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讓人感受到荊軻視死如歸的悲壯豪情。
公元227年著名劍客 荊軻為報太子丹知遇之恩,救燕國于水火之中。他只身來到咸陽宮,刺殺秦王嬴政。雖然做了萬全準備, 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荊軻在與秦王一對一交手時,占盡絕對優勢,結果沒有傷秦王分毫,自己反被連砍八下,最后落得一個首異處的下場。
要知道荊軻在當時可是五大劍客之一,在那麼近的距離下,荊軻為什麼會刺秦失敗,是荊軻太菜還是秦王武藝高超?
荊軻刺秦,這件事情還得從戰國末期的天下大勢說起。
戰國七雄中,由于燕國受地勢所困,一直都比較弱小,總是被別國欺負。
以至于戰國后期諸侯戰亂,燕國想偏安一隅也不可能。再加上燕國和秦國土地又接壤。
而吞并六國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幾代國君的國策,所以面對強大的秦帝國,燕國岌岌可危,面對著隨時都有被吞并的可能,燕王惶惶不可終日。
這時, 秦國大將王翦滅了趙國向北直逼燕國南部邊界。這更讓燕國如坐針氈。
面對如此局勢,燕國太子丹的老師和大臣都勸他聯合楚,魏,再組合縱,對抗秦國。
但太子丹認為,這種布局費時費力,看到結果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而按照燕國此時的情況他不能等。 所以他決定收買刺客去刺殺秦王。
其實,太子丹刺殺秦王不僅僅是因為害怕秦國入侵燕國,他還為了報私仇。
太子丹年少時和秦王嬴政同在趙國做質子,兩人從小就是玩伴,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兩位少年惺惺相惜成為好友。
後來兩人雙雙歸國。嬴政坐上了秦王的位置。隨著秦國越來越強大,燕國為了表忠心,又把太子丹送到秦國當人質。
太子丹認為以他和嬴政年少時的那份友情。秦王一定會厚待他和他的國家。 可是自古弱國無外交,更何況千古一帝嬴政的野心就是要一統天下,怎會因兒時的那點情份而婦人之仁。
面對秦王的百般羞辱,傷心失望的太子丹懷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國。
他一直想著要報復嬴政,但是燕國國力弱小打不過秦國。現在秦國大軍又兵臨城下,新仇舊恨讓太子丹惡向膽邊生: 既然我打不過你,那就找刺客干掉你。
只要秦王一死,秦國必定內亂,說不定燕國可以趁虛而入,將其吞并。
瞌睡來了,就有人遞枕頭,這時有 一位名叫田光的謀士向太子丹推薦了神勇之士荊軻。
荊軻從衛國來到燕國后,太子丹以國士之禮待之,好吃好喝得供著,還與荊軻共乘千里馬。
可是荊軻認為燕國的存亡跟他沒有任何關系,再說刺殺秦王,這可是有去無回又丟性命的事兒。荊軻婉拒太子丹,認為自己不是干這種大事的人。
太子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荊軻:
「秦國吞并六國的野心已經勢不可擋,已經有幾個國家相繼被滅,現在秦軍以兵臨城下,燕國也將步其后塵,燕國積貧積弱,面對面正剛秦國,無異于以卵擊石,毫無勝算。為了天下,只有刺殺秦王才能解決天下紛亂的局勢。」
一番操作下來,荊軻為太子丹的大義所感動,他也準備為知己者死。所以荊軻應下了刺秦的使命。
刺秦計劃秘密進行,太子丹花重金打造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為了保證刺秦時萬無一失,這把匕首還在毒藥水里反復浸泡,所以匕首只要傷到人的皮肉,此人就必死無疑。
為了刺秦成功燕國也算是花了大本錢。
燕國為了使秦王相信自己是主動投降,從而對燕國使臣放松警惕, 太子丹把自己國內最肥沃富庶的督亢地區的地圖獻給秦國。
而且為了能夠近距離接觸秦王,太子丹更是為秦王準備了一份厚禮: 秦國叛將樊于期的人頭。楚國和趙國的戰爭中,樊于期打了敗仗,不敢回秦國逃到燕國。
秦王對此恨之入骨,曾懸賞千金捉拿樊于期。有了此人的人頭太子丹和荊軻認為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秦王,刺秦應該沒問題。
為了近一步完善刺秦計劃,太子丹給還荊軻配備了一個搭檔。 有著燕國第一武士之稱的13歲少年秦舞陽。
但是隨著秦國兵臨易水,太子丹心急如焚,荊軻卻沒有動靜。太子丹為了防止荊軻心生悔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荊軻動身,無奈之下,荊軻只好帶著秦舞陽倉促去往秦國。
荊軻和秦舞陽帶著地圖和人頭來到咸陽宮拜見秦王。可秦舞陽畢竟是個13歲的毛孩子,在街頭當個小混混斗兇耍狠可能會讓普通百姓害怕而敬而遠之。
可是真的上殿來見到威風凜凜的秦王和滿朝垂手而立鴉雀無聲的文武大臣,還有朝堂外手持武器肅立的武士,秦舞陽立即被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
秦王和眾大臣心中覺得可疑,荊軻只能用小地方的孩子沒見過大世面來打圓場。
這時的荊軻倒是表現出了俠客的沉穩。隨即秦舞陽退下荊軻獨自一人拿著地圖和木匣獻給秦王。
當秦王看到木匣子里果真是樊于期的頭顱,心中不免大喜,連忙讓荊軻把地圖也呈上來。
