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的水平其實是不差的,名氣也是很大的。別的不說,只說一點,在整個楚政權里,幾乎沒有什麼謀士。范增不但能夠成為楚政權的謀士,而且是極受尊重的謀士。從項羽稱他為「亞父」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他在楚政權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后竟然失敗了。本來是很成功的一個人,最后為什麼會失敗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他和張良對比看一看。
(范增劇照)
范增一直對劉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將來一定能夠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準確,他說劉邦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陽以后,財物一樣都不取,美女一個都不要,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現。他不但講道理,而且還根據古人迷信這一點來講劉邦。他說他特別找人望過氣,發現劉邦的頭上有帝王之氣,這樣的人必須要除掉。
當他給項羽說過多次,甚至都采用迷信的說法給項羽說,而項羽依然不聽的時候,范增就只好親自動手,準備派項莊在鴻門宴上刺ㄕㄚ劉邦。但依然因為項羽的不支持,他的刺ㄕㄚ行動失敗。
范增既然能夠看清楚,劉邦是那個將來能夠獲得天下的人,而項羽成不了大事。那麼他就應該當機立斷離開項羽,可是他一直都沒有離開。
而張良不一樣。張良一直是跟著韓王的,而且他還是韓王的宰相。雖然他一心復國,但是看到韓王不是那個能夠成大事的人,他最后就干脆地跟隨了劉邦。
(項羽劇照)
范增因為年紀比較大,追隨頂梁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權初興的時候,給項梁提了非常準確的建議(立楚王的后代為王,以此號令天下),并且項梁在這個建議幫助下,成為了當時諸侯中第一大政權。所以項梁對他非常尊重,讓項羽認他為「亞父」。
可以說,項羽對范增的稱呼,是項梁要求的結果,并不是發自項羽本心的。后來項梁戰ㄙˇ后,范增就應該認清形勢,知道那會兒的領導是項羽。項羽是君,他是臣,他應該把君臣關系擺正。但是他一直沒有擺正君臣關系。在鴻門宴上。他沒經過項羽的允許,就派人刺ㄕㄚ劉邦,這件事說明他的權力是比較大的,項羽怎麼能不忌憚他呢?而且最終劉邦逃走后,他甚至拿出寶劍劈壞劉邦送給他的玉斗,且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以說,這深深地傷害項羽了。
張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擺得比較正。他從來沒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劉邦之間是君臣關系,任何時候他都把自己擺在臣子的地位。最后,劉邦取得天下,并且把他評價為功臣中第一名的時候。他并沒有沾沾自喜,并沒有擺老資格,反而極力推脫。劉邦要封他為萬戶侯,他并不接受這個封賞,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這一部分,表明了他對劉邦的忠心,因為劉邦和他最早就是在這個地方認識的。
(劉邦劇照)
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計謀不被項羽采納,而且此后,凡是給項羽說的話,項羽都愛理不理的時候,他最好的選擇,就是干脆離開。但是他并沒有離開,直到后來,陳平使反間計,離間范增和項羽關系的時候,他才惱羞成怒,灰溜溜離開了。
張良卻很明白進退。他知道劉邦是一個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人。他知道劉邦很忌憚功臣們,所以在劉邦當皇帝以后,他就迅速向劉邦提出,他要離開,過隱居的生活。這樣也讓他被保存了下來。他的這種做法,也獲得了后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軍事謀略能力,不會打仗。
范增給楚政權提出的建議,就是擁戴楚懷王的后代為王,號令天下。還有一點,就是他勸項羽ㄕㄚ劉邦。但這一點并沒有被項羽采納。這些謀略都只是政治謀略,并不是軍事謀略。后來,項羽打仗全憑自己軍隊的驍勇善戰,基本上沒有用過什麼計謀。由此可知,范增作為一個謀士,這一點是不稱職的。
張良不一樣,張良既有政治謀略,又有軍事謀略。張良有好幾次給劉邦規劃軍事謀略,讓劉邦獲得了很大的好處。比如「奪取咸陽」,比如「明修棧道」,比如「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發動對項羽的大反攻」。這些都是他軍事謀略的杰作。
除了軍事謀略以外,張良政治謀略也不差。包括最后,他幫助呂后確定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謀略的杰出表現。
如此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范增雖然名氣很大,號稱項羽的第一謀士,他無論是智謀,志向和氣量都是比不上張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