的人選已經不會改變了,所以皇子爭斗是沒有意義的,除非發生巨大的變故。
巨大的變故無非就是 「儲君早逝」、「儲君造反」等等這些不可挽回的意外,所以這注定了鈕鈷祿氏根本不可能去改變嘉慶的決定,這不是她當不當皇后的問題,在九子奪嫡出現后,事實上決定儲君人選的并非是「嫡子」、「庶子」的身份,而是能力和手腕。
相比較起用計謀去取代道光的位置,鈕鈷祿氏還不如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但可惜的是,她的大兒子綿愷、二兒子綿忻都比道光小很多,所以不管怎麼培養,都跑不贏嘉慶的秘密立儲,嘉慶秘密立儲的時候,綿愷才是五歲,根本不可能被嘉慶立為儲君,所以結果顯而易見。
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人覺得為什麼在嘉慶駕崩之后,地位最高的鈕鈷祿氏不「修改」立儲遺詔,將道光換成自己的大兒子綿愷,事實上,嘉慶也想過這個問題了,雖然他覺得鈕鈷祿氏不會這麼做,但他還是防了一手。
秘密立儲,是一個相當遺詔的存在,從雍正開始,就被放在「光明正大」的牌匾后面,這就表示立儲詔書每天都能被朝臣看到,起到監督、公平的作用。
但這還是不夠保險的,因為嘉慶也怕在他駕崩后有人迅速「偷天換日」,于是他的身邊還帶著一個裝有立儲詔書的「金盒子」,其中的內容跟正大光明牌匾下面藏著的內容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立儲詔書是「一式兩份」的,這讓有異心的人,根本沒有可趁之機。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皇帝駕崩,根據先例,鈕鈷祿氏要和一眾大臣親自打開傳位詔書,然后比對兩份詔書內容,最終確定真正繼位的人,也就是道光皇帝,在傳位詔書確定之后,鈕鈷祿氏下懿旨讓道光進宮主持大局,確定了道光的帝位。
這也是世人對鈕鈷祿氏抱有質疑的根源,大家都覺得妳既然都可以傳懿旨讓人進宮當皇帝,那麼為什麼不傳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去傳自己的繼子,如果真的有空子鉆,那麼鈕鈷祿氏可能真的鉆了,但問題是根本不可能有空子鉆,她還不如照做。
道光即位后,立即尊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對待鈕鈷祿氏的態度就跟自己的生母似的,這也是道光對鈕鈷祿氏公正的一種反饋,而且兩人的母子關系也確實非常融洽、親切,雖然鈕鈷祿氏沒有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爭取到皇位,但卻被道光賦予了很高的地位。
鈕鈷祿氏成為太后之后,雖然不過分參政議政,但還是有權過問政事,比如在道光二十年的鴉片戰爭前后,鈕鈷祿氏已經知曉英國殖民力量侵略中國,在道光向她請安的時候,時常過問道光現狀。
有一回道光上告鈕鈷祿氏英國侵略者占領者定海的時候,鈕鈷祿氏太后立即生怒,告誡道光一定要守住祖宗國土,不能輕易放棄,鈕鈷祿氏此舉就是在提醒道光要打消知難而退的妥協精神:
宣宗晚年,每披軍報,必不怡良久。一日問孝和睿皇后安,適英夷占定海,上強為慰藉。太后厲聲日:「祖宗創業,尺土一民皆艱難締造,何今輕棄之耶?」上長跪引咎。
一番話把道光震得羞愧不已,所以道光就跪在鈕鈷祿氏面前反思自己的錯誤,由此可見,道光在位時期對英國侵略的強勢,大部分力量也是來自于鈕鈷祿氏的支持和教誨,雖然鈕鈷祿氏只是一個后宮女人,但在家國方面的堅決價值觀卻鼓舞著道光。
也從道光對鈕鈷祿氏的態度中可以看出,道光是真心把鈕鈷祿氏當作母親看待,鈕鈷祿氏也同樣把道光當成親生兒子看待,若是兩個有間隙的人,必然是假言假語、嬉笑作罷,絕不可能推心置腹,論述道理。
道光二十九年,太后鈕鈷祿氏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此之前,她的兩個親生兒子也已經先后離世了,所以她的晚年之中,真正孝順她的,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給她養老送終,因為她的親子的離世,讓她和道光之間的母子情誼更深,當道光得知她病重之后,立即陪在身邊服侍。
事實上,此時的道光自己也是身體抱恙,問題頗多,畢竟道光也已經是一個六十八歲的老人了,這個年齡的他碰到帝國的「衰落期」,心力交瘁,十分無奈。
即便如此,道光還是堅持侍奉在病重的鈕鈷祿氏身旁,直到鈕鈷祿氏去世,當鈕鈷祿氏離世時,道光再一次地失去了母親,而這個母親,比他的親生母親陪伴他的時間更長、影響更大,所以道光在守孝的時候絲毫沒有自持身份,該做的禮節全部到位。
也是鈕鈷祿氏去世不久后,道光也染上了病痛,即將走到人生盡頭,不得不說,鈕鈷祿氏的存在對道光還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也不會引起連鎖反應,而也是這次病痛,道光沒有堅持超過一個月就跟著駕崩了,母子先后去世,只隔了一個多月。
鈕鈷祿氏太后的命運其實并不算好,因為她的晚年都是「白發人送黑發人」,告別了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但這種命運卻還有轉機,那就是她所當作親子對待的道光帝給她養老送終,讓她的晚年不至于太難堪。
這種關系的結局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而道光帝和鈕鈷祿氏的融洽,也成為了大清歷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