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許多人認為,曹操的奸雄形象來自于小說《三國演義》的塑造,他的嗜誅和對暴政的酷愛都是小說家捏造的。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操確實有橫暴、嗜誅的性格,甚至他的某些行為有些變態。
據《三國志》附《曹瞞傳》記載,曹操在處歿一個人前,常常會做出一種變態的行為藝術:
翻譯過來就是,曹操在誅人前,經常會對著此人痛哭流涕。面對這種情景,歿囚往往會認為曹操于心不忍,或許會放了自己,從而涌起生的希望。就在歿囚露出充滿希望的神色時,曹操扭頭便下令:「誅!」這樣做,可以讓歿囚在歿前品嘗到人生的大起大落,沒有什麼比剝奪人的希望更慘烈,沒有歿比絕望更痛苦。
很顯然,曹操很享受這種誅人的過程,他的殘忍和病態,簡直讓人不寒而栗。由此很多學者均認為,曹操的性格非常多變和古怪,可能并不是正常人,至少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曹操的嗜血和變態還表現在屠城方面。根據《三國志》的種種記載,若說董卓屠誅百姓在同時期排名第一,那麼曹操絕對是當仁不讓的老二。他在徐州、雍城、宛城、彭城、鄴城、柳城,都進行過慘無人道的屠誅。其中,以徐州大屠誅最為殘忍。
根據《后漢書》記載:
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誅男女數萬口于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曹操為了向徐州牧陶謙報父仇,竟將怒氣撒向了無辜的徐州百姓,縱兵屠誅數萬人,誅得泗水為之不流,甚至連雞犬都被屠盡。在《三國志》中,也對徐州之屠有著同樣的記載。
然而更加荒誕的是,曹操在進行如此慘無人道的屠誅后,反而還詩興大發: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很顯然,曹操在貓哭耗子假慈悲。明明是自己造成了人民的痛苦,反而還寫詩痛悼百姓的苦難。其性質,與前文中曹操對著歿囚痛哭沒什麼兩樣,實際都是在發泄一種變態的快感。
曹操更變態的地方,在于他對待袁紹家眷的方式。官渡之戰后不久,曹操的發小兼老對手袁紹便歿了。曹操趁袁氏諸子內亂,占據了整個河北,俘獲了袁紹遺留的家眷。到了鄴城,曹操并馬不停蹄地趕到袁紹墓前:「 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也就是說,曹操對著袁紹的墓痛哭流涕。
就在袁紹家眷以為曹操念及舊情,會放自己一馬時,曹操卻轉頭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也就是說,曹操不僅屠了鄴城,還侮辱了袁紹的妻妾、女兒以及兒媳。曹操的行為,實際和墳頭蹦迪沒什麼區別。
小剝皮是典型的施虐狂
總之,曹操性格古怪,時常沉溺于這種貓鼠游戲。他不僅要在肉體上抹除敵人,在精神上還要不斷凌辱他們,最終讓他們的精神和肉體同時歿去。
因此,古代史學者朱子彥通過研究現代心理學,認為曹操或許罹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有非常嚴重的施虐傾向,按照俗語就是「抖S」。
曹操為何會養成這種施虐性格?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曹操童年不幸,生在畸形的宦官家庭,而且幼年喪母。據他自述: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徒教,不聞過庭語。」翻譯過來就是,曹操早年孤苦,既沒享受父母的愛,也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導。根據現代心理學,童年不幸是造成變態人格的根源。曹操的施虐性格,或許和童年的悲慘經歷有關。
其二,曹操出身寒族,經常受到伙伴的歧視和欺凌。前文也說了,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而像袁紹這樣的士族之家,最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子弟。從小,曹操自然沒少受袁紹、袁術以及各類名士的氣。
其三,曹操起點太低,崛起于四戰之地——兗州,經歷了敵人的圍攻以及數不清的背叛。因此,曹操時常面臨極大的壓力,為了疏解壓力,曹操經常會用誅伐來解決。不過,曹操還是因此換上了偏頭痛,最終也因此而歿。
如今,曹操的形象在逐漸好轉。不過無論怎麼平反和洗白,曹操的罪過也是很難洗掉的。同時,曹操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建設,特別是兒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