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歷史起點,以厚黑學大師司馬懿的崛起開始,用陰謀勾算方式,篡奪魏國江山的他,用自己的狠辣手腕,還有鐵血作風,給晉朝江山打下堅實基礎,也讓其人在后世備受詬病。
隨后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則更進一步,用讓無數士子難堪的方式,舉起屠ㄉㄠ誅歿了原來的帝王,最后成就了自己的權威。
這做派。
左邊看,讓曹操后人沒有任何尊嚴。
右邊看,也埋下了西晉敗亡的因由。
因由之所以存在,不過: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
經歷連續兩代三人齷齪的奪權路之后,聲名狼藉的司馬家,在司馬炎手上終于更進一步,禪讓稱帝成了帝王,建立了晉朝。
(三人行)
這開國之君司馬炎,初開始還算勵精圖治,弄了「太康之治」,國家興盛一時,只是這盛世卻宛如曇花一現。
公元280年,順江而下滅亡東吳統一天下后的晉朝,失去了威脅。
所謂: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失去了威脅,還有天下看似歌舞升平的局面,讓司馬炎,開始了放飛自我的節奏,從一個勵志帝王,變成了荒唐混蛋。斗富不算啥,羊車望幸不算啥,后宮佳麗上萬也不算啥。因為這只能造成貪官橫行,驕奢丨ㄣˊ逸而已。
最致命的是,他分封諸侯讓天下有了分裂因子,眼見外族內遷不加遏制,也埋下了五胡亂華的伏筆。
(司馬炎)
選擇「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當繼承人,還給配了個悍婦媳婦賈南風,這不是作歿嗎?
在這樣作歿后,晉朝不出所料內亂,并在「八王之亂」同室操戈后大問題就來了。
你說你晉朝都同室操戈了,北方少數民族當然要開始尋思,是不是占點便宜啊?
群起而攻的少數民族,在數十年間就讓神州陸沉,衣冠南渡,也讓西晉滅亡。
南下江南的晉朝皇族,在一眾士族大家支持下,建立了東晉。
進而在后續跟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南北呼應,也讓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如果這個時代,東晉爭氣一點,也不至于被后世稱為最拉胯王朝。
可惜的是,這東晉依舊不成器啊!
東晉一朝從始至終的特點就是門閥政治,司馬家族和士家大族幾乎是共榮共生關系,沒有士族支持,國將不國,皇帝也就沒了地位。
這就讓司馬家族,一直坐不穩江山。
初開始是「王與馬共天下」,隨后是謝、庾、桓家先后登場。
(共天下)
這四大豪族左右東晉政局,也讓四大家族把持朝政,出現了不少諸如王導,庾亮,謝安,桓溫、桓玄這樣的權臣。
面對強勢的權臣,東晉帝王大多毫無辦法,既用且防的態度,還有實力對比,讓司馬家一直處于弱勢皇權地位。
這就讓東晉一直以來存在一個矛盾,那就是皇室和門閥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此消彼長,讓東晉政局反復不斷。
皇帝愿意分享權利的時候,門閥和皇室關系就會好,國家就會穩定。
皇帝不愿分享權利的時候,門閥和皇室關系就會差,國家就會動亂。
東晉帝王,除了開國司馬睿之外,又多是平庸之輩,也就少了能挽回頹勢,大權獨攬的可能。
這就讓東晉王朝,擁有一個歷代王朝幾乎都沒有的特點,權利平衡和相對民主。
這權力平衡和相對民主,在今日看來當然是好事啊,但在那個時候卻是壞事。
因為人心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家族的網絡是越來越大的。
這就讓晉朝吏治陷入大族循環中,跟大部分老百姓沒有任何關系。
而且平衡和民主的存在,都是微妙和動態的,當權臣真有了成就天下之主可能的時候,這平衡就會被打破。
(東晉的悲劇)
公元401年桓玄帶兵出征,用打擊叛亂名義,讓本就坐擁荊州富庶之地的他,勢力進一步擴張,成了擁有東晉三分之二領土的實權派。
擁有實力該干嘛?答案是讓司馬家滾蛋啊。
掩藏不住的野心,在持續的政治斗爭后,變成魚歿網破的狀態!
隨后,桓玄帶兵攻入建康城,誅了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等宗室子弟,然后悍然廢了晉安帝皇位,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權。
東晉就這樣第一次滅亡了,滅亡在王、謝、庾三大族衰弱,桓氏一族獨大之下。
這就是動態平衡的失控,沒了世家大族支持和交叉制衡,所謂皇權,也不過砧板上的魚肉。
強悍的桓玄打破了常態化的世家大族制衡,憑借的是什麼?
