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道光皇帝一共有二十多個妃子,為他誕下了九位皇子,十位公主。
兒子的數量雖然很客觀,但可選擇的余地卻并不是很多。
原因在于,長子奕緯ㄙˇ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子奕綱,三子奕繼陸續夭折,五子過繼給了別人當兒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又太小,嗷嗷待哺,少不經事。
所以,實際上道光皇帝能選擇的繼承人,只有兩個,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四子奕詝,是諸皇子中最為年長的,成熟穩定,性格仁孝,六子奕訢,雖然年輕,但小伙長得倍精神,能文能武,是個全面發展的六邊形戰士,盡管出身不好,是側妃庶出,但清朝傳家不論嫡庶,不論長幼,所以道光皇帝對倆兒子沒有高下之分,素來是一視同仁。
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煩就煩在這兒。
奕詝是長子,廣有好名,素來賢德,奕訢是雖然庶出,但卻能力出眾,皇帝在兩個兒子中間搖擺不定,一時間居然難以確定要在自己一朝歸去之后把江山交給誰。
皇帝犯了選擇困難癥,但大臣們卻很快看出了端倪,他們十分清楚地認識到,相比之四子奕詝,六子奕訢似乎更有希望繼承皇位。
(奕訢)
原因在于,四子奕詝除了年長賢德之外,似乎并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本領。
這位仁兄文化水平不高,說話吞吞吐吐,在朝堂里和大臣們也素無舊交,也就沒有什麼深厚的政治背景,并且,奕詝身體素質不太好,不善騎射,更在年前「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由此落下了個跛足的毛病。
這句話的意思是,奕詝曾經到皇家園林去打獵,騎馬追逐野獸的時候,一不小心從馬上摔了下來,結果摔到了屁股。
挨了摔的奕詝對自己的病情沒太當回事兒,沒找太醫去診治,而是在宮里找了個按摩正骨的師傅治療,結果老師傅醫術不精,屁股沒治好,反而給奕詝治出了個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
在這樣的文不達武不濟,身體還有點小殘障的狀態下,奕詝很顯然在皇位繼承上十分不利。
不光是大臣們看出了他的不利,上書房里教育奕詝的老師杜受田也感覺到了深深的憂慮。
(杜受田)
杜受田,字錫之,山東濱州人,時任工部尚書,左都御史,以及上書房總師傅,專門輔導奕詝的功課。
自己是奕詝的授業恩師,跟奕詝關系極深,倆人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奕詝如果以后能當上皇帝,那麼自己就是大清帝師,榮華富貴那就別提了,可如果在奕詝在皇位之爭中落敗,那慘了,那這一老一少可能就會混個被人排擠打壓,然后無處容身,最后凄涼度日的結局。
不行不行,無論是為公還是為私,杜受田都絕不允許這樣的情況成為現實。
然而,道光皇帝對兩位皇子的考驗和選拔已經開始,留給奕詝和杜受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大約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左右,老皇帝突然向諸位皇子發出一道命令,讓他們整備行裝,一齊跟自己到南苑狩獵。
皇帝說是狩獵,其實是借著狩獵的由頭來考驗一下諸位皇子的武藝。
(行獵)
在皇帝看來,女真人始于游獵,饒善騎射,而身為帝王者,更要身體強健,有武藝在身,所以這既是游獵,又是考試。
誰打的獵物最多,誰就是我的好大兒,誰就是我愛新覺羅氏最為英勇的子孫。
按照清時的成例,皇子們外出時,為了表示誠孝尚儒之心,需要向上書房的老師們告假,而當奕詝臨行之前找到杜受田告假時,杜受田卻神色凝重,語重心長的對奕詝說了這麼一段話:
別人是去打獵的,但你是去考試的,老師知道你不擅長騎射,無論你多努力,恐怕本領也不如奕訢,所以,盡力打獵不如不打,索性你到南苑游獵時,不要拉一弓,不要開一槍一炮,一只獵物也不許打。
奕詝天性愚鈍,既然師父發話,他自然照做,結果到了南苑,眾位皇子打鳥的打鳥,打兔子的打兔子,自己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六皇子奕訢更是滿載而歸,熊鹿兔獐應有盡有,只有奕詝,兩手空空,只有身后背的箭囊滿滿當當,看來是一箭未發。
看到奕詝一無所獲,道光皇帝的臉上著實是有點掛不住了,你是嫡子,又是諸子中的長子,出來打獵你應該做表率才對,念你身體有疾,大型哺乳動物我都不指望了,但怎麼著你也得給我打兩個鳥下來吧?
