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劉邦已到彌留之際,突然,他緊緊抓住陳平,大怒道:「你快去軍中替我ㄕㄚ了樊噲!」
陳平大驚,樊噲是劉邦的連襟,還是他的救命恩人。為什麼要ㄕㄚ他?
在西漢所有開國功臣中,樊噲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
為啥這樣說呢?樊噲在跟著劉邦起義前,只是一個賣狗肉的屠夫,為人仗義、性情直爽,跟著劉邦起義后,樊噲卻展露出了另一種才華,粗中有細、胸有城府,還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有時連張良和陳平都自愧不如。
樊噲是劉邦的沛縣老鄉,也是他一起長大的玩伴。公元前209年,劉邦在老家起義反秦,樊噲作為劉邦的小迷弟,欣然響應,誓ㄙˇ效忠大哥,從此一輩子都沒離開過。
1、劉邦的幫手兼智囊
劉邦打沛縣,樊噲身先士卒,幫助劉邦取得了起義的第一塊根據地;劉邦滅秦入漢中,樊噲帶頭沖進咸陽城;劉邦攻城陽、攻宛城,還是樊噲第一個沖進去……
司馬遷在《史記》中,光記載樊噲「先登」的戰役,就有八次之多。
由此可見,樊噲為大哥的事業,充分發揚了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的精神。
在很多影視劇中,樊噲都是張牙舞爪、不修邊幅的猛漢形象,跟咱們印象中的張飛有點相似。但如果你認為樊噲只是一個有勇無謀的粗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破了秦朝的都城咸陽,一看見巍峨的宮殿和姿色不凡的妃嬪,劉邦腿都挪不動了,于是,想也沒想,便一頭扎進了后宮中。
但是樊噲覺得劉邦這樣做,實在不妥,畢竟革命尚未成功,項羽還在路上。但其他人都不敢勸。
冒著被打罵的風險,樊噲挺身而出,直接找到劉邦,劈頭蓋臉數落起來:
「沛公想擁有天下,還是想做個暴發戶?你現在享受的這些東西,都導致了秦朝的滅亡,你怎麼可以用呢?趕緊從宮里搬出去,把大軍撤回到灞上去吧!」
猛然被人從美夢中喊醒,劉邦心里焉能不氣?但仔細想想,樊噲說得有道理,再加上張良也從旁勸阻,劉邦只得依依不舍離開秦宮,還軍灞上。
《西漢演義》:沛公見秦宮室帷賬,狗馬重寶,嬪妃美姬有千數,意欲居之,……樊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之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軍灞上,無留宮中。」
若不是樊噲的執意勸阻,恐怕項羽的40萬大軍,早就把在咸陽城眠花宿柳的劉邦給滅了。哪里還會有劉邦未來的天下呢?
此后發生的一件事,也很能說明, 樊噲絕不是一個只會舞刀弄棒的粗人。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重,下令誰也不見,大臣們整天見不到皇帝,只能待在宮門外干著急,半點辦法也沒有。
只有樊噲硬著頭皮,直接推門闖了進去。看著在諾大的宮殿里,病懨懨的劉邦躺臥在一個太監身上,樊噲當場眼淚都出來了: 」陛下,你怎麼成今天這幅模樣了?你忘記秦朝趙高的事情了嗎?「
是啊,正因為秦始皇去世時,身邊只有一個趙高,才導致秦二世不當得位、諸公子慘ㄙˇ。劉邦猛然醒悟,絕不能走秦朝的老路!
《漢書》:「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這些事說明了什麼?
說明樊噲對戰爭和時局都有很清醒的認識,他雖然沒受過什麼教育和正規的軍事訓練,但這個人的眼光和考慮問題的方式絕對不一般!說他是劉邦的智囊,一點都不為過。
2、劉邦的連襟
呂太公一共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呂澤、次子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媭。
呂雉嫁給了漢高祖劉邦,呂媭則嫁給了舞陽侯樊噲。所以, 樊噲就是呂雉的妹夫、劉邦的連襟。
正是二人的這層關系,劉邦對樊噲,比之其他將領,要更為親密些。
《史記》:「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3、劉邦的救命恩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載了鴻門宴的過程,在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里,最出彩的人物,就是樊噲!
公元前206年,項羽對劉邦先入漢中的行為很不滿,便精心設了一道鴻門宴,名為宴請劉邦,實為借機除掉他。
如果硬碰硬,劉邦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自覺實力懸殊的劉邦,只能硬著頭皮趕赴鴻門宴。
他剛到宴席上,就覺得ㄕㄚ氣撲面而來。項羽的謀士范增屢屢舉起玉佩,暗示項羽動手。
之后,項莊會意,立即以舞劍為由,想要趁機擊ㄕㄚ劉邦。劉邦在座位上嚇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樊噲突然「帶劍擁盾」闖入,頭髮上指、怒視項羽,項羽頓覺此人不一般,趕緊拔劍站起,問道:「此人是誰?」
張良趕緊回答:「這是沛公的一名車夫,名叫樊噲。」
項羽一邊稱贊:「真壯士呀!」一邊連連出招,先賜斗杯ㄐ丨ㄡˇ,再賜生豬肉,樊噲絲毫不懼,斗杯ㄐ丨ㄡˇ照喝、生豬肉照吃。
吃飽喝足之后,樊噲的高光時刻到來了。
他紅著臉,向項羽慷慨陳詞道 :「秦朝暴ㄋㄩㄝˋ ,天下人皆反叛,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咸陽城的為關中王’,如今,沛公雖先入了咸陽,卻封閉了宮室,退軍駐守在灞上,以等待將軍。對這樣勞苦功高的人,將軍不但沒有封賞,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誅ㄕㄚ沛公,此舉和亡秦又有什麼區別呢!」
樊噲這段話,既有理有據、又擲地有聲,直說得項羽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只能暫時按下了ㄕㄚ劉邦的想法。
正是由于樊噲的舍身護主、機智應變,劉邦才能從鴻門宴上脫險,撿回一條命。
《史記》: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樊噲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不管是諫劉邦還軍灞上,還是舌戰項羽,樊噲在關鍵時刻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可劉邦臨終前,卻全然不顧舊情,竟密令陳平到軍中立即ㄕㄚ掉樊噲!并提他的首級來見!
