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商神」「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辦公室內,有一副掛了八年的對聯: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這副對聯,出自晚清重臣曾國藩官場失意后復出時,左宗棠贈與他的告誡之語: 與人相處,怠慢不如敬重;與人共事,強硬不如柔軟。
世事紛雜,總有些不如意,需要我們包容和接納;總有些無能為力的時刻,需要我們忍讓和妥協。
人到中年,你我終會明白,向生活認慫,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01
認慫,是氣度
一次演講中,俞敏洪談起用人之道,他說,現在很多老板用人,常常選用自己喜歡的人,放棄有個性的人。原因是,有個性的人雖然更有想法和能力,可是容易跟領導發生沖突,因此,大多數老板都不太傾向于特立獨行的員工。
在這一點,新東方卻是例外。俞敏洪曾坦言,在新東方,常有員工因為和自己的意見相左,跟他公然叫板,更有甚者,敢跟他拍桌子。
對此,俞敏洪坦公開調侃自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從不「敢」反拍回去,而是耐心傾聽,如果員工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他還會給對方發獎金。
俞敏洪的「慫」,是他沒有反擊的膽量和能力嗎?顯然不是。真正的強者,從不會讓情緒壓制,失去理智。
宋代理學家程頤曾說: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看似認慫的背后,其實是為人處世的通透,是異于常人的胸襟和氣度。
曾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位教授乘朋友的車外出,行至中途時,旁邊一輛車斜插過來,準備在他們前面加隊。朋友不甘示弱,一踩油門將這輛車「別」在了后面。
沒想到,對方惱羞成怒,降下車窗便朝他們破口大罵。
朋友準備下車理論。教授卻擺擺手說道,那些攜帶負面情緒的人,就像一輛行走的垃圾車,當他們把垃圾丟過來時,我們要做的是躲開,而不是接住。
老子說:
只有無爭,才能無憂。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稱心的人、不如意的事,若能常懷豁達之心,自然會免去許多紛爭禍患。
弱者易怒,強者平和。胸懷大了,事自然就小了。
02
認慫,是智慧
在一次拳擊比賽中,有「颶風」之稱的東北女孩兒王雪,要和一個日本選手進行對決。
按照慣例,王雪和她的對手需在賽前進行稱重。當二人面對面時,日本選手面帶挑釁突然推了王雪一把。
沒有防備的王雪趔趄了一下,在眾目睽睽之下,王雪沒有反擊,只是「認慫」地笑笑,便退回到自己的位置,引得台下部分觀眾唏噓不已。
比賽開始后,王雪迅速進入狀態,摸清了對手的套路,在下半場的對決中,一掃之前的柔弱,果斷發起猛攻。
之前氣焰囂張的日本對手,在王雪勢不可當地攻擊中節節敗退。王雪乘勝追擊,憤怒的拳頭如雨點般砸向對方,日本選手狼狽最終只能躺躲在護欄外。
之前替王雪抱不平的觀眾,此時也終于明白:一時的認慫,并非永遠的認輸。懂得蓄勢待發,才能笑到最后。
成大事者,不會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爭強好勝,而是會在真正的賽場上一較高下。
三國時期,司馬懿帶領大軍固守渭北。
諸葛亮在城外叫陣,見司馬懿拒不出城應戰,于是送上女子頭巾和衣物,暗諷不敢出城應戰的他,膽小懦弱如同一位婦女。司馬懿即便受此奇辱,仍盤踞城中,巋然不動。
諸葛亮的激將法,對司馬懿沒有起到半點作用。堂堂三軍主帥,寧可被人恥笑無能,也沒有為了面子自亂陣腳。
正是因為這些「無能之舉」,為整支隊伍保存了實力,擁有再戰的良機。
真正厲害的人,眼里有高山,胸中有丘壑,遇事不逞一時之強,而是懂得低調示弱,厚積薄發。
認慫,不是懦弱無能,而是韜光養晦的智慧。
03
認慫,是情商
高情商溝通專家@錢永靜曾在一次培訓中,談到自己做空姐時的一段經歷。
一次飛行途中,有位四十歲左右的女乘客突然問她:「空姐和小姐有什麼區別?」
錢永靜愣了一下,心里清楚,這名女乘客是在含沙射影地羞辱她。此時,其他乘客也紛紛看起了熱鬧。錢永靜壓回怒氣,面帶微笑對女乘客說道:
「小姐您好,空姐是所有乘客對我的稱呼;小姐是我對您的稱呼。飛行途中,如果您有需要,歡迎隨時叫我。我是為您服務的空姐,我叫錢永靜。」
短短數言,使得剛還盛氣凌人的女乘客,頓時尷尬到無地自容。
高情商的人,并非沒有脾氣,而是在處于劣勢時,仍然兼顧自己的修養,周全自己的體面,也顧及別人的顏面。
金庸老先生曾寫道: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做人,不必處處針鋒相對,偶爾認慫,不廉價自己的人品,更能彰顯做人的魅力。
已故央視主持人李詠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到自己和妻子哈文。
他給哈文起了個外號,叫「劈頭士」,意思是哈文教訓起他時,經常劈頭蓋臉,總是直言,「如果你是我兒子,我一天不知道抽你多少遍。」
雖然二人的生活總免不了雞毛蒜皮的紛爭,可李詠仍覺得情意濃濃、婚姻美滿。李詠說,「再好的婚姻,也有烽煙四起的時候,解除紛爭的關鍵是,男人要懂得適時認慫。」
對待家人,倘若錙銖必較,往往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真正通透的人,在外開疆拓土,在家更要懂得藏鋒斂銳。對外人認慫,是禮貌,是涵養;對家人認慫,是愛,是包容。
偶爾示弱,適當認慫,才是成年人最頂級的情商。
04
網路上有一句話:認慫,是一種高級的精神境界,是一種自我的和解,是一種與世界的和解。
對此,深以為然。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事事計較,必將使我們陷入不良情緒的桎梏中。人生下半場,不計較、不爭鋒,偶爾「認慫」,日子才會更安寧、更舒心。
俞敏洪說:
做人應當如浩瀚大海,既要有悅納和包容萬物的雅量,也要有自我凈化的能力。
能進能退,才是能人。漫漫余生,愿你我在修行的路上,都能成為披荊斬棘的勇士,更能成為敢于「認慫」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