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魯迅曾說:「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各色英雄,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的一生,要邁過種種坎坷。
人這一輩子,就是在過坎兒,其中更有三道坎至關重要。
蘇軾在《代張方平諫用兵書》中寫道:「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ㄙˇ。」
年輕人血氣方剛,往往禁不住誘惑,容易沉迷色相。
史稱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但他卻娶了丑女黃月英。
當時的人把這件事當作笑話,就連鄉間也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莫學諸葛擇妻,正中阿承丑女。」
世人皆為諸葛亮感到惋惜,但他自己卻很滿意,因為他看中的不是女子的容貌,而是內涵。
黃月英雖丑,但才華極高,相傳木牛流馬就是她幫助諸葛亮制造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諸葛亮選擇黃月英,便是「重德才,輕容色」的表現。
從廣義來講,「色」不只是「容貌美色」,也包括金錢名利等一切人世間的誘惑。
東漢末年,很多青年才俊渴望建功立業,于是他們選擇早早出山,去投靠一些勢力龐大的集團,以求得償所愿。
就在眾人汲汲于名利時,諸葛亮卻選擇了隱居隆中,這一隱就是十年之久。
諸葛亮雖然志存高遠,但卻守之以靜。
他白天耕作,夜晚讀書,閑暇會友,日子過得安安靜靜,心性也磨練得淡泊如水。
可以說,沒有這段躬耕山林的潛心學習,也就沒有后來名垂青史的諸葛武侯。
諸葛亮深知「經受住誘惑」對少年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后來屢次寫家書告誡兒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孔子家語》有言:「見利不虧其義,見ㄙˇ不更其守。」
誘惑是一件華麗的錦衣,一旦穿上就容易迷失自我。
尤其是對涉世未深的少年人來說,ㄐ丨ㄡˇ色名利便是穿腸ㄉㄨˊ藥,一不小心,斷送一生。
因此,年輕人當有一份「八風吹不動,獨坐紫金台」的平淡與堅守,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遠離誘惑,敬謝浮名。
從喧囂中突圍,于誘惑前靜心,如此,方是人生大幸。
如果用一個詞兒來概括《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我想「龍爭虎斗」再合適不過了。
不管是戰場上的明刀明槍,還是戰場外的斗智斗法,都讓人津津樂道。
爭斗固有勝敗,而勝敗背后的道理更值得我們回味。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東吳大都督,頗具才智。
曹操大軍南下之際,東吳陣營大多數官員都勸孫權投降,只有周瑜和魯肅二人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為孫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可以說,周瑜是赤壁之戰中最耀眼奪目的將星。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爭強好勝。
正是這種「好斗的性情」,使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諸葛亮展現出了過人的謀略,這讓一向心高氣傲的周瑜十分不爽。
礙于聯盟的關系,周瑜多次暗中設計,企圖除掉諸葛亮。
有一次,周瑜讓諸葛亮往聚鐵山斷曹軍糧道,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諸葛亮。
但諸葛亮看穿周瑜之計,于是便對魯肅說道:
「吾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何愁功績不成,非比江東公與周郎輩止一能也。」
魯肅連忙問道:「為何說我與大都督只有一能呢?」
諸葛亮笑道:「江東有傳言說,水戰靠周郎,陸戰有子敬,可見大都督是不擅長陸戰的。」
此言傳入周瑜耳中,引得他勃然大怒,于是便準備「自引一萬馬軍,往聚鐵山斷曹軍糧道。」
為了與諸葛亮爭勝置氣,周瑜竟忘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差點自投羅網,壞了大事。
《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許多時候,你越是想爭勝,就越容易遭受失敗。
須知,做人不爭不搶,才能萬事勝意。
《國朝典故》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明代有個官員叫楊復,家里養了兩頭豬。
每天,仆人都會去后湖采摘新鮮的浮萍來喂養。
有一天,仆人來到后湖采萍,碰到了另一個官員的仆人。
兩個人為了采到新鮮的浮萍,吵得不可開交。
后來,楊復的仆人氣不過,就跑回家去向楊復告狀,希望楊復為他出頭。
楊復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沒有生氣,而是寫了一首詩:
太平門外后湖邊,不是君家祖上田。
一點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撐船。
在楊復看來,浮萍本來不是自己的專屬物,又何必斤斤計較,倒不如豁達一點,以和為貴。
最終,楊復以自己的大度化解了兩家的矛盾。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里寫道:「中年是一場斗爭,人斗不過命,命斗不過時間。」
塵世間,最紛擾的兩個字,莫過于「爭斗」。
人至中年,塵世爭斗經歷頗多,應該懂得「不爭的人才好命」的道理。
不爭,并不是得過且過,而是換個姿態面對生命。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做一個平和豁達的中年人,不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更能從容地面對自己。
《莊子》有言:「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高飛之鳥,亡于貪食;深潭之魚,ㄙˇ于香餌。
做人不應貪婪,見好就收才是明智之舉。
曹操擊敗張魯,攻占漢中后,兵鋒正盛。
此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乘勝進軍,攻打蜀地:
「劉備剛得益州,人心未附,現在又同孫權爭奪荊州。
這正是我們進攻益州的最好時機,若我們繼續進兵,西蜀必然瓦解。」
曹操聽后,感嘆道:「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經歷過赤壁之戰的大敗,晚年曹操少了一份貪婪,多了一份穩重。
他深知自己的后方還不穩定,而蜀地的劉備又絕非易與之輩,所以選擇了知足而退。
也許,這對于曹操來說,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菜根譚》說:「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
不過,世人大抵心存貪念,總想得到更多東西,結果卻把現在所有的東西也失掉了。
欲望會遮蔽良知,人心也將因此變得難以直視。
日本有一個男子,在34歲時以70日元進入股市,在84歲高齡一年賺進200億日元。
這個男子便是被日本金融界稱為「股市之神」的是川銀藏。
他曾在80歲時狂賺300億日元,但后來卻都打了水漂,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貪心。
1976年,日本由于水泥需求急劇下降,中小水泥廠紛紛停業倒閉。
是川銀藏仔細分析后認為:日本水泥公司的下跌走勢已接近尾聲,政府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肯定要大興土木,水泥必定會暴漲。
于是,是川銀藏開始默默低價吃入日本水泥公司股票。
1977年,日本水泥業果然逐漸復蘇,眾多水泥公司的股價開始一路飆升。
而此時,是川銀藏已經吃入了日本水泥公司3000萬股,最終獲利30多億日元。
后來他還準確預測了銅價的上漲,買入同和礦業并大賺300億日元。
本來一切都很完美,但因貪心,是川銀藏沒有及時收手,最后就連他30億日元的本金也險些不保。
不過,是川銀藏后來抓住機會投資金礦,再次收獲了200億日元。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這次他知足而止,迅速獲利了結,最終再創日本股市神話。
《道德經》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到老年,日薄西山,沒有了年少時的活力,凡事但順心意,切不可強求。
生命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只要今天比昨天過得更幸福快樂,那便不枉此生了。
年輕時,我們要不斷拿起。
年老時,我們要學會放下。
路遙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人在少年,當淡泊明志,勇敢地抵御外界誘惑;
人在中年,當不爭不搶,以豁達心胸包容一切;
人在晚年,當知足常樂,后退一步,海闊天空。
世路雖坎坷,人生何其樂。
邁過這三道坎兒,人生才能得以圓滿。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