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的時候,「上陣皆三衛兵」,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但后來朱棣卻對朵顏三衛痛下ㄕㄚ手,而朵顏三衛后來也展開了瘋狂報復,因此這其實是個悲傷的故事。
朵顏三衛,本來是成吉思汗季弟鐵木哥斡赤斤后裔統治下的兀魯思(包含臣民在內的封地),位置大概在大興安嶺以東,北抵黑龍江流域,南臨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地域,元朝末期這個地方在鐵木哥斡赤斤后裔遼王阿札失里的統治之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馮勝等人遠征遼東,元朝太尉納哈楚投降,遼東因此落入明朝之手,阿札失里也因此失去了屏障,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再加上第二年元朝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摸魚兒海敗給了藍玉,阿札失里無奈之下只得投降明朝。
明朝得到阿札失里的部眾后,設置了三個衛所,分別是朵顏、泰寧和福余,統稱為朵顏三衛;又因為三衛中朵顏最強大,而朵顏衛又都是兀良哈人,所以朵顏三衛又被叫做兀良哈三衛,名義上歸屬于寧王朱權。
后來,阿札失里發動叛亂,再次投靠了北元,帶走了不少三衛兵,但留下來成為雇傭兵的也有數千人,這些人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戰斗力極其強悍。
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實施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被迫造反,但他礙于兵力少,自保尚且困難,對外擴張就更加困難了,怎麼辦呢?
朱棣猛然想起了朱權,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朱棣認為只要將朱權拉過來,那局勢就顯然大不一樣了。
但是,朱棣也知道朱權這個人,雖然不同意削藩,但也絕不會造反,想要他交出手中的兵力,談何容易?
于是,朱棣決定使用一個計策,他在永平擊敗淮陰侯吳高之后,抄小道帶著一隊精銳奇兵來到大寧城,朱權因為與他關系向來要好,所以答應讓他一個人入城。
朱棣入城后,一把鼻涕一把淚,跟朱權訴說自己窮途末路,要朱權幫他找侄子建文帝求求情,朱權心一軟,便答應下來,還讓他安心住在城中。
就這樣過了數日,朱權的防備心完全放松下來,但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已經在城外埋伏了軍隊,并且派人潛入城中策反了他的一些部眾,并與朵顏三衛達成了利益交換。
在搞定了朱權的部眾之后,朱棣假裝要離開了,朱權便出城送他,當城門剛一打開,朱棣的軍隊就沖了進來,將朱權給挾持了,朱權的部眾則紛紛表示愿意跟隨朱棣造反。
盡管朱權被挾持了,但朱棣依然許諾他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朱權因此安下心來,他的部眾及朵顏三衛也因此沒了心理負擔,在隨后的戰爭中奮勇作戰,為朱棣擊敗建文帝立下汗馬功勞。
這里要著重說的是朵顏三衛,作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沖鋒陷陣的任務自然非他們莫屬了,而他們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就像一把尖刀一樣,每次都刺穿了朝廷軍的銅墻鐵壁。
自是沖鋒陷陣皆三衛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寧始。
朱棣登基稱帝之后,為了報答朵顏三衛,就將位于大寧地區的故地還給他們,讓他們在當地拱衛明朝邊防,而朱權則喪失了大寧的統治權,被安排到南昌就藩去了。
這個安排耐人尋味,但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朱棣本人是塞王造反成功的典型,他不能再讓明朝出現強大的塞王了,所以朱權就不能留在大寧,其他幾位塞王也必須改封或者進行削弱。
但是,朱棣也需要人幫他鎮守邊關,畢竟大寧路途遙遠,朝廷軍隊疲于奔波,怎麼辦呢?
