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關羽本傳如此記載: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 威震華夏」這四個字的分量不可謂不重,然而關羽只是打了樊城,降了個于禁,斬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呢?容我細細道來。
關羽北伐之前,曹仁在樊城 督有諸軍,且曹操交予的戰略任務是討關羽,主動進攻。由此可以推斷,曹仁荊州軍團的兵力至少應該和關羽差不太多。另根據《華陽國志》可以推算于禁七軍也有三萬多人。這樣一加,曹軍的總兵力至少有六七萬。
可以說關羽北伐,在兵力上是不占優勢的。然而結果卻是令人瞠目結舌。
經過前期鏖戰,曹軍的戰線被關羽一路橫推到了襄樊。而等到八月水淹七軍之后,曹軍部隊更是人馬更是所剩寥寥。
史書記載:
仁人馬 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
把六七萬人打成了數千人,要知道在三國時期如果能夠斬ㄕㄚ對面千人左右就算得上大破,比如朱桓中洲之戰大破曹仁,再比如鄧艾段谷之戰大破姜維。
襄樊戰役中,關羽究竟殲滅了多少曹軍,沒有記載,但是關于俘虜多少曹軍記載的還是很清楚的——三萬人!
3萬人直接脫離了曹魏的指揮,這跟曹魏直接ㄙˇ了3萬多人沒啥區別,而且關羽可以花一些時間策反消化掉這些兵馬,這樣一來曹魏更虧。
三國時期,曹操手里的總兵力也不過二十幾萬,不要說赤壁之戰殲滅83萬曹軍,那是《三國演義》看多了!正史都是號稱多少多少人,實際上根本沒那麼多。
史書記載:
(司馬懿)遷為軍司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二十多萬人被關羽一口氣吃了差不多四分之一,還都是 精銳部隊。要知道剛剛結束不久的漢中之戰已經讓曹操狠狠放了一盆血了,結果那邊傷口還沒愈合,這邊又狠狠地補上了一刀。
于禁沒了之后,曹操還派徐晃來解圍,晃一開始兵少還不敢硬碰硬,只敢耍點詭計,徐晃不敢上還被魏將給罵了,曹操前后調動了三軍十二營的兵力給徐晃,徐晃兵力是關羽機動兵力的幾倍才敢和曹仁一起夾擊關羽,然后還只解了樊城圍沒解襄陽圍。
曹操兵力吃緊,但又不能任由關羽吃下襄樊,無奈之下只能拆了東墻補西墻,把遠在合肥的夏侯惇、張遼諸軍也都給調過來。
曹仁這邊力守襄樊,做困獸之斗,當然這是他不得不做的選擇。
《三國志·滿寵傳》:
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失色。或謂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雖失城,尚可全身。」寵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 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 掎 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
正如滿寵所言,若是丟了樊城,許昌便再無地理屏障 ,關羽便可舉兵北上,挺進中原,兵臨許都城下。這時候漢中王再北上配合關羽夾擊關中、司隸;豫州那邊還有人直接簞食壺漿開門迎接關羽。
這完全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的預測: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關羽若是能成,曹魏被削弱,那麼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會更加穩固。 可惜的是孫權這個盟友,非但不策應居然還搞背刺,大好的局面就這樣斷送了。不愧是大魏吳王。
曹操孫權為了對付曹操調動的人列舉出來可以嚇人一跳。
曹操方面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人:曹仁、龐德、于禁、呂常、浩周、東里袞、徐晃、趙儼、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司馬懿、蔣濟、董昭、桓階,夏侯惇和張遼正在趕來的路上,后來曹操都快親自上了。
孫權方面:呂蒙、陸遜、虞翻、蔣欽、潘璋、朱然、韓當、諸葛瑾、李異、謝旌、孫皎、是儀、馬忠、吳范。
這一仗真稱得上是名將大雜燴了。
現在回看那段歷史,關二爺真的已經盡力了,奈何盟友靠不住,手下還有糜芳這些二五仔。
所以講關二爺「威震華夏」于言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