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貴為一代明君,為何「不顧名聲」執意暴力除掉親叔叔
2022/10/06

1426年,46歲的漢王朱高煦,被大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成了肉干,9個兒子也全被斬ㄕㄚ。

朱高煦一門被滅。

朱高煦,雖然ㄙˇ得極慘,卻生得極好。

他是 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 明仁宗朱高熾的親弟弟、 明仁宗朱瞻基的親叔叔。

他勇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屢建奇功,頗受朱棣的賞識;朱高熾對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更是極盡愛護之能事,即便他聚眾謀反,朱高熾也只是一笑了之、用加官進爵予以安撫。

臨終前,朱高熾還授意太子朱瞻基「 要好生看顧叔叔」,可僅僅過了一年,即位的朱瞻基就把叔叔做成了「烤肉」,滅了叔叔一家。

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什麼會如此對待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這一切,還得從一次 造反開始。

朱高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一同前往南京奔喪。

魏國公 徐輝祖乘機向建文帝進言:「我這三個外甥,就數老二朱高煦最為勇猛無賴,他既不忠君,也不順父,陛下不如扣下他做人質,如若放他回燕地,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就在建文帝猶豫不決時,朱高煦偷了大舅徐輝祖的寶馬,連夜逃回了北京。

朱高煦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變化。

此時,年僅18歲的朱高煦,因「 言動輕佻」,「不肯向學」等問題,不受祖父朱元璋的待見,所以,僅僅受封為 高陽郡王

朱高煦常常為此感到不平:明明我也是嫡子,為什麼哥哥朱高熾可以當世子、繼承父親的王位,我卻不可以?難道就因為自己晚生了兩年?

按照 嫡長子繼承制,除非大哥ㄙˇ了,否則,朱高煦永無出頭之日。

可直到有一天,朱高煦看到了轉機!

1、靖難之役、屢建奇功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造了侄子的反。

世子朱高熾因為體胖跛腳、行動不便,被留守北京, 次子朱高煦則隨軍出征。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組絕妙的組合。

朱高熾利用北京城內的一萬老弱病殘,與敵軍斗智斗勇,終于不辱使命,守住了北京城;而朱高煦在戰場上,也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充分展現了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能。

1400年, 白溝河之戰,朱棣陷入重圍、被敵軍左右夾擊。危難之際,朱高煦率兵趕至,不僅救出了朱棣,還斬ㄕㄚ了敵將 瞿能父子;

1401年, 東昌之戰,朱棣遭遇埋伏,身邊將士皆被射ㄕㄚ,連大將 張玉也慘ㄙˇ沙場。性命攸關之時,又是朱高煦奮力ㄕㄚ敵,帶著兵馬及時趕到,才得以救出朱棣;

1402年, 浦子口之戰,朱棣又占下風,精疲力竭之時,朱棣拍著朱高煦的后背,意味深長地說了句: 「好好干,世子身體不好!」

這話中的深意,相信是個人都能聽明白了。

朱高煦大為振奮,于是拼命廝ㄕㄚ,這才打退了敵軍。

自此,燕軍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1402年7月,朱棣順利入主南京,登基稱帝。

可以說, 朱棣能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朱高煦絕對功不可沒。

正在朱高煦做著「王位變皇位,次子變太子」的美夢時,現實很快給了他響亮的一巴掌。

一天,朱棣向大學士 解縉問了一個困擾許久的問題: 「愛卿,皇子中誰堪為太子啊?

解縉大吃一驚,皇儲問題向來是個馬蜂窩,不回答不行,回答錯了當然也不行。

自靖難之后,滿朝皆知,朱棣更傾心于孔武有力的次子朱高煦,而瞧不上溫厚仁弱的長子朱高熾。

但朱高煦這人,一貫囂張跋扈,對不依附自己的官員,經常非打即罵,所以大家對他評價很差。

解縉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人當太子,認真思索片刻,解縉終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圣孫」。

好圣孫,指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 朱瞻基

據多部史書記載,1399年3月16日,朱棣突然夢見朱元璋將一個象征皇權的大圭交給他,并交代說: 「 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猛然驚醒,這才發現,自己的長孫出生了!

