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羽北伐的襄樊之戰中,龐德所乘坐的小船傾覆,被關羽拿下,關羽知道龐德的堂兄龐柔身在蜀漢,于是勸龐德投降,結果龐德破口大罵。
《三國志 龐德傳》: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
龐德對關羽說道:小子,說什麼投降!魏王有百萬雄兵,聲威震動天下。你的主君劉備只是個庸才罷了,怎麼會是魏王的敵手!我寧肯成為國家的魂,也不做敵軍的將領。
龐德
由于龐德視ㄙˇ如歸,最終關羽ㄕㄚ了他,龐德為自己的忠誠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與龐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于禁,于禁也被關羽拿下,但是于禁選擇了保命投降,所以他活了下來,最后還活著回到了曹魏。
龐德明明有機會選擇活下來,但他選擇了ㄙˇ。
這并不是龐德第一次拒絕歸降蜀漢,早在龐德跟隨馬超進入漢中投靠張魯時,龐德就有機會繼續跟隨馬超南下投靠劉備,但龐德的選擇卻是留在漢中暫時投靠張魯。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龐德的堂兄龐柔,很明顯,龐德與龐柔兩堂兄弟是一直跟隨馬超南下的,馬超投靠張魯后,不被待見,于是繼續南下投靠了劉備,龐柔選擇跟隨馬超投靠劉備,而龐德寧愿投靠張魯這樣的人,寧愿兄弟分離,也不愿意跟隨馬超投靠劉備。
明明有兩次機會,為什麼龐德一直拒絕歸降蜀漢?
龐德最初是馬騰軍中的將領,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龐德是和張遼一樣的勇武之將,是馬騰軍中最勇猛的將領,沒有之一,其勇猛不亞于馬超,后來馬騰被曹操征召到朝廷中當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軍隊,龐德于是跟隨了馬超。
曹操進入了關中之后,馬超聯合韓遂及關中十部軍閥聯合起來反抗曹操,其結果是曹操打敗了關中聯軍,馬超帶著龐德逃到了涼州,一年之后,龐德跟隨馬超卷土重來,結果再次遭到失敗,于是馬超失去了在關中的立足之地,南下漢中投靠了張魯。
雖然馬超一直失敗,但是龐德一直不離不棄地跟隨馬超,說明了龐德比較忠心,至少他沒有在當時投靠馬超的敵人曹操,現在問題的關鍵是: 馬超投靠了劉備,為什麼龐德不再跟隨馬超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龐德對馬超的為人感到失望。馬超在歷史上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不是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大漢忠臣。
馬超的父親馬騰及其家族被曹操征召到鄴城做官,名為做官,實則被關起來,這也是曹操為了控制馬騰軍隊的一個辦法,赤壁之戰后,曹操的眼光放到了西部,準備收復關中與涼快,這必然與馬超、韓遂等關中軍閥產生矛盾。
公元211年,曹操借著進攻漢中張魯的旗號進入關中逼反了馬超,最終打敗關中軍閥,控制了關中與涼州,馬超逃走,由于這次戰事是曹操主動挑起的,雖然馬超是曹操的敵人,但是曹操也沒有害馬騰及其族人。
一年之后,馬超為了爭奪失去的地盤,完全不顧忌他被曹操關起來的父親馬騰、兩個弟弟馬鐵與馬休以及整個家族兩百多口人的生命安全,主動進攻臣服曹操的城池,這個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以正常的邏輯來說,當馬超攻打臣服曹操的城池時,很明顯就應該會想到曹操會誅自己的親人與族人,但是馬超并不在乎,他為了自己的私念,不顧親人與族人的安全,強行率軍攻打冀城,曹操在一怒之下,就ㄕㄚㄙˇ了馬超的父親馬騰、兩個弟弟馬鐵與馬釘,還有整個家族兩百多口人,這等于是把馬超滅族了。
正史上的馬超是個無情冷血的人
馬超不是個正常人,是個無情無義的人,或者說是野心很大的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放棄家人與族人的生命于不顧,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馬超在反攻冀城時,因為輕信趙衢、尹奉的話,輕易率軍出城,導致自己的妻子和長子被梁寬、趙衢ㄕㄚ害。
馬超在南下投靠劉備時,沒有把自己的妾董氏和另一個兒子馬秋帶走,導致馬秋被張魯所ㄕㄚ,董氏被強行改嫁給閻圃,可見親人在馬超的眼中,都不如自己的事業重要,這就是馬超的無情,而這些都被龐德看在眼中。
龐德是一個忠誠的將領,陳壽在史書這樣評價過龐德:
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
翻譯過來, 龐德以生命為代價叱責敵人,有周苛的節操。周苛是劉邦手下的將領,滎陽之戰中,劉邦被項羽團團包圍在滎陽,當時周苛是守城的將領,劉邦在城破之前偷偷溜走了,周苛則守城直到被項羽拿下。
陳壽說龐德有周苛的節操