(奕詝,即后來的咸豐皇帝)
面對老皇帝的詢問,奕詝不慌不忙,而是把老師杜受田提前教給他的話原封不動地背誦了一遍:
《清史稿》:時方春,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
奕詝表示,不是我打不了獵,不是我不如諸位兄弟,而是現在正值春季,無論是鳥兒還是野獸都正處在生育繁殖的時期,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只是實在不忍心ㄕㄚ害生命而已。
皇子們面面相覷,心中暗罵:可惡,居然被奕詝給裝到了。
打不了獵就打不了獵,你整那麼多沒用的干什麼?
你好意思嗎?你整這些窮言酸語你要不要臉?
明白人都知道這套話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說辭,但此番言論,在道光皇帝聽來,卻別有一番意味。
因為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可能是錯誤的,大清未來的接班人,不一定非要是一個文治武功的強悍君主,也未嘗不能是一個善良博愛的仁主。
在這一刻,道光突然覺得,這個兩手空空,既無文治又無武功的四皇子奕詝,才是一個真正有君主之度的人。
不過,僅憑杜受田這一句指點,還不足以讓道光皇帝下定決心,想要擊敗文武全才的六皇子奕訢,杜受田還需要一個機會。
巧的是,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皇位)
其實平心而論,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一比,實在是啥也不是,啥也不行。
文化水平不行,騎射武藝不行,才智能力不行,就連身體素質也不行。
在這樣的全面壓制之下,老皇帝只要不是傻子,一定會選擇老六奕訢來接班。
誠然,雖然在圍獵活動中老四奕詝的言論打動過道光皇帝,但老皇帝在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時間里,還是傾向于把皇位留給老六奕訢。
不過,傳皇位不是丟手絹,茲事體大,道光皇帝還是要下最后的決斷。
這一場決斷,在兩段對話中拉開了序幕。
那時節,病榻之上的道光皇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即將謝于人世,病危之際,他先叫來了自己最為中意的皇六子奕䜣。
奕䜣十分明白這場父與子之間對話的重要性,所以在道光皇帝的病榻之前,奕䜣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大談治國方略,幾乎把自己一生之才學都展示了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告訴父親道光,相信我,我才是最合適當皇帝的人。
(道光皇帝)
道光很滿意,十分滿意,他甚至有些慶幸,自己能生出這麼優秀的兒子來,在這一刻,道光幾乎已經有了最終的決定,他就要把皇位留給這個聰敏多才的皇六子。
但為了公平起見,抑或是走個流程,皇帝見完老六奕訢,還是順便把老四奕詝也叫了過來。
老四對父親的傳喚不明所以,但其師杜受田卻十分敏感地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明白,最終的考驗來臨了。
但杜受田同樣明白,老皇帝叫去奕詝,無非是詢問治國安邦之策,考驗奕詝的才能,而奕詝的水平捉襟見肘,到了皇帝面前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高下立判,一切可就都完蛋了。
所以,如果要在這一場最后的考驗中取得勝利,奕詝必須另辟蹊徑,由是,這位殫精竭慮的老師祭出了最后的法寶——哭字訣。
他告訴奕詝,到了皇帝的近前,什麼都不必說,什麼都不必做,哭就完事兒。
奕詝十分聽話,到了道光皇帝的床前,撲通一跪,可就算是哭開了。
這哭有假意,因為這畢竟是老師教給他的法子,他只是照著做罷了。
(登基)
不過,這哭也有真心,因為床上躺著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當年,年富力強的父親抱過他,哄過他,給予過他關心和愛護,并且沒有因為他資質上的拙劣和身體上的殘障而輕視他,冷落他。
自己記憶中的父親,威嚴,強壯,健康,可如今,老父親身材枯槁,臉色蠟黃,有氣無力地躺在床上,似乎已經大限將至了。
所以,奕詝的感情,越來越悲傷,他的眼淚,也越來越真實。
道光看著已經泣不成聲的四子奕詝,心中居然生騰出了一股十分復雜的情感,這情感開始動搖他的理智,讓他做了一個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決定——把皇位,留給自己這個憨憨傻傻的兒子,奕詝。
老皇帝放棄了正確的答案,聽從了自己的本心,即便那是錯誤的本心。
若你要問這是因為什麼,作者實在是不能回答。
也許是因為親情,也許是因為感動,也許是因為父愛,也許,什麼都不為。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傳皇位于四子奕詝,即咸豐皇帝。
靠著哭一嗓子登臨帝位的奕詝直到這一刻也無法全然知悉,自己是如何擊敗奕訢成為帝王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他的老師,幕后推手杜受田早就先他明白,這個世界上最能讓人折服,也是最厲害的武器,絕非能力和智商,而是情感和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