對這個「自帶天命」的孫子,朱棣自然是高看一眼,再加上,朱瞻基長得濃眉大眼,很有王者風范,所以,朱棣不管是上朝理政,還是出戰迎敵,都會帶上朱瞻基, 他要親自培養這位繼承人

解縉的話,徹底點醒了朱棣: 只有傳位給朱高熾,好圣孫朱瞻基才有可能繼承大統啊!

1404年,朱棣正式下令,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就藩云南。

對這個結果,朱高煦非常不滿,自己勞苦功高,難道還比不過一個生性懦弱、笨拙跛腳的胖子嗎?

2、野心勃勃、拒不就藩

眼看大勢已定,可朱高煦偏偏不信邪,鐵了心要跟哥哥爭奪太子之位。

朱棣多次催促朱高煦前往外地就藩,可他以「 云南偏遠」為由,就是ㄙˇ賴著不肯走,也許是對這個兒子心有虧欠,朱棣默許了朱高煦的行為。

一棵禍根就此種下。

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個護衛,還常常對左右說: 「我這麼英明神武,難道還不能做秦王李世民嗎?」

朱元璋大封藩王時 ,曾設置 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給每個藩王設置了 三護衛,一戶衛人數在3000——20000人不等,漸漸地,這些護衛就成了藩王的私人武裝,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寧王朱權的 「朵顏三衛」。后來,這支武裝又成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主力。

由此可見,此時的朱高煦,完全有吹牛的資本,后面有老子撐腰,手里又有大把的武裝,所以,他時常挑撥是非,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但執念太深,終成魔障。

朱高煦只記得秦王李世民ㄕㄚ了太子李建成,卻忘了,李世民還干了一件事: 逼迫父親李淵禪位,自己做了皇帝。

朱高煦想做李世民,朱棣卻不想做李淵。

1415年,朱棣對這個兒子忍無可忍,將他改封到了山東青州。誰知,朱高煦以 「青州地貧」為由,還是不肯就藩。

朝中議論紛紛,朱高煦的奪嫡之心,已人盡皆知。

太子侍講楊士奇,不忍見朝堂形勢惡化,對朱棣直言不諱:

「漢王一開始被封到云南,不愿意去,改封到青州,又不愿意去,他的心思一看就知道,不用臣說破,希望陛下早做準備,妥善處理,這樣還能保全父子之間的恩情。「

朱棣痛下決心,勒令朱高煦必須離京就藩。

朱高煦不甘心地走了。

臨走前,他私募了3000精兵,用御用車馬裝點了二十多車行禮,一路上是燒ㄕㄚ搶掠、無惡不作,連前去勸阻的北京兵馬指揮使 徐野驢也給ㄕㄚ了。

1416年10月,得到消息的朱棣,大為震怒,當即下令錦衣衛, 將漢王押解回京,并褫奪了他的封號、官服,準備將其廢為庶人。

朱高煦惶恐不安,就在這時,太子朱高熾痛哭流涕,極力為弟弟開脫,并將罪責攬在了自己身上,朱棣心有不忍,只得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最后,朱高煦只被削去兩護衛,改封到樂安。

按說,朱高煦剛吃了教訓,該消停了吧。

不,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朱高煦的一生就是用來詮釋這句話的。

3、新帝登基、起兵造反

1424年7月,朱棣在北伐途中駕崩,47歲的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 明仁宗

與此同時,遠在樂安的朱高煦,一面派心腹火速入京打探消息,一面積極準備謀反。

朱高熾對此好像并不奇怪,畢竟弟弟這些年,一直有個皇帝夢。

有句話說: 最是無情帝王家可朱高熾這位皇帝,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出溫情的戲碼。

朱高煦被召回京城,不僅受到了盛情款待,每年俸祿還增加了二萬石,賞賜的金銀珠寶更是琳瑯滿目,數不勝數,就連家里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也個個得到了「 郡王」的爵位。

一個造反失敗的人,竟能得到如此禮遇,古今中外,大概也就朱高煦一人有這福氣了!

