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得到皇太極如此之高的評價呢?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出生在將相之家的吳三桂自幼習武,不僅天賦好還肯吃苦,尤其是精通騎射,早早地就考中了武舉,在入朝為官后還多次立下功勞,真可謂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雖然吳三桂的武藝十分高強,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可他卻并不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曾經還因為造反被滿門抄斬。幸運的是, 吳三桂的后人并沒有全部被消滅,他的兒子吳應麟活了下來。
吳應麟幸運地死里逃生,為了躲避風聲,他便和陳圓圓一起隱居了起來。多年過去,吳三桂的后裔現如今已有超過千人。
兩次造反被滿門抄斬
1644年,明朝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可是身為明朝將領的吳三桂卻在這個節骨眼上背叛了明朝,直接將清軍放了進來。清軍入關后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快便力不從心,吃了敗仗。
無奈之下,李自成只好不再戀戰,憤憤不平地離開了北京城。對于吳三桂突如其來的造反和背叛他十分生氣,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結果如此輕易就毀在了吳三桂手里。
雖然就這樣造反投降于清軍的吳三桂也有所顧慮,但是為了大局考慮做些犧牲也是應該的,所謂忠義在彼時的他眼中已不再那麼重要。
吳三桂的行為雖然是背叛清朝,可這對于清軍來說他可算是立了大功, 好歹他也能做個大官,待遇自然也是極好的。
吳三桂雖然如意算盤打得嘩嘩作響,可是對方卻似乎并沒有這樣的意思,反而是在吳三桂擊退李自成的大順軍后直接收回了他的兵權。
對于這種過河拆橋的行為,吳三桂自然是十分氣憤的,可畢竟他勢單力薄,也便沒有在沖動之下作出些什麼舉動,不過這一事件卻為他后來的第二次造反埋下了伏筆。
終于,吳三桂在積攢了一定的實力后便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背叛并沒有取得成功,失敗后的吳三桂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康熙帝為了徹底斬草除根以絕后患,甚至還在全國「通緝」,以保證吳三桂的后人無一能存活。
機緣巧合下兒子吳應麟僥幸逃脫
經歷了滿門抄斬,吳三桂怎麼可能還會有親屬能活下來,更何況活下來的還不是什麼遠房親戚,而是親兒子吳應麟呢?
原來吳應麟并不是吳三桂的正妻所生,他是吳三桂小妾生的孩子,小妾身體不好,在生下吳應麟后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吳應麟沒有了母親的庇護,在吳家的生活過得更加慘淡。
吳三桂的正妻是個不好惹的主兒,見吳應麟沒了庇護便想方設法地排擠他,大吵大鬧地要將吳應麟趕出家門。
吳應麟雖是小妾所生可畢竟也是吳三桂的親兒子,也是他的心頭肉,可是妻子鬧得實在是沒辦法,吳三桂只好私下悄悄將兒子過繼給了自己的哥哥, 這樣最起碼吳應麟在親戚身邊,自己每天也能見到兒子,也好放心一些。
這件事做得十分隱秘,甚至連吳三桂身邊關系很好的親信,都不知道吳應麟的真實身份。
平日里,吳三桂和吳應麟都是以叔侄相稱,有時身邊人見到吳三桂對吳應麟細致的照顧和關心后,還以為只是叔侄關系好,卻不知吳應麟是吳三桂的親兒子。
再后來吳三桂起兵造反連連失敗,吳應麟應吳三桂的要求撤兵之時,遇到了陳圓圓,陳圓圓原本是吳三桂的小妾,后來卻被李自成擄走了,因為這事當時還鬧得十分不愉快。
吳應麟深知大勢已定,無力回天,便決定和陳圓圓一起在岑鞏縣躲一段日子來避避風頭, 彼時的陳圓圓也知曉了吳應麟的真實身份,于是答應了下來。
就這樣,二人在岑鞏縣十分小心地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再加上并沒有多少人知道吳應麟的真實身份,在種種機緣巧合下,吳應麟撿回來了一條命,即便是在康熙帝的全國「通緝」之下,他也僥幸活了下來。
隱居多年,后裔上千人
在清軍攻破昆明后,他們翻遍了整座城都沒能找到陳圓圓,只看見了吳三桂的骨灰盒。當時有不少人說吳三桂都死了,那麼陳圓圓也一定已經死了,但活不見人死不見尸,不能妄自下定論。不僅如此,吳應麟也跟著不見了蹤影。
其實當時的吳應麟為了躲避追捕還改了名字,和陳圓圓隱居在了一個叫馬家寨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吳三桂的后裔一輩接著一輩越來越多,直至整個馬家寨都是姓吳的人。
更為巧妙的是,馬家寨的構造十分特別,像迷宮一樣,若不是十分熟悉寨子里的路,必然是會迷失方向的, 這樣的寨子建造也為吳三桂的后人們提供了更為安全的生活環境。
在后來專家的考察中,他們來到了神奇的馬家寨,馬家寨的所有人都承認自己是吳三桂的后代,等到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終于被人們知曉的時候,馬家寨已經有了兩百多戶人家,足足有上千人。
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麟之所以能順利地存活下去離不開兩個人的幫忙,一個是陳圓圓,一個就是將軍馬寶。
馬寶在為陳圓圓和吳應麟制定了周密的逃生計劃后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戰場,為了不讓康熙帝起疑心,他用自己戰死沙場來換取陳圓圓和吳應麟生還的可能。
而陳圓圓也是一個十分勇敢冷靜的女性,在得知吳應麟身份的時候她便堅持一定要讓吳三桂的后代延續下去,在她的幫助下, 吳應麟才能順利地隱居在馬家寨中,最終躲過官兵的追殺。
不過能夠在被滿門抄斬的情況下成功存活,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輩輩后代加起來能有上千人,也是十分令人感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