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面前,所有人都只是棋盤上的棋子,即使手握60萬大軍的王翦也一樣。就算王翦再有能耐,他這孫悟空也逃不出秦始皇的五指山。
王翦雖然是周靈王的太子晉的十八世孫,然而傳到他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因此他與平民無異。
不過他運氣不錯,被秦始皇選中,在其身邊做事。
像他這樣的人應該不少,秦始皇選中他們就是想要找出一兩個有能力的人才出來,委以重任。
后來,王翦在一眾人中脫穎而出,爭取到了攻擊趙國的機會。
他沒有辜負秦始皇的期望,一戰成名,接連奪取了趙國的九座城池。
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始皇就在布局自己的棋局了,大將想要反叛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啟用出身低微的王翦,就是因為他在朝中和軍中毫無根基,他只能依靠王權來維持自己的地位。
這種人別說沒能力反叛,從利益考慮也不會反叛的。
在秦始皇清除了秦國內的呂不韋和嫪毐勢力后,做到真正的大權獨攬,他終于可以開始實施自己的一統天下計劃了。
王翦因為此前的表現,被授予了消滅趙國的使命。
秦國的計劃是,由王翦和楊度二人分兵攻擊趙國。
由于趙國連年被秦國攻,兵力嚴重不足,此番面對兩路秦軍,必然顧此失彼,首尾無法相顧,最終趙軍必敗。
然而秦軍忘了趙軍的主帥叫李牧,此人多次力挽狂瀾,挽救趙國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次也不例外。
由于李牧的存在,戰局陷入了焦灼狀態,整整一年都沒什麼進展。
秦始皇明白,王翦在外領軍的時間有點長了,再這樣下去,讓他在軍隊中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就不好了。然而臨陣換將也不合適,必須想辦法D破僵局。
秦朝君臣經過商議,決定采取離間計除掉李牧。趙國非常配合的更換了趙軍主帥,王翦那邊立刻向趙軍發起猛攻,不久就攻下了趙國都城,趙國滅亡。
接下來今年,秦始皇本來想修生養息,暫緩對外用兵。誰知卻發生了「荊軻刺秦王」事件。
秦始皇這下可忍不住了,竟然有人敢行刺我?來人,去把燕國給寡人滅了。
于是,這任務又交到王翦手中。
燕國在戰國七雄中一直屬于小透明,實力很弱。王翦率領秦軍,在易水河邊大敗燕軍。
眼看著王翦就要滅掉燕國了,此時卻收到秦始皇的命令:撤軍。
秦始皇的盤算很明顯:王翦這人是有將才的,如果現在讓他連滅兩國,威望會不會太高了?到時候萬一還要用到他統帥大軍,會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此時最好的做法是讓他少立功,給其他人多一些機會。避免出現王翦在軍中一家大度的情況。
于是滅亡魏國的任務就和王翦沒什麼關系了。
但是為了避免王翦鬧情緒,導致以后戰爭出工不出力,秦始皇很機智地啟用了王翦的兒子王賁。
畢竟,用你兒子不用你,你王翦總不能有意見吧?
當時魏國已經被秦國蠶食的差不多了,但是魏國的位置剛好擋在進軍楚國的路上,因此想要消滅楚國,必先滅亡魏國。
而楚國也明白情況,于是派出援軍支援魏國。
王賁倒是沒讓秦始皇和王翦失望,他率領的秦軍,先擊敗了楚軍,然后再掉頭攻D魏國。
魏國的都城大梁是當時少有的堅城,秦軍久攻不下。換做其他人,只能D持久戰了。
然而王犇并非普通人,他引黃河之水水淹大梁城,僅用了三個月便攻下大梁城,魏國就此滅亡。
消滅魏國后,下一個目標便是楚國了。
然而派誰去執行這個任務呢?
當時秦始皇詢問了身邊的將領一個問題:消滅楚國要用多少兵力?
王翦給出的答案是60萬,而李信給出的答案是20萬。于是秦始皇果斷選擇了啟用李信,還對外聲稱,王翦老了。
其實,用多少兵力不是重點,即使王翦說用20萬,李信說用60萬,秦始皇也會以李信老成持重唯有啟用他的。
因為秦始皇這時候已經開始要D壓王翦了,不想再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
當一個將領的功勞過大的時候,就有可能威脅到君權,最好的做法是將功勞盡可能多地分給各個將領,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王翦也對秦始皇的想法心知肚明,于是騎驢下坡,自稱年紀大了,請求告老還鄉。
于是,李信便帶著20萬人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往楚國進軍了。
李信的計劃是兵分兩路,由蒙恬率領偏師吸引楚軍主力,而李信本人率領秦軍主力,繞到楚軍側翼發動突襲。
其實,李要20萬秦軍完全夠用了,只要不發生意外。
然而,意外偏偏就發生了。
秦國丞相昌平君反叛了,一時間,被秦國占據的舊楚地百姓紛紛響應,叛軍聲勢浩大。
無奈之下,李信只得撤軍平叛。
結果被楚將項燕抓到漏洞,不斷追擊撤退的秦軍,一時間秦軍損失慘重。
雖然后來昌平君的叛亂被平息,但是秦軍已無力繼續征討楚國了。
秦始皇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再次啟用王翦。王翦依然要求使用60萬秦軍伐楚,秦始皇為了心中的偉業,只得答應。
然而,此時整個秦國的精銳可以說都掌握在王翦手中了,秦始皇能放心他才奇怪了。
于是,他和王翦說,你在前面好好D仗,你的家人我會好好「照顧」的。說得好聽,其實是把王翦的家人當做人質罷了。
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在王翦麾下安插了大量自己的人。這些人都是靠著軍功升上來的,和王翦并不熟,秦始皇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這還不夠,畢竟這可是60萬大軍呀。于是秦始皇往王翦軍中派遣了比以往更多的監軍,防止他圖謀不軌。
做完這些準備后,秦始皇才不情不愿地讓王翦上路。
王翦也不是傻子,一看秦始皇這架勢,明擺了不信任自己,也許楚國滅亡之日,便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時。
為了讓秦始皇放心,王翦不斷給秦始皇寫信索要賞賜,田地、房產、財物、佳人,只要能想得到的他都要了一遍。
秦始皇一看,原來王翦是想要榮華富貴呀,這好辦。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根本不算問題,于是秦始皇開開心心地滿足了王翦的要求。
看到自己的做法起作用了,王翦便安心布置對楚軍的作戰。
王翦知道,這60萬大軍是秦始皇的心頭肉,因此為了避免秦軍傷亡,和楚軍D起了持久戰。
當然,這肯定是得到了秦始皇同意的,不然他又要擔心軍隊變成王翦的私兵了。
楚國國力遠不如秦國,最后楚軍硬是被秦軍給拖垮了,楚軍主力被王翦消滅。
然后他又花了一年時間,徹底消滅楚國殘余勢力,楚國至此滅國。
此戰奠定了王翦在秦國的地位。然而由于秦始皇的顧忌,王翦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大的作戰,在家安度晚年,壽終正寢。
我們可以看出來,秦始皇從頭到尾都在避免武將做大,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不管王翦有沒有反意,他根本沒有機會反叛。
在秦始皇手下做將領,除了忠心做事,沒有其他選擇。一旦將領有點小心思,秦始皇可以讓他立刻失去兵權,身首異處。
面對這樣的君主,王翦自然不敢謀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