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標病逝時說起
《山河月明》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
朱標病逝,并在臨走前在地圖上畫了三個圈,圈住北平、太原和西安,朱元璋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急招信國公湯和入朝,把京城防衛全權授予之。
同時一下子把朱棣等三位藩王,全都變相圈禁監視。
顯然大明朝又將迎來一輪疾風驟雨。不得不說這就是明朝,讓人驚詫的同時,又讓人期待。
當然其中,最讓人碎碎念的便是「靖難之役」。那麼朱棣的靖難之役,到底有啥歷史作用或貢獻呢?
這就需要從明朝的歷史定位說起了。其實 ,明朝是一個話題性非常高的朝代,站在巨觀歷史角度觀察,明朝是繼兩宋之后的,又一個遠邁(可比)漢唐的王朝,素有「剛明」之稱。
同時,是明朝真正解決自兩晉之后的「南北對立」問題。
熟知歷史的人,恐怕都知道有個「幽州」(包含遼東),自三國時期起,就頻頻出現在史冊中,可謂亂局源頭。
哪怕大唐都沒處理好,安祿山就是自幽州起兵,直接撞得大唐落了個「半身不遂」。
兩宋更別提了,壓住中原王朝狂毆。
大明也一樣,朱棣是從哪起兵的?也是幽州!
直至朱棣遷都北京,才徹底解決了「南北對立」這個問題。
因此從巨觀歷史角度分析,朱棣的最大歷史貢獻,不是五伐漠北或鄭和七下西洋,而是「遷都北京」。
而這一切的源頭,便是朱棣的這場「靖難之役」。
所謂有勝利者,就有失敗者,朱棣在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后,面對建文舊臣這些失敗者,他又將怎麼處理呢?
不得不承認,這又是明朝的一大爭議性事件。
有人怒斥:朱棣殘暴濫誅,方孝孺都被誅滅了十族。
有人喊:朱棣任人唯賢,啟用了一大批真正干事的能臣,而不是那些嘴皮子把式。
其實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只需看看朱棣最恨和最愛的兩位建文舊臣,就能推測出一二。
恰好如今的這兩位,都已經出現在《山河月明》之內了,咱就結合著劇情,從朱棣最恨的那位說起,是誰呢?
不是方孝孺,而是鐵鉉!
朱棣和鐵鉉
鐵鉉在《山河月明》中,是呂本(朱允炆的姥爺)的學生。
朱標離世后,呂王妃命朱允炆給齊泰、黃子澄、鐵鉉等人下拜,最后直接點破了窗戶紙:你們是我老爸最得意的弟子,所以請好好輔佐朱允炆,這也是你們老師的生前遺愿。
但問題是,鐵鉉還是姚廣孝的學生。
姚廣孝為了救他,讓他假扮小沙彌,并結識了朱棣,由此這才打開了鐵鉉的上升空間。也就是說,最先賞識鐵鉉的是朱棣和姚廣孝。
顯然《山河月明》對鐵鉉的這個設置,就是故意讓他夾在了朱棣和朱允炆中間。那麼為啥要給他這麼一個尷尬的位置?
就是因正史中的鐵鉉,是朱棣最恨的建文舊臣。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最慘最窩囊的敗仗,就是鐵鉉的杰作。
朱棣大破李景隆后,一下子聲威大震,兵鋒所指無往不勝一般,開到濟南城下,本以為就憑鐵鉉這種文臣,必會出城歸降,但朱棣錯了。
鐵鉉ㄙˇ守濟南,不但搞出一幕假詐降,差點誅了朱棣,還在最危機的時候,把朱元璋的畫像擺在城頭,讓朱棣不敢開炮攻城。
朱棣被氣瘋了( 燕王憤甚,計無所出),姚廣孝很冷靜,連忙勸朱棣回兵吧,如今已經是打不得了。
這其實也是筆者為啥一直說:靖難之役朱允炆之所以失敗,就是因他足不出戶,就在南京城里。
若他御駕親征,朱棣根本沒法玩下去。
再說鐵鉉,眼見朱棣撤退便反守為攻,一舉收復了德州等地,把朱棣徹底封ㄙˇ在北平、保定一帶。
搞得朱棣,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只能在這巴掌大的地方打轉轉,根本突不出去。
最終是在姚廣孝的籌謀下:以必ㄙˇ之心,千里奇襲南京城,這才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因此一直有人說,朱棣之所以誅鐵鉉,一是因鐵鉉不講武德,你打仗就打吧,為啥搞出朱元璋遺相?