項羽想讓周苛歸降,周苛寧ㄙˇ不投降,結果被項羽所ㄕㄚ,周苛的寧ㄙˇ不降成就了忠義的名聲,在陳壽眼中,龐德是跟周苛一樣的人,既是忠誠的人,也是可以為主君獻出自己的人,龐德的忠義與馬超的無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道不同,不相為謀,從性格和政治理念來看,馬超和龐德是完全不同的,馬超為了對抗曹操,可以投靠所有曹操的敵人,比如張魯和劉備,龐德一生主動投降的人只有曹操,沒有第二個人,并且一直忠于曹操,直到被ㄕㄚ。
龐德的確有機會跟隨馬超一起投靠劉備,但他并沒有這麼做,此時的龐德只想脫離馬超,至于后來投靠曹操,則完全是龐德的性格所致。
曹操打敗張魯收復漢中后,聽說龐德驍勇善戰,于是任命德為立義將軍,封關內侯,還賞賜龐德食邑三百戶,雖然官職與爵位都不高,但這已經是曹操對龐德的厚愛了,漢朝是有戰功才能封侯,龐德被封侯僅僅是因為曹操聽說龐德驍勇善戰,想用這個人才罷了。
曹操賞賜龐德
但在龐德眼中就是曹操的恩惠,此時的龐德面臨人生的低谷,對于前途并不明確,剛剛選擇了離開馬超,還不知道將來如何,只是暫時留在張魯那里,結果被曹操厚賜,無疑給了龐德一個人生清晰的目標,同時也讓龐德找到了繼續效忠的對象,曹操此舉就雪中送碳的效果。
這也是曹操用人的高明,對于降將,曹操一直是盡量為我所用,并且還給予賞賜,比如張遼,投靠曹操時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張郃投靠曹操時被封為偏將軍,賜爵都亭侯,都是官職+爵位的模式,龐德也不例外。
從某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龐德的伯樂,曹操善于發現人才,善于用人,這給予龐德極大的信心,信心的背后就是忠誠。
再回到襄樊之戰,為何龐德寧ㄙˇ不降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1、龐德忠誠。
龐德雖然數次易主,但始終沒有背叛過自己的主君,他最早跟隨馬騰,馬騰被曹操征召,龐德就跟隨馬超,馬超數次被曹操勢力打敗之后,龐德依然沒有背叛,依然跟著馬超投靠張魯,張魯被曹操收降,龐德順理成章投靠曹操。
龐德忠誠
龐德與張遼的經歷有些類似,張遼最初是丁原手下,被丁原派給何進,何進派張遼外出征兵,結果丁原被呂布所ㄕㄚ,張遼回來后就投靠呂布,呂布后來ㄕㄚ了董卓,又被李傕郭汜打敗,張遼又跟著呂布逃走,呂布被曹操所ㄕㄚ,張遼就投靠曹操了。
整個過程中,張遼沒有背叛行為,都是被動投靠,龐德也是如此,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很多將領是這樣,包括關羽也是,曾經投靠過曹操,但關羽依然是忠義的化身,從某一方面來說,龐德也是一個忠義的人。
2、龐德在乎名聲。
龐德是一個在乎名聲的人,非常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在襄樊之戰前,曹營中有很多將領認為龐德的堂兄弟龐柔在蜀漢,有投敵的風險,因此猜忌龐德。
龐德是怎麼做的呢?他在出征前誓言要ㄕㄚㄙˇ關羽,要不然就是自己被ㄕㄚ,在沙場中,龐德還射中了關羽一箭,于禁的七軍都被關羽拿下后,龐德的手下也有很多人想投降,但被龐德所ㄕㄚ,龐德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名聲,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龐德在乎自己的名聲
這都是因為龐德在乎自己的名聲,把名聲看得比命重要,龐德在被拿下前說過一句話:
吾聞良將不怯ㄙˇ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ㄙˇ日也。
這話的意思是:我聽說良將不怕ㄙˇ,不茍且偷生,忠烈之士不損毀節操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的ㄙˇ期了。
龐德在主動求ㄙ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龐德在乎自己的名聲。
3、龐德為了家人的前途與命,放棄了自己的前途與命。
龐德如果想活命,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投降關羽就行,于禁就是例子,但是如果龐德真的投降了關羽,還會有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他身在魏國的家人前途和性命會有危險。
曹操時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將士在前線作戰,家屬必須留在后方(大本營)居住,曹操多次做這樣的事,就是防止手下將士投降敵人。
龐德為了親人的前途與命運
一旦真有人投降敵人,那他們的家屬基本上就沒有前途,情節嚴重的還會被誅,龐德非常在乎家人的命與前途,寧愿放棄自己的,也要給家人留條路。
事實上,龐德也做到了,當他堅決不降而被ㄕㄚ后,他的四個兒子都被賜給關內侯的爵位,并且還有一百戶的食邑,龐德的行為放在今天來說就是烈士,烈士的家屬當然會受到優待,但前提是龐德不能投降并且要付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