荊軻把地圖慢慢打開,最后圖窮匕見,他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拿上匕首撲向秦王。
此時秦王也發現了匕首,大驚失色,暗叫不好,他急忙扯斷袖子擺脫荊軻,而后拔腿就跑,邊跑邊拔劍,準備迎戰。
可能因為太慌張,而且劍又太長。這就發生了比較喜劇的一幕:
秦王繞著柱子跑,荊軻跟在后面追。滿朝文武大臣都手無寸鐵驚慌失措。因為秦王規定武士無召不得入內,其他人也不能佩劍上殿。
面對如此冏境,秦王應該有點后悔吧。
可就是如此好的機會卻硬生生被錯過,這真是天要亡荊軻。
這時太醫夏無且反應過來,他急中生智把隨身攜帶的藥箱奮力砸向荊軻,就是這一舉動給秦王制造了一線生機。
在荊軻伸手擋藥箱之時,旁邊的大臣也有人冷靜下來,對著秦王大喊: 「王負劍,王負劍。」秦王也立刻領悟,拔出長劍。
也不知是秦王太強還是荊軻太弱,搏斗中秦王砍斷荊軻左腿,荊軻倒地,但荊軻還想最后一搏,他用盡全力把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偏了,匕首擊中銅柱。
秦王大怒,上前連砍荊軻8劍以解心頭之恨。
此時荊軻也明白刺秦徹底失敗,轉而倚柱而笑對秦王說: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卻之,必得竹契以報太子也。」
最后一代劍客被沖進來的士兵亂刀砍死,秦舞陽也被斬殿外。
綜上所述荊軻刺秦失敗會反殺的原因,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太子丹決定刺殺秦王這個決策就是個錯誤。
作為一國太子,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不聽老師和大臣的意見: 聯合縱橫以制秦,而從長計議。
反而參雜個人恩怨而不顧國家大禍患, 收留了樊于期,給了秦國攻打燕國最好的理由。
更為了泄私憤鋌而走險,收買刺客去挾持秦王歸還土地,不行再殺之,這簡直就是一個糊涂而且荒唐的決策。
不知太子丹有沒有想過,即使行是成功,也不可能改變燕國滅亡的結局。更不可能阻止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
還有可能遭到前所未有的報復,果不其然,行刺失敗后,幾十萬秦軍直奔燕國首都邯鄲, 太子丹本人也被自己的父親殺死獻給秦王,以求停戰。
還有就是荊軻自己學藝不精而錯過最佳刺殺秦王的時機。
荊軻從小喜好讀書、擊劍。曾經想憑借劍術游說衛國國君,也許衛國國君早就看出此人不可擔大任,沒有任用他。
荊軻只好開始在各諸侯國中游歷,在漫游過程中,他曾和劍客蓋聶,魯句踐論劍,可最后都是悄無聲息認慫跑路。這也可以看出荊軻劍術并不十分厲害。
也許正因為荊軻對自己有著比較清醒的認知, 所以太子丹將刺秦的任務交給他時,他是拒絕的。最后在太子丹一再勸說下才答應。
因為刺秦是機密,田光因為知道這個秘密而自盡,現在他也知道了,所以去刺秦是死,不去也活不成,不得已只好答應。
最后在太子丹一再催促下倉促上陣。而在和秦王一對一的決戰中,接連錯過幾次最佳刺殺時機。 這更能證明荊軻真的是學藝不精,劍術一般。
再者就是選錯搭檔。
雖然秦舞陽13歲就因殺人而聞名燕國,但這小子是個官三代。因為他有貴族身份做護身符,所以小小年紀就心狠手辣。
在那個貴族有一切特權的時代,秦舞陽殺個把人根本就沒人能把他怎麼樣,反而讓他名聲大噪。
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沒有見過多少大場面。所以當他來到咸陽宮見到秦王也就只有秒慫的份。從而讓秦王心生警惕。
最后就是秦王嬴政,也許真是天選之人,他肩負著統一天下,結束戰國混亂的局面的使命。所以上天格外垂憐,讓他躲過一劫。當然這只是是戲言。
戰國后期,由于諸侯長期混戰,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各個諸侯國的實力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再加上經過了商鞅變法,國內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隨著國力的增強,秦國意識到社會變革的重要。
隨著井田制的瓦解,秦國的新興地主階級登場。
這種超前的社會制度使得秦國率先崛起,實力更加蒸蒸日上,無論經濟,軍事都領先其他諸侯國一大截。
此時的嬴政也就準備實施自己的抱負,開始周密部署,準備滅掉六國,結束戰亂,一統天下。
所以事情并不會像太子丹以為的那樣,只要刺殺了秦王就可以要回被侵略的土地,天下又回到分封時代的格局。
荊軻刺秦雖然失敗,但也算得上是一條真漢子。他這種是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倒是讓他流芳百世。
而作為刺秦的策劃者太子丹也和荊軻一樣,在歷史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統一是大勢。所以時也運也,荊軻注定成為一個悲情刺客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對此你怎麼看?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