「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明史》

朱高熾對這個不老實的二弟,可以說是以德報怨、仁至義盡了,可朱高煦充分發揚了「 不到黃河不ㄙˇ心、不撞南墻不回頭」的ㄙˇ磕精神:我就不信這輩子我當不了皇帝!

1425年,登基僅10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突然病逝,朱高煦欣喜若狂:終于等到機會了!

正在南京忙遷都的太子朱瞻基,緊急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在山東境內埋伏了大量兵力,準備半路截ㄕㄚ朱瞻基。

20天后,朱高煦沒有等來侄子,卻等來了一個令人大吃一驚的消息: 皇太子朱瞻基已順利抵京,登基稱帝了!

這,就是 明宣宗

朱瞻基繼承了父親的「 懷柔」政策,對叔叔們大加賞賜,對朱高煦更是另眼相待。

凡是朱高煦上的條陳奏折,朱瞻基一律準奏,還專門回信答謝二叔的諫言。

為此,朝中大臣非常不解,朱瞻基解釋說:

「皇祖父曾告諭先帝,說二叔有異心,要防患于未然。可先帝還是厚待二叔,現在二叔能對朝政提出建議,可見他已痛改前非、不似從前一樣行事了。」

可朱瞻基看到的,只是朱高煦刻意展現出的一面。

「高煦日有請,并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明史》

1426年7月,不甘寂寞的朱高煦又反了。

朱瞻基秉著「 和平解決」的原則,派中官 侯泰前去當說客,希望二叔能看在侄子的面子上,迷途知返、懸崖勒馬。

朱高煦笑了:父親當年就是趕跑侄子,才當上了皇帝,這一優秀的「家族傳統」,到他這,可不能斷了。

想到這,朱高煦當著 侯泰的面,檢閱了自己的兵馬,還居高自傲地說:

「你看看我的士兵,兵強馬壯,想橫行天下一點也不難!當年,成祖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用金帛糊弄我,我怎麼可能長居于此地?回去告訴你的主子(歸報爾主),把那些煽動他的奸臣抓來送給我,然后,我再和他接著談(徐議我所欲)。」

朱瞻基和談的愿望落空了。

不久,朱高煦以「 靖難」為名,準備舉兵。

一樣的身份、一樣的借口,只是結局完全不同了。

朱高煦沒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朱瞻基也不似建文帝那樣昏庸懦弱。

他,是朱棣欽點的繼承人, 12歲被立為皇太孫, 26歲即位稱帝 , 是大明朝甚至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皇帝,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面對叔叔的執意叛亂,在老臣 楊榮的建議下,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

10天后,朱瞻基親率5萬大軍,駐扎在樂安城外。

在圍攻前,朱瞻基又好意給二叔送了一封信:

「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誅,成于伍被。今朝廷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的話,一旦開戰,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于朕,到那時,你后悔也來不及了。「

一直到這時,朱瞻基還給二叔留了面子,認為他只是受人蠱惑,才會選擇造反。

「朕惟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誅,成于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來獻,悔無及矣。」——《明史》

朱高煦動搖了,從這一點來說,他和父親朱棣還差得很遠,他有的只是野心,絲毫沒有配套的決心。

部將王斌見狀,立即對漢王大喊道: 「寧可戰ㄙˇ,絕不做俘虜!」

「寧一戰ㄙˇ,毋為人所擒。」——《明史》

朱高煦大為所動,當即表示血戰到底,人在城在!

可一轉身,朱高煦就踏上了一條小路,溜出城,向皇帝投降去了。

叔侄二人正式會面,朱瞻基沉默不語,只是給叔叔拿出了成沓的彈劾奏折,里面清一色全是 「請誅漢王」之語, 朱高煦面如ㄙˇ灰,一再叩首道: 「臣罪萬萬ㄙˇ,惟陛下命。」

