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不如白起,滅國不如王翦,威望不如李牧,廉頗為何能稱名將
2022/06/01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戰國策·原序》

戰國,硝煙四起,戰爭已是常態。

諸侯國之間的相互攻伐,是這段歷史的主旋律,師出有名的戰爭也好,師出無名的戰爭也罷,強大的諸侯國吞并弱小的諸侯國,已成為必然,畢竟戰亂和紛爭太久,就會需要一個終結者。

戰國末期,秦國一家獨大,其余諸侯不斷衰弱已經成為了大勢,如果說此時的諸侯國還有一個能在軍事上抗衡秦國的話,它一定是趙國,也只能是趙國。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屬于秦國,李牧和廉頗屬于趙國,僅僅從這點講,兩國已可以平分秋色。

那麼問題就來了,攻城不如白起,滅國不如王翦,威望不如李牧,廉頗為何能稱名將?

廉頗未老尚能飯,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的老將,也并不是只會負荊請罪,我們就來看看廉頗到底有什麼本事。

黃金搭檔,一心為趙

公元前279年,秦國為了全心全意攻打楚國,就想著籠絡住背后的趙國,于是秦王邀約趙王在澠池舉行會盟,面對秦王不懷好意的邀請,趙王很是畏懼,去吧,有被秦國幽禁的風險,不去吧,又會被其余諸侯看不起,所以不能不去。

但此時的趙國有一對黃金搭檔,藺相如和廉頗,在他們的謀劃下,藺相如陪趙王赴約,廉頗率領大軍在國境界準備接應,計策已定,就要出發之時,廉頗卻叫住了趙王。

廉頗對趙王說:「大王,我算了算時間,你去赴約來回用不了30天,30天你回來了最好,你回不來請允許我立太子為趙王,這樣秦國就不能用您要挾整個趙國了( 《史記》記載: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趙王聽到這,那叫一個氣啊,我還沒去呢,就算計著我回不來該怎麼做,但一想廉頗這也是為了趙國好,就同意了廉頗的建議,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廉頗在國家大事上,想得很周到,處處以國家為重,澠池會盟的結果,我們就不再贅述,因為國中課本里已經學過。

負荊請罪,轉戰四方

澠池會盟之后,藺相如憑借自己的口舌之利,被封為丞相,這讓廉頗很不爽,就處處想找藺相如的麻煩,畢竟行伍出身性子很直,接下來就發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另外一個故事,負荊請罪,過程亦不在贅述,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廉頗很直,此后這一文一武陪伴趙國度過了它的黃金時期。

那麼負荊請罪之后,廉頗做了什麼呢?他并沒有閑著,而是為趙國四處征戰,那麼廉頗的戰績有哪些呢,東破齊,南敗魏,西敗秦,可以有廉頗的趙國,是威風八面的。

公元前276年,趙國樓昌進攻魏國的幾城,結果沒有攻下來,廉頗再次發兵進攻,奪下了幾城,幾年后,秦趙爆發了閼與之戰,秦軍被趙奢打的落花流水,秦王很不甘心,于是發兵進攻幾城。

廉頗立即去救援幾城,結果大敗秦師 (《戰國策·趙策》記載:秦敗于閼與,反攻魏幾,廉頗救幾,大敗秦師),由此可見廉頗帶兵打仗,當真是頂呱呱,當然這不是他最輝煌的時刻。

長平被撤,鄗代顯威

公元前260年前后,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爆發了,此時趙惠文王已經去世,趙孝成王繼位,廉頗作為老一輩的功臣,趙王對他自然有芥蒂,在長平之戰前期,幾次小型戰役之后,廉頗知曉了秦軍不好打,于是轉為防守戰。

廉頗愣是憑借著并不堅固的城防,讓秦軍不能前進一步,消耗戰秦趙雙方的統治者都不想打,因為這樣的對陣太燒錢,于是乎,秦國開始再次運用反間計,讓趙王把廉頗從長平戰場上撤了下來,換了趙括上去,這一換趙國40余萬大軍全軍覆沒。

沒隔多久,秦國又對趙國邯鄲發起了進攻,在一系列的因素下,秦國未能攻下邯鄲,但是邯鄲幾乎滅亡,趁著這個縫隙,燕國又來進攻趙國,屋漏偏逢連陰雨,趙國又面臨生歿存亡的危急時刻。

此時,趙國實在沒有將軍了,只能再次啟用老將廉頗,廉頗帶領數十萬老弱殘兵,抵抗燕軍的幾十萬大軍,結果廉頗竟然打了一個「 大破之」的打勝仗,可見廉頗并不是只擅長防守戰,他能夠根據戰場上的局勢做出最有利于戰爭的戰略轉變,不愧于名將之稱。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場漂亮的仗打下來之后,廉頗聲威大震,被封為信平君,但是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因為趙孝成王去世了,他的兒子趙悼襄王繼位,看著這個老將又不順眼了,就決定把廉頗給撤掉。

廉頗一看自己為了趙國奮斗一生,到老了竟然又被撤掉了兵權,于是起兵攻打趙王派去接替他職位的樂乘,結果把樂乘打跑了,自己也跑到了魏國去避難去了。

秦國看著沒有廉頗的趙國,對其加緊了攻勢,朝中又無人可領軍,年輕的趙王又想到了廉頗,就派使者去看看廉頗老了沒有,想把他接回來在給予重用。

結果這位被郭開收買的使者回來報告說,廉頗挺能吃的,一頓飯能吃十斤肉,只是和我吃飯的時候,上了三次茅房( 《史記》記載: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廉頗不能打了,于是放棄了召回廉頗的打算。

廉頗未老尚能飯,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的老將,不是只會負荊請罪,為趙國征戰一生,數次解救趙國于危難,被猜忌之后還想著繼續為趙國效命,可是卻無法實現,廉頗在魏國也不受重用,后來又到了楚國去,但是他卻思念帶領趙兵的日子,再也沒有建功立業,直至在楚國去世。

愛國的廉頗晚年的遭遇,也從側面印證了趙國上層的政治已經腐朽到了骨髓,趙國朝堂已經被小人牢牢把持著,廉頗因為小人不得被啟用,后來的李牧也因為這個小人被誅害(這個故事我們下次再講),其滅亡也成為了必然。

​攻城不如白起,滅國不如王翦,威望不如李牧,廉頗為何能稱名將?我們對于廉頗的印象其實是被教科書給固定了,負荊請罪的故事讓我們以為廉頗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其實廉頗有勇有謀,名將之稱,他也當之無愧。

在您的印象中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您還知道關于廉頗的哪些事跡呢?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