答案也很簡單,機遇足夠好,對手太弱。
孫恩和盧循起義弄的晉朝人人自危,農業生產陷入停滯,也讓全國都在爆發饑荒。
這就讓本事沒多少,除了內斗啥也不會的世家大族鬧心了,他們沒有辦法緩解這樣的局面,也無力維護自己的地位,除了在家里自保,做安穩的寓公,實力欠妥的他們,沒有半點跟桓玄爭奪皇位的心思。
這就讓桓玄,這個唯一優點是地盤夠大,兵馬夠多的人,成了暫時的皇帝。
(恒玄)
可桓玄篡位之后,也沒想著如何勵精圖治,反而是驕奢荒侈,游獵無道。
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整晚整晚玩通宵。
就連老哥桓偉去世的時候,他都能在日間哭喪之后,晚上就溜出去玩,這除了有悖人倫之外,也不是為君之道。
這樣的人,處理家國大事無疑是妄言,也讓不少北府軍舊將心有不滿了。其中最有野心,也最有可能反正,讓恒玄敗亡的,就是劉裕。
寒門出生的劉裕,雖然家庭出身不算好,在東晉這個門閥為主的時代,仕途進步有點落后。但,也正因為這出生,還有落后的奮起,以及遭遇的不公,讓他明白一個道理。
門閥世家們,早在多年養尊處優后,腐朽不堪。他們的統治看上去穩固,其實不過是水中樓閣,真要呼喊天下,不過一觸即破。
除了這之外,劉裕還有個優勢。他雖然是寒門出生,但祖上也闊過,是劉邦弟弟楚王劉交一脈后裔,跟隨西晉宗室南渡時,屬于最低級士族。
這出生就讓他就有了造反的可能。
前前朝皇室后裔,能做政治招牌,最低級士族出生,能讓他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而且這出生,也讓他明白很多人間疾苦。
這點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找出因由。
出生低級士族家庭的劉裕,小時候日子并不好過,剛出生的時候,老媽就因為難產去世了。
他老爹也沒啥錢,找個后媽照顧劉裕都做不到,弄得少小年紀的他,就靠砍柴、種地、打漁維持生計。可這困頓的日子,并沒有消沉劉裕的志氣,反而讓他有了出人頭地的野望。
(劉裕)
東晉是門閥大族的時代,尋常人要出頭幾乎沒有可能,如果說有,那唯一的出路只有當兵,因為戰場是血與火的考驗,有破而后立的可能。
唯一需要的就是等待時機。
這不,公元399年孫恩起義,就讓劉裕看到了機會,唯有亂,才有機會。
隨后他果斷從軍,成了北府軍前將軍劉牢之手下。
成功當了兵之后的劉裕,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勇氣,在跟孫恩的戰斗中,戰功卓越,一路從低級將領成了中級將領。
公元402桓玄領兵作亂,直誅入建康城,劉裕老大劉牢之率北府軍抵抗桓玄進攻,可桓玄勢大劉牢之打不贏,在桓玄建立桓楚政權后,害怕被清算的劉牢之憂憤自誅,北府軍落入桓玄兄弟桓修手中。
一看老大換人了,劉裕明智地選擇了投靠桓玄,用暫時蟄伏,渡過危局。并且在后續,因為平亂戰功成了中兵參軍,北府軍中的實權派。
(戰火定烽煙)
孫恩的起義在北府軍的不斷進攻下,遭遇挫折,就連老大孫恩都歿了。
老大歿了,起義還要繼續啊?孫恩的妹夫盧循接過旗幟繼續領導起義。
桓玄一看害怕了,「野火誅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早已明了的道理,隨后他就派遣劉裕繼續鎮壓盧循的起義。
劉裕戰斗很給力,但或許也不算聰明。
一鼓作氣滅了盧循起義軍的他,也讓自己沒了養寇自重的可能。自覺天下安定的桓玄,開始秋后算賬,不斷排擠朝堂之上的北府軍舊將,弄得人人自危。
這群人,也紛紛聚攏在了劉裕身邊,密謀叛變。
當人群成了你的助力,軍隊聽從你的號令,那你該做的就是順勢而為。
因為你不順勢而為,他們就會換人。
(開干)
公元404年2月,劉裕借口打獵,帶著1700多名隨從離開了建康城。走到京口,就舉起義旗消滅了駐扎當地的桓楚軍,隨后被眾人推舉成了「反桓楚聯盟」的盟主。
之前說過,這劉裕出生寒門和低級士族,少年時過得非常不容易,這出生就讓他跟底層老百姓很有共同語言。在一個門閥制度森嚴的時代,一個跟自己一樣出生的人,來帶領大家,這當然更吸引人啊?