《漢書》:「高帝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我們不禁就納悶了,對這樣一位功臣勛貴,劉邦為什麼動了ㄕㄚ心呢?
我認為主要因為這3點原因:
1、為了保護戚夫人母子
劉邦要ㄕㄚ樊噲這事的起因,是有人在他耳邊嘀咕:「舞陽侯樊噲想要在您ㄙˇ后,ㄕㄚ掉戚夫人母子」。
《史記》:「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戚夫人是劉邦晚年最寵愛的妃子,劉邦愛屋及烏,曾一度要把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立為太子,誰知遭到了群臣的大力反對,這才作罷。
由此,呂后和戚夫人的梁子這算徹底結下了。對此,劉邦心知肚明,但他怎麼也想不到,后宮的爭斗,會引起權臣介入,一旦樊噲在自己ㄙˇ后動手,戚夫人母子絕對沒有反抗的余力。
所以,劉邦為了保護戚夫人母子的安全,整日費心謀劃。
他除了下令誅ㄕㄚ樊噲,還做了兩件事:一是給趙王如意安排了一個呂后忌憚的周昌做相國,另一個是給太子劉盈留了一份《手敕太子書》,囑托劉盈即位后一定要善待戚夫人母子。
可惜,戚夫人既時運不濟又能力不夠,劉邦給她留的生路,她一條也沒趕上。
2、防止呂后及外戚干政
劉邦對自己的發妻呂后很了解,她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干涉朝政,無非仗著兩方面,一是自己的皇后身份,另一個就是她背后的外戚集團。
當時, 呂后的長兄呂澤已ㄙˇ,朝中最有勢力的外戚就是樊噲了。
在西漢開國功臣中,樊噲不僅僅次于蕭何、曹參、周勃,而且還手握兵權,因此,如果樊噲投靠呂后反叛劉氏,對漢朝將是巨大的災難。
劉邦曾與諸臣ㄕㄚ白馬盟誓: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以后如果不是劉姓的人,不能稱王,否則天下人人得以誅ㄕㄚ他。
可見,在晚年的劉邦心中,對大漢皇權的危機意識很強, 他希望他的江山,世世代代都掌握在自己的劉姓子孫手中,任何人不得染指,包括他同甘共苦的發妻呂雉。
為了杜絕呂后掌權和干政,劉邦只能防患于未然,既然不能ㄕㄚ呂后,那就只能將呂后最給力的幫手樊噲給ㄕㄚ了。
3、為了平衡外戚和功勛集團的勢力
西漢初期,有三股勢力,不僅勢力最強,也是立國的根本。他們分別是劉姓藩王、功勛集團和外戚。
劉邦的初衷,是希望他們能互相牽制、互相制約,共同效忠皇權,但到劉邦臨終前,他吃驚地發現:功勛集團和外戚好得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難怪他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時,竟遭到了功勛集團和外戚的一致反對。
劉邦在世時,尚且如此,一旦太子劉盈即位,他能控制住日益強大的勛貴和外戚嗎?顯然不能!
劉邦思考再三,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挑撥勛貴和外戚的關系,給太子創造一個平衡雙方勢力的機會。
于是,他就命令功勛集團的代表陳平,去干掉外戚的代表樊噲。
這樣,陳平一旦ㄕㄚ了樊噲,就和外戚、呂后結了仇,為了自保,陳平代表下的勛貴集團只能投靠在劉盈麾下。
若計劃順利實施,劉盈內有功勛和外戚相互制衡,外有劉姓諸侯王保駕護航,皇位穩穩坐啊!
劉邦計劃得很好,可惜陳平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把小算盤。
接到誅ㄕㄚ令的陳平,立即思考了以下三個問題:
1、樊噲是劉邦的故交,若是皇帝以后氣消了、反悔了怎麼辦?
2、樊噲是開國功臣,ㄕㄚ他會不會惹人非議?
3、樊噲是呂后的妹夫,ㄕㄚ了他,呂后會不會尋機報復?
《史記》:「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
陳平考慮的很全面,給自己的后路也計劃得很好:干脆我只把樊噲押回京城,要ㄕㄚ要剮,到時皇帝自己看著辦!
結果,就在他們回京的路上,劉邦駕崩了。回到長安,樊噲不僅免了ㄙˇ刑,還恢復了所有的爵位和榮譽。
《史記》:「平受詔,立復馳至宮,哭甚哀,因奏事喪前。……樊噲至,則赦復爵邑。」
此后,呂后專權,外戚集團得到重用,樊噲一家極盡榮寵,他ㄙˇ后,妻子呂媭還被封為臨光侯。
然而,好日子過了沒多長,公元前180年,呂后病ㄙˇ,外戚集團遭到清洗,樊噲的妻子呂媭及嫡子樊伉都被誅ㄕㄚ,只有庶子樊市人得以活命,繼承了舞陽侯的爵位。
又過了40多年,樊噲的曾孫遭人報復,舞陽侯爵位被奪,樊家子孫被貶為庶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沛縣,依然生活著樊噲的73代孫,他們世世代代為農民,仍做著賣狗肉的生意……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再繁華的世族終有一日,也會歸于平淡。看多了歷史才會明白:功名利祿如蒼狗,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