朱瞻基和他父親一樣,也是個厚道人,事情鬧到這份上,他也只是誅ㄕㄚ了二叔的700多名同黨, 將朱高煦廢為庶人,圈禁在北京西安門內。

接下來,庶人朱高煦因為一個舉動,又讓歷史記住了他的名字。

4、困獸猶斗、自尋ㄙˇ路

1426年10月6日,朱瞻基來到西安門內,探望二叔朱高煦。

眼看大侄子就要來到跟前,朱高煦故意伸出一只腳,將朱瞻基絆倒在地。

堂堂一國之君被如此戲弄, 朱高煦很得意,但,朱瞻基很生氣。

多年的恩寵,讓朱高煦誤以為自己無論怎麼胡鬧,也ㄙˇ不了,可這次,他想錯了。

盛怒的朱瞻基,立即命人用一口300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罩住,可朱高煦這廝,竟當場秀起了肌肉,把銅缸頂了起來。

朱瞻基的耐心徹底到頭了,他再不愿與這位叔叔斗智斗勇了,于是,他發出了最后的指令: 缸上覆滿炭火,燒ㄙˇ朱高煦,諸子皆處ㄙˇ。

帝一日欲往視高煦,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高煦出不意,伸一足,勾帝仆地。左右亟扶起,乃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高煦項負之,輒動。帝命積炭缸上燃之,逾時火熾,銅镕,高煦ㄙˇ,諸子并ㄙˇ。——《明史紀事本末》

朱高煦,就這麼徹底敗在了侄子手里。

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什麼要暴力ㄕㄚㄙˇ親叔叔?

由上可知,明宣宗朱瞻基并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他為什麼要活活烤ㄙˇ親叔叔,并滅了叔叔一門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明宣宗朱瞻基與親叔叔朱高煦的恩怨由來已久。

明成祖時,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奉命前去拜謁孝陵。

朱高熾是個體重200多斤的大胖子,而且有點跛腳,所以走路時,需要兩個人攙扶,饒是如此,朱高熾還差點跌倒。

緊跟其后的朱高煦,非但不上前攙扶,還冷嘲熱諷道: 「前人跌倒,后人知警。

其意不言自明:他朱高煦可隨時取而代之!

關鍵時刻,隨行的朱瞻基應聲說道: 「更有后人知警也!」

三人斗法,誰知竟一語成讖。

「嘗以成祖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從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孫應聲曰:更有后人知警也。」——《明史》

朱瞻基對二叔朱高煦的諸多行為和想法,早已了如指掌,他本不想對二叔趕盡ㄕㄚ絕,奈何朱高煦沒有當皇帝的命,偏要做當皇帝的夢。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朱高煦ㄙˇ后,朱瞻基曾昭告天下,稱: 「漢王自絕于天,朕不敢赦。」

靖難之后,整整25年,朱高煦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朱高煦一門被滅,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食惡果。

第二,ㄕㄚ一儆百,為了更一步削藩。

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難」,就是因為,藩王實力太強,建文帝逼不得已,只能削藩。

而朱棣即位后,仍允許藩王保留護衛,這對皇帝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之所以拿最囂張的漢王開刀,就是為了震懾其他藩王,繼續削藩。

宣德元年,朱高煦被滅門后,晉王 朱濟熿因勾結朱高煦,被廢為庶人;

宣德二年,趙王 朱高燧因參與過朱高煦謀反之事,整日戰戰兢兢,于是,主動辭去「中護衛和千戶所官軍」;

宣德四年,秦王 朱志主動辭去三護衛;

宣德五年,楚王 朱孟烷主動辭去兩護衛;

宣德六年,蜀王 朱友堉主動辭去兩護衛;

宣德七年,肅王 朱贍焰主動辭去兩護衛。

除此之外,朱瞻基還更改了朱元璋留下的一條祖制: 不許宗室成員在朝中做官。

」當時大臣倡為疏忌宗室之說,遂廢出仕之令」。——《明史》

從此,大明藩王再也無法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朱瞻基的削藩,相較于前人來說,無疑是最徹底的。

總結:

人一旦成為欲望的奴隸,就永久也擺脫不了了。

朱高煦,用一生說明了這一真理。

他身有軍功,父親虧欠于他,兄長厚待于他,只要自己做的不過火,守著一方土地,做個富貴王爺,那是綽綽有余的,可他偏偏放著眼前的安穩不要,竟去學父親,搞謀反篡位!

可惜,他只學到了父親的勇武,卻無半點父親的謀略。

當能力撐不起野心,注定是個悲劇。

朱高煦給我們上了多麼生動的一課啊!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