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德妃),出生雖然不高,卻很受康熙寵愛,從康熙十七年到二十七年,她為康熙生了三位皇子、三位皇女。
雍正繼位后,烏雅氏成了皇太后,但半年后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關于烏雅氏去世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與胤禛、胤禵之間的爭斗有關。
德妃所生皇子中,有兩位長大成人,他們分別是胤禛和胤禵,而且都是康熙晚年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因此,胤禛與胤禵在康熙時代就斗得不可開交。
后來,胤禛繼承了皇位,出于不信任的原因,他趕緊召回了遠在西北領兵的胤禵,實際上是剝奪軍權。
胤禵到京后,面對哥哥雍正皇帝,他也沒給好臉色。胤禵多年被人擁戴,自己也覺得皇位近在咫尺,現在不僅曲居臣子,而且地位大不如從前。
進城前,胤禵就行文給禮部,詢問是先拜見大行皇帝的梓宮,還是先祝賀新君繼位,以及見雍正時的禮儀。這是禮儀都有定制,胤禵完全是多此一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抵制雍正,從心里不認可這位新皇帝。
胤禛忍著怒火沒有發作,命他先拜謁梓宮。于是,胤禵奔赴靈堂哭喪,沒想到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清制,官員在給大行皇帝哭喪時,要在典禮官的示意下不時地提高嗓門嚎啕大哭,然后再行三跪九叩之禮。
雍正雖是皇帝,所有程序也要一絲不茍地照做,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孝順,還要哭得更深情。胤禵一慣比較耿直,不像其他兄弟那樣會掩飾,所以,他只是干號,哭得也不夠深情,這也成了他后來的一項罪狀——「叩謁梓宮并不哀痛」。
胤禵明明看到胤禛就在靈堂,卻只是遠遠地磕頭,毫無向皇兄表示祝賀的意思。雍正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只好一邊哭,一邊主動地接近胤禵。但胤禵依舊我行我素,對雍正視而不見,一步也不動彈。
眼看場面極其尷尬,雍正已經下不來臺。乾清門侍衛拉錫趕緊拉著胤禵向前,這才戳破僵局。可沒過一會,胤禵就開始責罵拉錫,還在雍正面前咆哮。
深宮中的斗爭,往往比自然界還殘酷。胤禵不給雍正面子,雍正也容不下他。雍正隨后就下令,剝奪了胤禵的大將軍王,僅保留了最初的貝子爵位。
雍正與胤禵本是同根所生,相煎何太急,對于他們的爭斗,德妃看在眼里,傷在心里。
胤禵想單獨見德妃,雍正也不允許。世界上有幾個母親不疼自己的兒子?尤其何況胤禵還是幺兒。兒子千里迢迢,母子分別良久,哪個母親不盼望團聚?可想而知,德妃心里有多苦。
雍正繼位之初,烏雅氏雖是母親,但處處與大兒子作梗,讓雍正非常被動。雍正即使心里不高興,也只得賠笑臉。
夾在兩個相互仇視的兄弟之間,烏雅氏生不如歿。歷史記載,在康熙大喪期間,德妃就想以絕食的方式為康熙殉葬,「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最后,胤禛苦苦哀求才作罷。
按照清朝禮儀,新皇帝舉行正式的繼位大典前,必須向母后行禮謝恩;母后戴上皇太后鳳冠接受皇帝百官賀拜;禮部還要向太后進呈金冊,烏雅氏也要搬出永和宮,到慈寧宮居住。
兒子當皇帝,母親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可烏雅氏卻說: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于我行禮,有何關系?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清世宗實錄》」
這種種程序,烏雅氏竟然全部拒絕。鳳冠不戴;百官朝賀,不受;遷居慈寧宮,不去。這一連串反常表現,還是如此重大場合,讓雍正極其難堪。在胤禵被懲處的情況下,這位老太太用不合作對自己的大兒子表示抗議。
雍正當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他可以對其他人下手,但絕不可以對自己的生母動手。沒有別的辦法,雍正只好動員滿朝文武,和自己一起苦苦勸說,德妃才勉強接受行禮。
雍正元年初春,雍正借將康熙帝靈柩運往遵化景陵之機,將胤禵逐出京城并軟禁于湯山,還命令副將李如柏負責看守。
過了一個月,雍正又下令將胤禵「其祿米永遠停止」。清制,文武百官有罰俸處分者,只罰俸銀,仍可領取俸米。歷朝歷代,即使犯人也有飯吃。
雍正不僅在生活上迫害弟弟,還在精神上壓制他,語言上侮辱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雍正連續對弟弟下手,這不能不讓母親痛心。
隨著雍正壓制胤禵力度的加大,他和母親的關系即使表面和諧,感情恐怕也早已破裂。本來烏雅氏已經答應雍正,康熙靈柩送往景陵后,就可以舉行皇太后加冕典禮,但不管是太后還是雍正,都未曾提及過此事,仿佛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就在雍正停胤禵祿米的當月,烏雅氏突然病重,幾個小時后就離開人世。
烏雅氏去世后,民間以及野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而且相當有市場:
一、太后要見胤禵,雍正大怒,而且阻攔母子相見,于是,太后在鐵柱子上撞歿。
二、雍正在臺面上表演孝順,臺面下忤逆太后,雙方關系劍拔弩張。于是,太后自盡而亡。
后世歷史研究者考據,為了不給康熙丟臉,太后應該不會作出撞鐵柱子的傻事。太后之歿,最大可能就是她原來就患有氣管炎、哮踹病,心情郁悶無處消遣,再加上兒子們的心理刺激,導致病情加重而亡。
太后之歿,雍正不管有沒有逼迫,他都難辭其咎。老公(康熙)去世,太后已經痛不欲生了,否則也不會要求殉葬;雍正不僅不體諒母親的痛處,還嚴厲壓制胤禵,這不是往母親傷口上撒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