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歷史上是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被后代廣為傳誦。
然而,任何興盛的朝代稍有疏忽都會走向沒落,百年的強盛之后,唐朝也終于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唐玄宗時期。
自唐玄宗以后,歷代的皇帝大都是無所作為,直到唐宣宗李怡的出現, 他用「裝瘋賣傻」偽裝自己37年,最終如愿以償登上帝位,下達的第一道圣旨就震懾百官!
李怡出生在長安城最中央的大明宮中,是唐憲宗的第十三位皇子。母親也非大家閨秀,原是鎮海節度使李锜的侍妾。
之后在李锜趁亂謀反失敗后,被迫進宮成了郭太后身邊的侍女,原本二者不會有任何交集,有一次憲宗趁著醉酒之際, 意外臨幸了她,這才生下了李怡。
李怡的母親雖說只是一介宮女,人微言輕,在宮中并沒有什麼地位,對于兒子也給予不了任何的幫助,不僅如此,無論做什麼,母子二人都要小心謹慎,生怕稍一不注意,就會被打入深淵無法翻身。
因為出生皇家,且身份地位,在母親的行為影響下,李怡自小就明白自己身處的境地如何。
再加上, 此時的李怡還是一介孩童,根本無法自保。
巧的是,幼年的李怡親眼目睹了一場行刺,自那以后,也就順理成章的開始沉默寡言,經常在眾人面前瘋言瘋語,這樣一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被嚇傻的,李怡也因此成了大家的笑柄。
在別人看來,李怡的母親命苦,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還變成了傻子,只有一輩子低聲下氣當宮女的份了。
但是在她看來,這反倒是一件好事,唐憲宗的皇子眾多,在帝位之爭中,誰也看不起一個傻子,也就不會對一個傻子出手,這反倒是很安全的。
這個「傻」當然只是李怡在這深宮之中的保護傘,而非真傻,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李怡秉燭夜讀,刻苦學習詩詞文學以及唐太宗時期的治國方針,即使已經學富五車,卻仍然選擇「裝瘋賣傻」,明哲保身。
唐朝改朝換代愈加頻繁,唐憲宗駕崩之后,他的哥哥立刻上位,成了唐穆宗,之后不間斷的又到了文宗和武宗的時代。
武宗上位之后,看不慣李怡的裝瘋賣傻,想要就此了結他,但剩下的人都知道,李怡的瘋傻不是一年兩年, 不忍心殺害這個「單純」的皇叔,就將他送往寺廟庇佑。
幼年時期,李怡曾做過一個夢。他夢到自己變成了一條大龍,飛升上天,但此時他的身份多敏感,為了保命,母親嚴肅的告訴他,不要將此事告訴別人。
自唐玄宗之后,宦官逐漸掌握大權,一直到武宗時期,馬元蟄的宦官勢力達到了頂峰,甚至可以掌握皇帝的廢立權,但是因為本身的身份特殊, 就算是掌握莫大權利,他還是無法坐上皇位。
此時,李怡的身影出現在了馬元蟄的腦海中,自己想要繼續執政,就要找個傀儡皇帝,這是最好的人選。
這個時候李怡幼年的夢得以成真,宦官馬元蟄聰明反被聰明誤,本以為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傀儡皇帝享受江山, 卻沒想到李氏的江山又一次重回手中。
在宦官們還在做著美夢的時候,李怡毫不猶豫的出手,將所有的宦官全部打入地牢,之后又為那些因為正直被宦官殺害的大臣平反。
接著,李怡一改往日的癡傻模樣,手段干凈利落,直接下達圣旨:對內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的權利;對外收復失地,平定叛亂。
繼位短短不過一個月時間,他就罷免了一位朝廷重臣李德裕。
李德裕身居高位,手下黨羽眾多,假如動了他,也許朝堂之上會空一半。
但是李怡絲毫不管,直接將李德裕一黨全部清出了朝廷, 這種狠厲的手段讓眾人驚嘆。
在解決完李德裕的事情之后,李怡還將朝堂的官員重新梳理了一遍,將真正有才能的人一心提拔,而空有一張嘴的人直接罷免。
比如白居易,李怡認為白居易是個治國之才,一心想要提拔,但是時代總能留下遺憾,白居易因病去世,讓李怡的愿望落空,這也是他的遺憾,更是這段歷史的遺憾。
不僅如此,李怡還極為重視科舉,大力推舉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入朝為官, 將其任命在朝中要害位置。
為了得到真心的建議,唐宣宗還重用了魏征的后人魏謨。宣宗的威嚴無人敢挑釁,就算是不開口也有不怒自威的氣質,這樣一來,一些大臣們說出的建議也會朝著阿諛奉承的方向發展。
但魏謨不一樣,他敢于開門見山,直抒問題所在, 這種敢直言進諫的態度,深得宣宗歡心。
唐宣宗在位期間,將百姓放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或許是寺廟的經驗讓他能夠更加體恤民情,對于百姓來說,他有著深深的責任感。
為了讓他們過上相對比較輕松的日子, 他下令減免稅收,設身處地的在為大眾百姓著想。
無論是百姓、朝堂、軍事,我們都不得不說,李怡的成就頗豐。因為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李怡對其更是贊賞欽佩,勢必要將太宗的執政之法學到精髓。
也正因為如此,李怡所治理下的唐代被稱作「大中之治」,自己也被歷史上尊稱為「小太宗」。
唐宣宗的一生充滿了劇性的傳奇色彩,本身生于帝王之家,在那深宮內院中,處處充滿著險境。
并且李怡的皇子兄弟眾多,母親也沒有任何強大的家世背景,為了保命,只有靠著裝瘋賣傻活著。好在,李怡忍辱偷生37年,任何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最終才出現了一代明君唐宣宗。
在唐朝晚期本就愈加落寞的年代中,唐宣宗的出現讓唐朝又出現了一道光明的色彩,可以說沒有他,唐朝只會愈加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