二是鐵鉉差點讓其橫尸濟南城下。但實則卻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朱棣是在破南京稱帝后,反過頭來再次掃北。一路上盛庸等大將都紛紛稱臣——皇位較量有了結果,朱棣勝了。
唯有鐵鉉依舊ㄙˇ戰直至被俘。
被押回京城后,鐵鉉背對朱棣,大罵不已,根本不認可朱棣這皇上,這才導致他被誅。
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分析,在靖難之役進行當中,鐵鉉做的一切都沒有錯——各為其主,其實對于鐵鉉來言,就是名正言順!
朱棣也不會真怪罪他。但在朱棣登基后,他依舊如此就等于證明:他效忠的僅是朱允炆,朱棣自然沒法留他。
換句話說就是,鐵鉉「但求一ㄙˇ」,以生命來證明朱棣是逆臣賊子!
必須要說明,筆者無意褻瀆鐵鉉,僅是站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上分析。畢竟,每至生ㄙˇ抉擇時,都會出現兩種人,一種叫「識時務者為俊杰」,一種叫「寧ㄙˇ不屈」。正
是這兩種人,共同推動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因此朱棣面對建文舊臣,最恨之人就是鐵鉉,同時最怕之人還是鐵鉉——真正的恨,從來都是生于愛或怕!
由此,便又引出了朱棣最愛的一位建文舊臣……
朱棣和夏原吉
對夏原吉,《山河月明》也是給足了劇情,讓他跟著藍玉和朱棣遠征漠北,并擔著身家性命,給朱棣提供糧草,讓朱棣用這些糧草,一舉收降了饑寒交迫的乃兒不花部落,立下了奇功!
而夏原吉則被藍玉投入大牢,若非朱棣建功回歸,他是必ㄙˇ無疑。
那麼夏原吉真正的歷史形象是如何?就一句話:朱棣最愛的建文舊臣。
在朱元璋活著時,就非常欣賞他。一位有位同僚想坑害夏原吉,結果朱元璋大怒吼道:「原吉能佐尚書理部事,汝欲陷之耶!」反手,把那位同僚給誅了。
顯然夏原吉,最初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能臣。可朱允炆卻更欣賞齊泰、黃子澄等人,把夏原吉打發到福建去了。
因此當朱棣當上皇上后,二話沒說就把夏原吉調回,升任戶部尚書。
許多人都認為夏原吉是建文舊臣,絕對不能重用!
但朱棣臉一沉說道:「夏原吉是我老爸欣賞的能人,他既忠于我老爸,又忠于建文,當然就更會忠于我老朱,咋了?」
潛臺詞就是,夏原吉是大明的臣子,不是某位皇上大哥的私物!
對比鐵鉉?是不是能品出一些不同?
所以筆者一直認為,不是朱棣真想誅鐵鉉,相反他甚至還想重用,否則為啥非要活捉回來?奈何是鐵鉉求ㄙˇ。
就這樣夏原吉成了朱棣的左膀右臂。在朱棣晚年時,非要進行第五次北伐漠北之戰。
夏原吉跳著腳反對,一則民力不允許,二則你都多大歲數了,還想玩年輕人的游戲,這絕對不行!
奈何朱棣卻大怒,下令剝官,抄家,把夏原吉扔大牢里去。結果這第五次北伐漠北,朱棣卻病重在榆木川,臨走前發出感慨:「 夏原吉愛我!」隨后駕崩!(出自《明史》)
朱棣ㄙˇ前不提朱高熾,不喊朱瞻基,卻喊夏原吉,顯然就是讓繼位者,立馬放出夏原吉,這可是我大明的頂梁柱。
所以,朱棣最愛的建文舊臣,便是夏原吉,臨走前都念念不忘。
同時也正是這位夏原吉,堪稱朱高煦的克星。朱高煦謀反后,幾乎所有大臣都反對朱瞻基親征,唯有夏原吉支持,說道:「 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
意思很明白,靖難之役,朱棣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朱允炆躲在南京城,卻讓李景隆出征。
而李景隆夾在了朱家人的內斗中,是誰也不敢得罪,就只能裝慫、放水……(出自《明史》)朱瞻基吼道:啥也別說了,御駕親征。玩一樣搞定了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