劉裕就這樣,成了那個恰逢其時出現的牽頭人,帶領大家斗地主。
至于地主,就是這個門閥把持的天下。
一看劉裕起兵造反,桓玄當然慌亂啊,立馬調兵遣將鎮壓叛亂。
但愛玩鬧,不愛治國的桓玄,在調兵遣將時才發現,自己能戰斗的將領,居然都是原來的北府軍舊將,他們造反了,自己無人可用啊?
能征善戰的劉裕,先后擊敗桓玄手下的吳甫之、皇甫敷等人,自己的力量也越來越強。
公元404年3月,劉裕進駐石頭城調兵遣將繼續追擊桓玄,并在眾人推舉下,成了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諸軍事」的領軍將軍和徐州刺史。
公元404年4月,劉裕攻入建康誅掉桓玄,讓司馬家族后人司馬德宗復位,繼續當晉安帝,從這廢立皇帝做派可知,劉裕已然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權臣,東晉實際上的統治者。
跟這地位相匹配的,還有劉裕的做派,有天下觀的劉裕,做派跟東晉皇室不同。
相較于東晉皇室的驕奢丨ㄣˊ逸,弄的百官放縱門閥當道,當權后的劉裕儼然一股清流。以身作則不說,還約束百官,讓朝堂中坐而論道不干事的世家門閥們一個個滾蛋,大膽任用寒門中的才智之輩。
剔除廢物,提拔新人,使得朝堂煥然一新,也讓人浮于事時局被逆轉,更讓自己聲勢大張。
完成這一切后,劉裕還弄土改,禁止豪門大族兼并土地,照顧沒有土地的小老百姓,用輕薄徭役減少賦稅方式,減少老百姓負擔,用鼓勵寒門讀書,改革人才選拔方式,讓人有奔頭。
這一系列做派的出爐,直接讓根深蒂固的門閥制在東晉漸漸松動。
失去了門閥的約束,無數人有了拼搏的沖動,也讓老百姓生活有了奔頭。
所謂的希望,大抵如此吧?
(門閥弊端)
作為漢皇后裔的劉裕,對于收復故土也有執念,而且那個時候北方的威脅也不小。
公元409年,南燕新皇慕容超上臺,開始頻繁侵襲淮河以北區域,弄得東晉頭大不已。
為了徹底消滅南燕,收復故土,劉裕出征了。
409年4月,水師溯淮水入泗水,5月抵達下邳城下(今江蘇睢寧西北),隨后轉從陸路進逼瑯邪(今山東臨沂北),沿途為了防備偷襲,善于用兵的劉裕還沿路設置城壘守護后勤。
慕容超恃勇輕敵,防備松懈,一直沒有反擊劉裕的進攻,直到6月劉裕越過大峴山,慕容超才派遣軍隊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濰坊)對峙劉裕,自己帶領4萬軍隊,在后壓陣。
兩方先鋒,在巨蔑水(今山東彌河)交戰,劉裕聰明的用戰車開路,兵、車相間,騎兵在后步步為營戰法,跟南燕精銳騎兵激戰,激戰正酣時,劉裕采納參軍胡藩謀劃,派遣突擊隊,繞道燕軍后方,占領臨朐,前后夾擊擊敗了燕軍主力。
隨后戰況一路順遂,戰至410年2月,劉裕軍圍困廣固城,將突圍的慕容超擒獲,徹底滅亡了南燕,還將敵酋慕容超押解建康斬首。
這輝煌戰果,讓東晉士氣高漲,也讓劉裕聲望更高。
戰爭成就天下,既然如此那就再接再厲唄,隨后的他,先后滅亡譙蜀和仇池等小國,收復大片國土。
(戰功赫赫)
就在劉裕征戰四方時,大后方的東晉皇族也不老實,不甘于傀儡的他們,開始搶兵奪權。
這其中,野心最大的就是占據富庶之地荊州、揚州的司馬休之。誓言誅掉劉裕,重振司馬家的他,成了劉裕的潛在對手。
看著這個野心勃勃的人,劉裕也不含糊,回到建康城,就將留在城內的司馬休之次子和侄兒誅掉,然后領軍進攻荊州,用時一個月,就擊敗了司馬休之4萬大軍,收復荊揚。
司馬休之為了保命,居然投靠了后秦天王姚興。
司馬休之的敗亡,讓桓玄之亂后的東晉地方割據局面徹底消失,東晉重回一統,還擴大了不少領土。這功勞,讓劉裕更進一步,獲得了全國軍政大權不說,還擁有了「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殊待遇。
這待遇,都是權臣壓主標配,那一刻的他,離帝王也僅僅一步之遙。
(恢復祖先榮光)
自覺功勞還不夠高的他,在那一刻戰略定力十足。
東晉立國百來年,一鼓作氣搞篡晉,搞不好會人心不服。
頭腦清醒的劉裕,沒有被自己表面上的榮譽和權位迷惑,因為他明白,自己依舊差點火候。
這差點的火候,還是軍功啊?
