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善于帶兵,卻對權術斗爭并不擅長。
劉邦也沒殺韓信,只是把他架空了,韓信完全可以在劉邦身邊安心過好日子。可是他計謀讓劉邦離開,卻沒想到沒了劉邦的保護,劉邦身邊的人早已經欲殺之而后快,也是很戲劇的結局了。
劉邦也很明白韓信有野心,也有怨念,哪怕在宴會上被韓信公開羞辱只能帶兵十萬,也是沒有殺韓信,劉邦難道不算仁至義盡嗎,而且韓信這麼公開不給劉邦面子,劉邦容忍了他,但劉邦身邊的人肯定早已經對韓信起厭惡了。
實際上老說劉邦誅殺功臣,可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沒事,也就是楚漢戰爭為了對付項羽,和幾個諸侯暫時合作,雙方都沒什麼真心。
而死的幾個功臣,無一不是手握兵權的人,而且都有呂后的影子,這哪是劉邦殺的,分明是呂后給兒子鋪路。
關于韓信兵出陳倉道進兵關中還有一點作為補充。
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唯一一次成功自漢中出擊并拿下關中的孤例,韓信在當時實際是吃到了巨大的天運紅利的。陳倉道和祁山道實際是依托西漢水和嘉陵江上游建立的,當時兩河匯聚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天澤大池,使得西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水位遠比今天高漲,水流水速也較緩,可以行糧船。同時天澤大池的存在也將祁山道和陳倉道同漢中地區連接在了一起,所以,即便陳倉道和祁山道過秦嶺山脈的路再難走,但這兩條路的糧道依舊可以依托水路解決。
而劉邦出漢中的二十年后,一場武都大地震徹底破壞了這個地區的水路,天澤大池消失,漢水改道。西漢水和嘉陵江上游水位降低,流速變快,無法再行大船,整個秦嶺山道至此徹底成為八百里物流噩夢,坑死了包括我們敬愛的諸葛大丞相在內的一票出漢中北伐的猛人。
韓信二十五歲拜將,二十九歲平定天下,出道既巔峰,一生未嘗敗北,在當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人稱國士無雙,創中國最多成語的男人,僅憑四年戰績,被列進兵家四圣,武廟十哲,與孫吳韓白并稱齊名,號稱兵仙。他狂一點怎麼了?
韓信并不是被劉邦殺的,反而是劉邦一直在保韓信,直到呂后聯合蕭何棒殺韓信,劉邦其實已經幾乎被架空了。
就像當年韓信攻破 魏國 趙國 齊國之后,每一次他都可以謀反,甚至什麼劉邦進了韓信的軍營里,搶兵符、 奪兵權, 一腳把韓信和張耳踹了出去,帶著韓信的兵去抵抗項羽,妳說 這可能嗎?韓信、張耳誰死了?不不不,故意的啦,漢書寫的時候肯定把劉邦往厲害了寫呀!
韓信的勢力涵蓋了魏、趙、齊,還有楚國,他可能沒有自己的親信嗎?非要用劉邦給的那幾個土鱉?如果韓信沒有自己的人手,他憑什麼拿下如此之高的軍功呢!一切都是不合乎邏輯的,韓信當時手中就是擁有改變戰局的實力,完全可以成為第二個劉邦,但他并沒有這麼做。從一個皇帝的位置,他下降到了齊王,接著是楚王,最后是淮陰侯,他連個屁都沒放,被劉邦像當寵物一樣的,給拎回了長安。
網上一直流傳著,為什麼韓信以前這麼強大不造反,到最后成個孤家寡人卻要造反。那肯定是假的啊,劉邦關了韓信整整6年啊,要殺早就殺了,非要關這麼久也沒意思,而且劉邦天天要去親自出征殺異姓王,連至死對劉邦都忠心耿耿的盧綰都不放過,一個韓信殺了又有什麼心理負擔呢?
事實就是劉邦不愿意殺,更不能殺,因為自劉邦當上漢帝起,他就被手下的親信 以及呂氏外戚給架空了,并且是愈演愈烈,韓信活著對劉邦是遠遠地利大于弊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敵人,而是從戰場上的王與將,變成了政壇中的盟友。只是韓信玩不過人家姓呂的,劉邦身邊只有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弱勢派,而蕭何、張良、馬車司機、屠狗的 以及大將呂澤為代表的呂派 已經完全在朝堂上壓制了劉邦。
韓信之死就是呂派干的,至此之后,周勃成了中立的 張良跑路,蕭何也想學張良開跑 但差點被劉邦宰了,而一生多陰謀的陳平卻脫離了關注,成了隱藏起來的幕后推手。這都得從韓信被殺開始,呂派在權勢上徹底壓制了劉邦,政局改寫,劉邦的晚年 從劉盈被立為太子起,他就是被架空了的皇帝,甚至連自己都被迫跟呂后妥協,直接導致了劉邦死后,呂家篡位。
如果韓信和劉邦從小就認識。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猜忌,可能會像漢武帝和衛青一樣,成為歷史上又一段君臣相互扶持的佳話。
韓信太貪了,劉邦的邏輯,大致就是不要封王就沒啥大事,他對于異姓王的認知大約是合伙人的態度,即非哥們也非下屬,以韓信的功勞,封王是可以的,但劉邦一直沒給,看得出劉邦還是想把韓信當自己的班底來培養的,畢竟這些鐵哥們也都沒有給他們封,張耳是本來就有王爵的,而且和劉邦關系好。韓信要王就自動把自己從劉邦的班底里剔出去了,由自己人變成合伙人了,加上本來也沒多好的關系,劉邦搞他就不奇怪了,劉邦對于王爵還是很敏感的,畢竟王往上就是皇,自己這個皇其實也是被其他王推舉上去的,難保他們不會再推舉一個。
韓信當將軍時天下無人可擋,但他都在長安,在妳劉邦大本營了,只需三五猛男就可拿下。相反,不殺韓信卻是相當于留下一個核彈,更重要的是為啥在劉邦在外時殺?聯想劉邦最后幾年想干的事都干不成(想殺樊噲,換太子),幾個兒子被殺,被病死,剩下漢文帝一個了。呂后在其中也許扮演了一個不光明的角色。
鳥盡弓藏最好的詮釋,更別說這是一把35歲的絕世好弓。
韓信最大的錯,就是他的野心,不大也不小。
歷史上,如果能夠因一個人的事跡,而誕生一個 成語,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出名了!
韓信,與他相關的成語(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背水一戰、一飯千金、國士無雙、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兔死狗烹,功高震主,暗度陳倉 …),簡直不要太多!
與項羽的「勇勝派」不同 ,無疑,他絕對是千年一遇的兵家「智勝派」的杰出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