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駕崩后,趙高采用瞞天過海之術,將秦始皇的ㄕ體運回了咸陽。然后胡亥主持葬禮,并順利登基為帝,是為秦二世。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具體的記載: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ㄙˇ,群臣莫敢言ㄙˇ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 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抵達了平原津,此時得了疾病。始皇很害怕ㄙˇ亡,誰要說個ㄙˇ字就ㄕㄚ誰,群臣都不敢說ㄙˇ的事。
始皇知道自己病重,就給公子扶蘇作了璽書,說:「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就是讓扶蘇趕緊回到咸陽,主持葬禮。按照當時的禮制,主持葬禮的人就是繼承人。
璽書已經寫好密封,在中車府令趙高手上,但還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邢臺廣宗)駕崩。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 祕之,不發喪。棺載辒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 者輒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ㄙˇ。
丞相李斯認為,皇上在皇宮之外駕崩,恐怕會引起諸位公子及天下叛亂,就決定秘不發喪。于是,把秦始皇的棺材放在辒辌車中,命以前寵幸的宦官依舊陪伴侍奉,走到哪里,都按照禮制由地方官吏進獻食物,百官奏事也像以前一樣批復。
只有胡亥、趙高、李斯及五六個宦官知道皇上已經ㄙˇ了。
就是「ㄙˇ人當做活人伺候」,「外甥打燈籠」,一切照舊。
趙高故嘗 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 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 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ㄙˇ。
趙高曾經教授過公子胡亥文字及獄律令法事,算是胡亥的師傅,很受胡亥喜歡。
趙高就與胡亥、丞相李斯一起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為太子,并賜公子扶蘇、蒙恬一ㄙˇ。
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 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趙高與胡亥、李斯合謀的過程,詳細記載在李斯傳中。
這一切做好之后,胡亥等人繼續前行,經過井陘(河北西部)抵達九原(內蒙古包頭)。
此時正是最炎熱的酷夏季節,秦始皇的辒辌車很快就發出了臭味,就詔令從官弄了一石鮑魚來,用魚臭味來掩蓋ㄕ體腐爛的氣味。
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
之后,就從直道回到了咸陽。胡亥主持葬禮,然后繼承了皇位,成為二世皇帝。
到了九月,把秦始皇安葬在驪山。
這個過程,史記記載的還是比較具體,但有幾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
《史記·李斯傳》記載:
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除了公子扶蘇在北邊監兵之外,其他兒子都留在咸陽不得隨行。只有少子胡亥特別受始皇寵愛,吵著鬧著要跟著去玩,始皇也就答應了。
秦始皇駕崩,只有李斯、趙高、胡亥以及其身邊的幾個宦官清楚。諸位公子都不在身邊,也就無從知曉。
當時信息不暢,想隱瞞他們還是比較容易的。
但時間一久,不要說秦始皇ㄕ體會發臭引起懷疑,就是幾天不見秦始皇露面,也會引起身邊人的懷疑,究竟皇上病重,現在是ㄙˇ是活哦?
紙是包不住火的,鮑魚的味道也掩蓋不住ㄕ體的氣味。
那為何趙高還這麼做呢?
都清楚趙高做了丞相后,與秦二世玩得那個「指鹿為馬」的游戲吧。
明明就是一頭鹿,趙高說是馬,許多大臣就跟著說是馬。
同樣的套路,趙高說是鮑魚臭味,誰敢說是秦始皇ㄙˇ了、ㄕ體腐爛的氣味呢?
知道的不說,懷疑的不敢說,這事不就行了嘛!
地方官吏想見皇上,不是你想見就能見上的。孝心盡上了,奏折批了,該干嘛干嘛去,不該問的別問,這些人還好糊弄。
最難控制的是秦始皇的警衛部隊,他們是否忠于胡亥,是個變數。如果他們把這一消息傳出去,就是個麻煩。
第一,秦始皇的衛戍部隊是絕對忠誠于皇上的,這是不可懷疑的。只要是皇上近侍或詔令,傳達的是皇帝旨意,他們會絕對服從。
第二,趙高、李斯如果擺不平這支部隊及統帥的話,他們還敢謀反嗎?