既然塞王不能存在,朱棣就只能另外想辦法了,剛好朵顏三衛需要安排,于是就被派到大寧地區鎮守,朱棣還派人聯絡了遠走的三衛兵,這些人中很多人都愿意歸附,朵顏三衛因此得以發展壯大。
為了以防萬一,朱棣又設置了三個衛所,即大寧、營州和興州,駐扎了一些兵力,名義上是配合朵顏三衛戍邊,也擔負了監視的責任。
在永樂初期,明朝與朵顏三衛持續了數年蜜月期,許多三衛將領都得到冊封,僅朵顏衛被封為指揮、千、百戶的人就多達三千多人,這個數字是很恐怖的,要知道當時整個朵顏三衛軍民加起來也不過數萬人。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朵顏三衛作為地道的蒙古人,之所以歸附明朝,一是因為攝于明朝的強盛,二是因為得了朱棣的好處。
但是,時間長了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朵顏三衛在文化認同和血緣上始終與漢人存在天然隔閡,再比如韃靼(明朝把分裂后的東部蒙古叫做韃靼,西部蒙古則稱為瓦剌)的不斷拉攏讓其蠢蠢欲動。
久而久之,朵顏三衛就產生了異心,他們不甘心夾在明朝和韃靼之間,而且更傾向于與同族人聯合,于是暗地里歸附韃靼,那時候朱棣對這一切還不毫不知情。
后來,韃靼數次侵犯明朝邊境,如入無人之境,朱棣當時就奇怪韃靼人為何這麼輕車熟路,但左思右想也沒得出結論。
一直到永樂七年,朱棣派人與韃靼修好,但韃靼以為與朵顏三衛結成聯盟了,就可以安枕無憂了,便ㄕㄚ掉了明朝使者。
朱棣盛怒之下讓淇國公丘福率軍十萬進攻韃靼,但丘福因為輕敵冒進、指揮失當而全軍覆沒,其本人也慘遭ㄕㄚ害。
第二年,朱棣決定親征韃靼,這一次明軍所向無敵,將韃靼太師阿魯台打得大敗,最后不得不向明朝稱臣,而再在此之前瓦剌也已經歸附明朝,因此蒙古大部都在明朝的控制之下。
不過,朱棣在戰爭過程中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韃靼軍中竟然有曾經被他親自冊封的朵顏三衛將領,俘虜的將士中也有兀良哈人,這還了得,難道朵顏三衛叛變了?
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朱棣就派人訓斥朵顏三衛,當時他的措辭很嚴厲:
......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窮,設福余、朵顏、泰寧三衛,授爾等官職,律各領其眾,臣屬既久,后竟叛去。及聯即位,復遣使來朝,聯略其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于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里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云馬市,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一。
朱棣的大致意思是,洪武時期朵顏三衛就曾降而復叛,他繼位之后不計前嫌,不但加以重用,還厚加恩裳,怎麼又跟韃靼攪在一起,協助韃靼到明朝境內搶掠,幫助韃靼刺探軍情,還聯合韃靼對抗明軍,這實在太狡詐了。
朵顏三衛將領見韃靼已經投降明朝了,自己也就徹底失去靠山了,于是連忙上書朱棣進行辯解,說自己是被迫為之的,以后再也不敢了,請求朱棣原諒他們。
朱棣見好就收,便讓朵顏三衛繼續鎮守在大寧地區,此后數年相對安寧,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情。
然而,韃靼太師阿魯台雖然表面上歸順明朝,但實際上這只是權宜之計。
后來,瓦剌在馬哈木的帶領下逐漸強大,徹底與明朝撕破臉,朱棣便于永樂十二年親征瓦剌,將瓦剌擊敗。
趁著瓦剌新敗,阿魯台以幫助明朝剿滅余孽為由,連續發起了對瓦剌的進攻,數次將瓦剌擊敗,還俘虜了馬哈木的兒子脫歡。
到永樂十八年前后,阿魯台的實力已經得到極大發展,他也終于與明朝撕破臉,開始揮師南下入侵明朝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阿魯台對朵顏三衛積極拉攏,最終導致朵顏三衛再次暗中歸附韃靼。
可見,朵顏三衛始終無法融入到明朝體系當中,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再次反水,朱棣沒有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為此他的子孫后來吃了大虧。
永樂二十年,朱棣決定對阿魯台下手了,他率領數十萬大軍再次親征,但這一次阿魯台學聰明了,竟然帶領主力遠遁了,明軍最后只住抓獲了一些老弱病殘,并俘獲了一些牛羊而已。
當初,朱棣出征之前,大臣們就曾拐著彎指責他,說他每次出征都帶幾十萬人,錢糧消耗太大了,太子(朱高熾)壓力很大,得勝了倒也說得過去,一旦無法得勝,那可就虧大了。
果不其然,朱棣最后沒找到阿魯台主力,煩得不得了,面子上也有些掛不住,總不能就這麼班師回朝吧?
不過,朱棣因為在追擊阿魯台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朵顏三衛的身影,所以他心生一計,何不借此機會將朵顏三衛給鏟除了,回去之后也好向臣民們交代啊!
