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挾父私宮妾,巢刺王妃不可言」,金人評述唐太宗的這首詩,用語直白,絲毫不加掩飾地揭露了李世民飽受后人詬病的一個污點——寵幸弟媳。句中的巢刺王妃正是指李世民四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
唐太宗一世英名,在內勵精圖治,開啟貞觀之治。在外恩威并施,收服周邊各族,被稱為天可汗。
然而李世民一生之中卻有兩個無法抹去的污點,一個是伏兵玄武門,誅兄奪位,另一個就是將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兒子盡皆屠戮,在他晚年還寵幸了李元吉寡居的遺孀楊氏。
而相比之下,李建成的遺孀鄭觀音就顯得默默無名,也沒有與李世民發生了愛恨糾葛,那麼,為什麼李世民寵幸了弟媳,卻放過了嫂子呢?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原因呢?我們不妨先從鄭觀音的身世說起。
出身名門的鄭觀音
隱太子李建成在初唐歷史上是一個不能被略過的人物,然而他的正妃鄭觀音卻很少被史書提及,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并不知道這位隱太子妃的具體情況,直到她的墓志銘的出土。
2013年,一群販賣文物的盜墓賊被警方抓獲,而在收繳的眾多文物中,一塊墓志引起了文物專家的注意,因為這份墓志銘的主人正是隱太子妃鄭觀音。至此,人們終于能夠直觀地知曉這位被歷史遺忘了的女子的一生。
鄭觀音出身滎陽鄭氏,祖上幾代都曾出過高官,稱得上是鐘鳴鼎食之家,鄭觀音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高門大院之中,從小學習閨訓,練習女工,養成了她溫婉端莊的性子,等長大十五六歲就是一個標準貴族名媛的模樣了。
十六歲的時候,鄭觀音由家中長輩做主風光出嫁,而她的丈夫正是李建成。這樁婚事從門第上說也算得上是門當戶對,鄭觀音由一個高門進入另一個高門,人生順遂得像是老天爺特意照拂。
而且鄭觀音生性溫婉,和李建成雖說不是十分恩愛,卻也是夫唱婦隨,相敬如賓。沒過多久,隋室傾頹,時局混亂,她的公公李淵起兵反隋,建立了唐室天下,她的丈夫被冊封為大唐王朝第一位太子,這個新生帝國未來的繼承人,而鄭觀音也隨之成為了太子妃。
李淵的年紀一天天老去,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到李淵駕崩之后,李建成就能夠登基為帝,作為李建成元妃的鄭觀音也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后,掌印中宮,母儀天下。然而偏偏意外發生了,鄭觀音的整個人生都隨之改變了。
李世民在玄武門突然發難,在一場刀光劍影之后,風云變色,乾坤轉換,李建成變為了政斗下的一縷亡魂,李世民成為了這個國家新的儲君。
而為了斬草除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都未能逃過被屠誅的命運。天家權勢之下,所謂的親情真正是薄得不如一張紙。
在李建成被誅的五個孩子中,不知道有沒有鄭觀音的親生骨肉,但無論有沒有,鄭觀音的悲痛都一定是無以復加的。轉瞬之間,夫歿子亡,她自身也由高高在上的太子妃跌落云端,不得不搬出東宮,住到偏僻擁擠的長樂門。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斬草除根,卻放過了太子妃鄭觀音呢?
鄭觀音幸免于難的原因
其實,鄭觀音得以不歿并非是她幸運,而是諸多政治因素博弈的結果。
首先鄭觀音的娘家不容小覷,滎陽鄭氏出自姬姓,先祖可以往上一直追溯到周厲王。
在隋唐時期,鄭氏也是對時局起著舉足輕重的大族。當年李淵在為長子求取鄭氏女的時候,很有可能便已經有了謀奪天下的打算,所以聯姻的舉動也有著拉攏鄭氏成為自己助力的打算。
因此,對于鄭觀音家族勢力龐大的娘家,李世民不可能不顧忌。
其次,是為了安穩太子一派殘余勢力的需要。為很多演義小說中,太子李建成被描述成無才無德的庸人,而李世民得到了眾臣擁護,然而事實所并非如此。
如果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勢力真的能夠穩勝李建成,他完全沒有必要采取兵變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奪權上位。
所以,從結果倒推原因,李建成一黨的勢力很有可能是壓過了李世民,李世民才會兵行險招,伏誅李建成。
但是李建成雖歿,他在朝堂上的勢力卻不可能一夕云散,李世民雖然成為了新的太子,但為了穩定朝局他就不得不安撫太子舊黨。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一方面重用了魏征等東宮舊臣,另一方面也要對鄭觀音這個先太子遺孀施以表面上的優待。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李世民對李建成的態度變化,在李建成活著的時候,兩人是想置對方于歿地的政敵,在李建成歿后,李世民卻一改前情地對李建成和李元吉加封了起來。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先是把已經被廢除太子身份的李建成追封為息王,其后干脆恢復了李建成的太子身份,追謚為隱。
李世民為什麼會對李建成的態度有這麼大的變化,原因很復雜,不過李世民對于李建成都能不計前嫌地為其恢復身份,自然也就沒了加害鄭觀音的理由了。
但是,為了同為遺孀,李世民為什麼偏偏寵幸了李元吉的楊妃楊氏,卻放過了鄭觀音呢?是因為鄭觀音不夠漂亮嗎?
李世民寵幸楊氏的原因
很多人在說到李世民寵幸弟媳的時候,都會說李世民身上有著鮮卑血脈,仿佛李世民寵幸楊氏是由于身上還殘留著游牧民族未開化的習俗一樣,其實細推史實,就會發現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李世民寵幸楊氏并非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后,而是在貞觀晚期,而且楊氏雖然受幸于李世民,但是她明面上的身份依舊是巢刺王妃,她和李世民所生的孩子,依舊被記在了李元吉的名下。也就是說,兩人其實的關系更像是暗地里的「姘居」。
所以,李世民寵幸楊氏并非是李世民有著霸占歿去兄弟妻子的野蠻習慣,很有可能是在貞觀晚期,楊氏和李世民之間由于一些事情產生了私情,而從當時兩人的地位來看,很有可能是楊氏主動。
這也就能解釋通為什麼李世民寵幸弟媳,卻放過嫂子了。
鄭觀音最后歿于高宗朝,以七十八歲的高齡走過了她波瀾起伏的一生。
在她歿后,高宗作為晚輩對她的葬禮辦得格外隆重,不過這對于鄭觀音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或許,她的這一生,在李建成歿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后面的鄭觀音不過是一具行尸走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