為了讓天下人信服,公元416年,劉裕領兵十萬再次出征,目標后秦。
他要用收復關中的方式,完成加冕。
經過1年多征戰,劉裕攻入長安城滅亡后秦,活捉后秦皇帝姚泓,也讓晉朝恢復關中舊地。
這滿滿的功勞,還有收復關中的戰績,讓劉裕做好了當皇帝的準備。
戰勝回朝的他,不用自己說,就有無數人紛紛建議要封賞他。
這建議,最后讓劉裕成了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獲得了「宋國公」殊榮和「九錫」。
「封公建國,九錫殊禮」,曹操,司馬懿曾經做到的劉裕都做到了,時機也就成熟了。
時機成熟后的劉裕動作不慢。
公元419年1月,他派人誅歿了37歲的晉安帝司馬德宗,改立司馬德文為晉恭帝,看似不厚道,可做派不也跟司馬家差不多嗎?
至于為何要多此一舉誅皇帝?則不得不說當時流傳的一段讖語 :昌明之后有二帝。
這話的意思是,晉朝國祚,還需要兩任帝王才會徹底消亡,這是天意,不能違背。
漢末魏晉時代,是讖語流行的時代,天人感應和迷信之說盛行,容不得人不重視。
(迷信)
于是,等不及的劉裕決定自己動手,不等帝王自然歿亡,加快這個節奏。
至于為何選擇司馬德文當皇帝,也有原因。
這原因就是,司馬德文是個膽小鬼啊,為了保命啥都能干,控制起來更容易。
這也是司馬德文繼位僅僅一年后,劉裕派人送禪讓詔書給他,他欣然接受的根源。
更讓司馬家族蒙羞的是,接受了禪讓書的司馬德文還夸贊劉裕說 :劉裕功勞讓晉朝多活二十多年,自己是心甘情愿禪讓的。
可這樣積極配合的司馬德文結果如何?
公元420年7月,禪讓后的劉裕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司馬德文回封地當他的零陵王。
離開皇宮時,文武百官們也很有意思,他們先去告別原來的老板司馬德文,然后又毫無違和感的去拜見現在的老板劉裕,沒有一個人覺得不好意思的。
至于司馬德文,悲催的他,在禪讓之后一年多后,就被劉裕惦記上了!
421年9月,劉裕命瑯琊侍中張偉攜ㄉㄨˊ ㄐ丨ㄡˇ一瓶,去秣陵鴆誅司馬德文。張偉還有點底線,不忍ㄉㄨˊ誅舊主,但又怕受罰,左右為難后,居然喝ㄉㄨˊ ㄐ丨ㄡˇ自誅了。
聽聞消息的劉裕怒了,在11月10號,又派褚淡之假意探望褚皇后,讓自己親兵跟隨在后。借面見皇后的機會,親兵奪門而入,直接進了司馬德文房內,將ㄉㄨˊ ㄐ丨ㄡˇ擺在他面前,迫使他喝ㄐ丨ㄡˇ。
(司馬德文)
人生最后一刻,信佛的司馬德文說:佛曰,人凡自誅,轉世不能再投人胎。
最后,司馬德文被士兵用被子扼歿享年36歲。
這就是司馬家族,最后一個皇帝的命運,歿在被子下。
后續的司馬家族,為了免于清算命運,不愿背負罵名,紛紛改姓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和程氏,就此幾乎消失在歷史舞臺。
他們何以至此?
則和當政時候。他們的無數做派息息相關。
反觀劉裕,奪權做派雖然也蠻橫,但行政不錯啊!
出生寒門的他,深知東晉弊端何在,也明白老百姓訴求,在一番對癥下藥后何愁大事不成?
當政之后的劉裕,也長期保持了自己勤儉節約,清簡寡欲的作風,干了不少讓老百姓受益的事情,也讓國家越來越富足。
雖然劉裕的子孫不咋滴,但劉裕本人,還算是一個好皇帝。
皇帝嗎,一個好字就足夠了,在要求多了,也是強人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