于是,朱棣召集諸將商議,說阿魯台雖然遠遁了,但兀良哈人(即朵顏衛主體人群)作為他的羽翼,現在還活得好好的,我們必須在回師途中將其鏟除才行!
以羽翼阿魯台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魯台狼狽遠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當還師翦之。諸將皆曰然,請分兵疾進。
于是,朱棣下令分五路大軍向大寧地區進發,而且選擇的都是精銳騎兵,明軍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朵顏三衛駐地,朵顏三衛猝不及防,連忙帶著家眷和牛羊向西逃去。
不過,朱棣早就猜到了朵顏三衛的逃跑路線,于是親自帶著數萬騎兵前去攔截,最終只花了不到三天時間,就在各路大軍的配合下將朵顏三衛給包圍了。
經過一番交戰,朵顏三衛大部分被斬ㄕㄚ,只有少數騎兵逃走,至于老弱婦孺則因為行動能力有限而全部被俘虜,他們跪在朱棣的大賬外請求赦免,朱棣感到志得意滿,便下令放了這些人。
至此,曾經對朱棣立有大功的朵顏三衛暫時退出歷史舞台,其實朱棣對朵顏三衛也算是不錯了,給予大片土地不說,還時常派人送糧食接濟,但朵顏三衛卻不思回報,竟然反叛朱棣,因此朱棣滅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你以為朵顏三衛就此一蹶不振了?
其實不然,因為朵顏三衛的一些將領當時逃了出去,他們經過數年的發展,實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對蒙古采取了收縮政策,沒有再發起大規模戰爭,這就給了瓦剌、韃靼和朵顏三衛一個極好的發展長大機會,也會后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大約在宣德五年(明宣宗時期),朵顏三衛實力大為恢復,開始南下搶掠明朝,并長期活躍在漠南地區,其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逼迫明朝重新將大寧地區交給他們。
為此,朵顏三衛數次攻入大寧城,并進入河北地區搶掠,明宣宗也曾率領三千余騎兵與之遭遇,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斗,但并未分出勝負。
后來,阿魯台又開始拉攏朵顏三衛,并派兵支持他們奪回大寧地區,當時明朝已經因為長期不與蒙古作戰,而出現了軍備松弛的現象了;再加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明朝自保尚且有些吃力,就更無暇顧及朵顏三衛了。
朵顏三衛抓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不斷對明朝發動攻勢,最終在土木堡之變后不久就重新占領了大寧地區,并將放牧地推進到了西近宣府的長城之外,此時朵顏三衛占領的土地已經非常廣闊了,實力遠比永樂時期強大。
由此,朵顏三衛成為除了瓦剌、韃靼之外,明朝最大的敵人之一,而且時常出兵搶掠明朝邊境百姓,明朝對此苦不堪言。
那麼,朵顏三衛給明朝的慘痛教訓在哪里呢?
當初,朱棣為了對抗朝廷軍,與朵顏三衛達成利益交換,事成之后,封賞一下也就足夠了,竟然將大寧這麼重要的地方都給了他們,這件事看似圓滿,其實是引狼入室,自毀前程。
要知道,大寧和開平作為明朝北部防線突出中部的重鎮,洪武時期由寧王朱權在此駐守重兵,蒙古如果繞開這兩個地方進攻明朝,那明軍就會快速出擊斷其后路,因此蒙古除了進攻這兩個地方之外別無選擇。
但是,朱棣卻將大寧交給朵顏三衛,這麼做的風險自然是很大的了。
果不其然,朵顏三衛與明朝貌合神離,多次反叛朱棣,而朱棣則采取了暴力手段對其進行嚴厲打擊,這就導致朵顏三衛與明朝徹底決裂,成為瓦剌、韃靼的幫手,據說土木堡之變的時候,給瓦剌帶路的人就是朵顏三衛。
因此,朱棣為了眼前的利益而選擇朵顏三衛,最后失去的卻是明朝戰略上的安全,他的這種冒險從結果上來看教訓是慘痛的,當然他自己是沒有看到的,而他的子孫卻因此受害無窮。
盡管朵顏三衛后來被蒙古其他部落給吞并了,但大寧地區依然在蒙古人手中,這件事對明朝造成了重大影響,清朝時期也花費了不小的力氣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朱棣引入朵顏三衛造成的惡劣影響是相當嚴重的。
所以說,歷史就是如此有趣,因與果環環相扣,出來混遲早有一天要換,朱棣與朵顏三衛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