第三,除了趙高等幾人,沒有人清楚秦始皇遺詔的具體內容。皇上立誰為太子,豈是這些軍士應該關心的事,只管做好自己的職責就是。
第四,李斯身為丞相又是公子扶蘇的老丈人,他都懼怕趙高而不得不與之合作,其他人憑啥與趙高較勁呢?
趙高擺平李斯之后,一個是丞相、一個是中車府令、一個是未來的皇帝,誰還敢去招惹呢?
因此,趙高瞞天過海之計,只是給地方官吏及百姓看的,身邊的人是無法隱瞞的。
擺不平身邊這些人,還想干大事,有幾個腦袋夠用哦。
退一步講,就算把這一消息傳播出去,對傳播者有啥好處呢?除了找ㄙˇ,別無一點益處。
這也說明了一個很微妙的規則,那就是裝糊涂,睜著眼說瞎話。有時候這才是最理想的明哲保身之道。
木有不透風的墻,就算是做了所有應該做的,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趙高等人,還是留了一手,做了最壞的打算。
據《史記·李斯傳》記載:
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于上郡。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ㄕㄚ。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ㄕㄚ,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后ㄙˇ,未暮也。」
使者數趣之。
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ㄙˇ,尚安復請!」即自ㄕㄚ。
蒙恬不肯ㄙˇ,使者即以屬吏,系于陽周。
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
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
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重新做了新的璽書,賜ㄙˇ扶蘇、蒙恬,把兵權交給裨將王離。以胡亥的門客做使者去上郡(郡治在膚施縣,今陜西北部綏德縣)見扶蘇。
扶蘇看到詔書,大哭,進入內舍,就準備自ㄕㄚ。
蒙恬勸阻,說:「皇帝陛下在外,沒有確立太子,命我率領三十萬大軍,讓您監軍,這是把天下重任委托給您。現在,使者一來您就自ㄕㄚ,怎麼知道不會有詐呢?還是弄清楚再說為好。」
但扶蘇一向仁孝,不聽蒙恬勸阻當即自ㄕㄚ了。
蒙恬不肯就ㄙˇ,使者就讓屬吏把他囚在陽周(故城在今陜西子長縣北三十里)。
使者回報,胡亥命斬ㄕㄚ蒙恬,
扶蘇、蒙恬ㄙˇ后,趙高等人大喜。
于是,命令車隊走直道(秦修筑的內蒙古、陜西、甘肅境內的干線道路,好比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快馬加鞭趕回咸陽。
秦始皇是在河北沙丘駕崩,趙高等不是直接沿黃河岸邊,經河南走近道回咸陽,而是繞道內蒙古九原,其用意一方面河南地區人口稠密不容易封鎖消息;二方面就是擔心扶蘇與蒙恬不遵從遺詔而造反。
就算秦始皇的ㄕ體順利運回了咸陽,但如果扶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前來討說法,這事就不好辦了。
趙高等繞道九原,一方面等待扶蘇接到遺詔后的態度,另一方面那里人跡罕至,啥臭魚爛蝦都不會有人能聞到其臭味。
九原在長城之外,扶蘇、蒙恬在長城之內,只要秦始皇的ㄕ體不回咸陽,趙高等人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以秦始皇詔書的名義號令天下。
但一旦回到了咸陽,那些鮑魚就不起作用了,始皇駕崩的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全國。如果扶蘇、蒙恬造反,各地就會趁機呼應,胡亥就沒有機會了。
因此,趙高這個瞞天過海之計,針對的就是不知真相的地方官吏和百姓。秦始皇身邊的人是難以掩蓋的,只能用「指鹿為馬」的手段,封住他們的嘴。盡力拖延時間,等待扶蘇、蒙恬的態度。
扶蘇一ㄙˇ,蒙恬就沒有理由再起兵。趙高等人也就不怕任何臭味,日夜兼程回到咸陽,大事就定了。
總之,趙高此計并非多麼高明,但卻很有效果。不得不說,趙高是老奸巨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