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去世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儀,留下了2句讓人淚目的話
2022/10/22

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清史稿》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九五至尊之位一直是無數人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殊不知對于某些皇帝來說,風光無兩的皇位背后卻是無盡的悲情。

若是生于繁華盛世,皇帝無能些也就罷了,若是身在戰亂時代,無能的皇帝只能成為權勢的傀儡。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也沒有逃脫過這傀儡皇帝的現象,甚至皇帝連決定繼承人的權力都沒有,光緒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光緒皇帝臨終前對皇位繼任者產生了好奇之心,一番詢問之下得知皇帝是溥儀,隨即他一聲長嘆并留下了兩句讓人淚目的話。

那麼,光緒皇帝到底說了什麼?他又為什麼要這麼說?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光緒皇帝的故事。

小膽天子:光緒皇帝

說到清朝,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想起開創「康雍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乾隆皇帝,如果說這三位皇帝是清朝歷史上三顆熠熠發光的星星,那麼清朝末年的光緒皇帝就如夜空中的花火。

他體驗了沖上云霄的感覺,卻又只在夜空絢爛過一次......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因病去世,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

其實,當時受諸多大臣支持的人是奕訢的兒子載澂,當時他已經16歲了。但慈禧為了自己能夠繼續把持朝政,選擇了自己妹妹的親生子過繼于咸豐帝,如此情況下光緒才成為皇帝。

光緒皇帝年齡幼小,朝政大事則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共同把持,軍機大臣為奕訢。為了能夠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權力,慈禧通過種種手段罷免了奕訢,慈安太后也在此前暴斃身亡,野史稱是慈禧暗害的。

不管過程如何,慈禧太后成為了光緒皇帝唯一的輔佐人,大清朝無人再能與之抗衡,此后她便開始沉浸在沾沾自喜的快感之中無法自拔。

然而,慈禧太后卻不知道在她驕奢淫逸時,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帝國主義列強成功的以機器代替了手工,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堅船利炮。

公元1886年,光緒皇帝迎來了自己16歲的重要日子,按照古人的傳統意味著他已經成年了,具備「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更意味這慈禧太后要還政于光緒。

從表面上來看,慈禧太后的確把政權還給了光緒皇帝,但還與沒還卻無差別。其一,慈禧把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許配給了光緒,用來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

其二,滿朝文武幾乎都是慈禧太后提拔上來的大臣,沒人真正聽命于光緒皇帝,光緒依舊是坐在龍椅上的傀儡,每天還要向慈禧匯報朝政。

總的來說,光緒皇帝的親政之路被慈禧設置了種種障礙,可作為一個年輕有抱負的皇帝,光緒希望自己能一展胸中抱負,以至于他和慈禧之間的矛盾無可避免。

馬關條約與百日維新

紫禁城中慈禧與光緒較量時,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逐漸強大,他們產生了探索世界的欲望,第一個被瞄準的便是觀念落后但國土富饒、資源豐富的大清朝。

公元1895年,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徹底敲醒了慈禧太后夜郎自大、沾沾自喜的美夢,也讓曾經懵懂的天子對國家的興亡產生了強烈的情感。

看著李鴻章拿來的《馬關條約》,光緒皇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但實力不如人最后還是在條約上簽了字,或許也就是在此時吧他他開始尋求拯救國家的辦法。

恰在這個時候,康有為聯合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1300名舉子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對他們上書的內容「覽而喜之」,還抄送給慈禧太后一部分。

迫于各種壓力,也或許是慈禧想要強國,她便同意這些人(康有為那群人)來輔佐光緒皇帝,舉國上下開始了一場名為「明治維新」的自我變革。

少年皇帝光緒固執地想要改變國家的現狀,想要借助變法變革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奈何天真的他卻因為變法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而失敗。

戊戌變法期間,慈禧太后愿意給少年光緒一點權利的前提是不觸動自己的利益,可當這位天子觸及自身利益時便會翻臉無情,以至于很多慈禧一派的大臣阻撓新政,變法詔書成為了一紙空文。

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皇帝便想借助袁世凱的新軍發動政變,結果慈禧太后先發制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被迫逃走,譚嗣同等人被ㄕㄚ,光緒皇帝還被她囚禁了起來。

