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復雜的。
哪個標籤也不能很好總結他的一生,就連「仙」此一字,也是狹隘的一端。
李白的身上,有著古代眾多學說的精髓:
他有俠氣,「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這是不受約束、心無所懼的江湖義士;
他有骨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身姿卓然、心有傲骨的儒士;
他有仙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心無邊界、步伐自由的道士;
他有豪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不甘屈身權貴的勇士。
李白的身上之所以能彙聚如此多的鮮明特點,離不開好的心態。
不管面對命運怎樣的安排,他始終不自棄,積極應對。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那年,已經四十二歲的李白,終于在友人們的推薦下,等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
他高興地回到家中,與家人告別,並寫下這句激蕩人心的詩句。
好的心態,成就了李白獨有的自信,不管被拒絕過多少次,失望過多少次,他都不會輕易否定自己。
他堅信,自己是塊金子,隱藏再深,也會發光。
也是這樣的好心態,讓他具有一往無前的勇氣。
要知道,為了等到這一天,李白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挫敗。
李白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五歲誦柳家,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
聰慧如李白,學成後為自己定下「齊天下」的目標,希望可以「終與安社稷。」
當時,詩賦取士正盛行,才華橫溢的李白,自然而然選擇了這條路。
年過二十,李白便踏上旅途,一邊遊覽祖國景色,觀壯麗山河,一邊結交朋友、認識權貴,望得舉薦。
然而,遊歷擴大眼界,眼界增大自由,這讓他更不屑與權貴低頭,受等級制度的約束。
他在自薦信中,會如此狂狷書寫: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
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你對我不好,我就離你遠遠的,反正別的王公門下,也是可以轉投的!
儘管此時,李白已年有三十,但依然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可愛。
我可以誇你,但卻不會因此貶低和否認自己。
李白這樣的風骨,得到諸多人的喜歡,讓他擁有很多「迷弟」,畢竟,那一句句熱血澎湃的詩句,實在是令人心生共鳴。
但這樣的直言直語,在另外一些人的眼裡,便是狂妄到極點。
所以,縱有詩名傍身,也少有人願意舉薦,有人覺得李白如此性格,不適合官場,有人則覺得,如此才情,進入仕途,必是威脅。
就這樣,年復一年,待到四十有餘,李白才等到機會。
但歲月的蹉跎並沒有磨去李白的棱角,他依然是那個充滿自信,意氣奮發的「少年」,這是心態留給李白最好的禮物。
「置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
李白站在人生的巔峰,得到皇帝親自迎接,「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
威爾遜曾說:「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態度決定狀態。
你對人生的心態,決定了你在生活中的姿態。
心態越好,越是具有前進的勇氣,就算路遇阻礙,也能堅定地相信自己,心無旁騖,一路高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入京三年,李白終于明白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在壯志未酬,被迫離京時,寫下《行路難》,感歎人生道路的坎坷,仕途之路的艱阻。
但他歎著歎著,好心態又溜了出來,筆鋒一揚,寫下這句鼓舞人心的詩句。
其實在此之前,李白已苦悶許久,朝堂並非如他所想一般清明豁達,並不能以開放的姿態,接納任何良言。
被唐玄宗另眼相待的李白,還沒有開始,便已成為眾矢之的。
那無風也起的誹謗,讓李白心中困惑,那步步緊逼地排擠,讓李白束手束腳。
被困在廟堂之間的李白,深感無力。
他一邊寄情杜康,以求解憂;一邊心懷希望,以期皇帝的重視。
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沒有消去惆悵,卻讓他文思泉湧,寫下著名的瑰麗之作——《清平調》,
也讓他更加心無所顧,做出「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的事情來。
最終,唐玄宗選擇「賜金放還」,將李白歸于詩歌的江湖、大好的山河。
此後,李白又開始漫遊的生活,一手詩書,一手景色。
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一次的失敗而忘記自己的志向,他還想為蒼生做點事情,還期望可以得到朝廷的重用。
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此時的李白正在廬山一帶隱居。永王派韋子春來說服李白,一番暢談後,李白決定出山。
「歸時尚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帶著平叛的志向,李白以為將能展翅高飛,讓一身才情有用武之地,卻不想落入了更大的命運漩渦。
永王邀請李白,不過是想借用李白的名氣,所以,在永王麾下,李白只來得及寫下幾首詩詞。
永王擅自引兵,導致征剿,李白以附逆罪,鋃鐺入獄。
在眾朋友的周旋下,李白依然被流放夜郎。
但聲名的狼藉,志向的毀滅,並沒有擊垮李白,他還能寫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的詩句。
生命如無垠海洋,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波浪洶湧。
心態好的人,不會把自己困頓在眼前的翻浪中,他們相信只要努力不停、心願不滅,便會事有轉機。
人生路漫漫,學會遙看遠方,懂得保留希望,才不會對人生輕言放棄。
「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醉或不醉,李白寫過很多這樣的詩句,每一句都能擊中我們的心坎。
寫出這樣的詩句,無不歸功于李白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他一直都是一個懂得取悅自己的人,他會遵循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所以,他的人生處處灑脫,讓人心生羡慕,忍不住想要靠近。
他待朋友,從不看身份,只問真心,被他認定的朋友,生死不舍。
吳指南是李白出蜀時的一個旅伴,他們到達洞庭湖時,吳指南不幸暴病身亡,李白異常痛心,趴在其身上哭了很久之後,求人把吳指南暫且葬在湖畔。
數年後,李白再次來到洞庭湖,專程來看吳指南。
扒開墳墓,看到吳指南屍體上筋肉尚在,便哭著用劍剔除筋肉,把屍骨洗淨,再用白布包裹,徒步至江夏,正式安葬。
這是一種很虔誠的葬法,李白對朋友的情義,可窺一斑。
他對金錢,拿得起放得下,「千金散去」,不僅只是詩中語。
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所說: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在漫行揚州城時,李白看到落魄書生,便會贈金接濟,不到一年時間,便散金三十余萬。
以至于到後來,自己也要靠朋友接濟生活。
他的仕途理想雖然不順,但這並不妨礙他愛山愛水,愛這個世界。
所以,在他的詩中,那些景物有了生命,放在今朝,也是讓人感歎的神來之筆。
就連死亡,他都留下一個「醉中追月」的浪漫故事:
那天入夜,李白穿上錦繡華服,踏著月光,來到江邊一葉扁舟上,又一次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共飲,
喝著喝著,透過醉眼,看到水中明月,便起身去捉,不想卻掉入江中......
羅蘭說:「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樂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環境,也無須豔羨別人。」
面對命運設置的重重障礙,李白沒有倒在別人同情的目光中,也沒有泯滅在眾人非議的聲音裡。
他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更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
正因為此,李白在這坎坷的一生中,用他的豪放,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唐朝,他用他的浪漫,為我們打造了一個不一樣的童話。
這便是屬于李白的灑脫,讓千年後的我們,依然為之著迷。
一個懂得取悅自己的人,是可以安頓好自己靈魂的人。
這樣的人,會以寬容的姿態對待自我,用欣賞的眼光看著這個世界。
如此人生,縱然身處沼澤,也能看到明月的光輝,璀璨的星辰,未來的希望。
人這一生,有上坡也有下坡,有荊棘也有鮮花。
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看到好的一面,不放棄生活的任何可能。
就如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所說:「改變態度,便能改變生活。沒有任何外界的力量能夠統治你。」
在這如旅人生中,擁有一個好心態,會取悅自己,能堅信自己,就算遇到再多挫敗,也能心存希望。
如此,便能更豁達地對待人生種種,不輕言放棄自我,不輕易抱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