但是,二十多歲的光緒皇帝猶如犯人一般被囚禁在一座小島上,整日不能與外界接觸,煩悶的心緒折磨著光緒皇帝,就這樣他在瀛台被幽禁了十年,年僅38歲便因抑郁而ㄙˇ。

天子悲哀:溥儀繼位

光緒皇帝纏綿病榻的最后一段時間,他曾再度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生他養他的紫禁城,可此時的光緒帝已經沒有精力再去管理國家大事。

那個意氣風發、拒絕割地賠款、主張主動作戰的的少年天子,變成了整日臥榻休養、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可憐病人,等待著ㄙˇ亡的到來。

雖然名義上光緒還是天子,但他卻無權無勢,身邊侍奉的太監、宮女也很少,偌大的宮殿中顯得那麼荒涼。為了繼續垂憐聽政,在光緒臨ㄙˇ之際,慈禧太后再度從諸多旁系中選拔繼承人。

此時三歲的溥儀成為了既定人選,光緒皇帝臨終前還是放不下大清朝,對國家未來擔憂慮,得知繼承人確定后他便詢問下一任繼任的皇帝是誰。

身邊侍奉的人告訴他是溥儀,聽到這兩個字光緒皇帝發出了一聲長嘆,并說出了兩句令人淚目的話,其一便是「找一個大一些的豈不是更好?」

這一句話表達出了光緒皇帝對于這個決定的感慨,當年自己繼承皇位時也不過四歲而已,從那時起就成為了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而溥儀才三歲,他需要承受慈禧擺布的時間更長。

至于光緒皇帝的第二句話就更加讓人淚目了,他說「不過太后的旨意誰敢違抗呢?」這句話看似是一句疑問句,又何嘗不是一句感嘆句呢,慈禧太后的旨意就如圣旨一般無人敢反抗。

這句話更像一個反問句,就如光緒皇帝在反問自己是否敢違抗慈禧太后的命令一般,答案自然是不敢,不然怎會落得囚禁十年,抑郁致ㄙˇ的下場,第二句話不過是光緒皇帝自怨自哀的呢喃罷了。

短短兩句話表達了光緒皇帝對溥儀這個三歲稚子的憐憫,當然更多的是對自己三十多年光陰中所經歷的無奈、心酸與痛楚,畢竟身為九五至尊的皇帝,一生卻過得窩囊極了。

除了積極發動「百日維新」那段時間活出了少年氣以外,其它的時間都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從來都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皇帝,活得甚至還沒有一個普通百姓自由自在、有血有肉。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病故,溥儀繼承皇統改年號為「宣統」,至于慈禧太后則被尊為太皇太后。誰曾想,這太皇太后的位置還沒坐熱,慈禧太后便去世了。

三天之內,清朝經歷了光緒皇帝病故、幼帝登基以及慈禧太后去世這三件大事,本就風雨飄零的清朝政府更加雪上加霜。光緒皇帝病故前的那兩句話側面印證了溥儀的人生經歷。

溥儀皇帝三歲時登基,然而幼小的他又懂什麼呢?不僅要聽從他人的擺布,甚至連最起碼的童年生活都沒有,其中有多麼悲慘與痛苦皆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

長大后,溥儀自以為能夠掌權親政,可皇位沒坐幾年便被趕了下去。從時間上來看,自從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后,他先是成了日本偽滿洲國的傀儡,隨后又在蘇聯被改造了幾年,回國后又被改造了9年。

幾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過,曾經的少年再度進入社會已經是垂垂老者,他不僅沒有改變大清朝的命運,還成為了大清朝的亡國皇帝,更把自己的一生搭了進去。

回想光緒皇帝臨終的那句話,若是溥儀沒有成為皇帝,或許他的人生不會那麼凄慘,畢竟其家族背景足以撐得起他過上幸福且自由的生活。

縱覽大清王朝二百八十年、十二位皇帝執政的歷史中,光緒皇帝與宣統皇帝無疑是最慘的兩位,他們成為了舊勢力爭權奪利的工具,又成為新時代人人譴責的舊代表。

在這兩個悲情的人中,一生都生活在政治權利中心的光緒皇帝更讓人同情,畢竟宣統皇帝晚年還有一段屬于自己的人生,光緒則是一生悲涼,怪不得臨終前會留下那樣兩句話,讓人聽了至今都還淚目。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