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並沒有除掉這個嬰兒,反而將他送給了大將潘美收養。
顯德七年(西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被部下擁立為帝,而趙匡胤的舊主,也就是後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國號為宋。
在趙匡胤登基後,對于原後周的皇室成員逐一進行了處置,周恭帝柴宗訓被降封為鄭王,不久後與其母符太后遷往房州,並在開寶六年去世,年僅21歲,
除了柴宗訓之外,周世宗柴榮還有一個幼子尚在人世,這個孩子被趙匡胤在皇宮中發現後,身旁的大臣們本著斬草除根的原則,都力勸趙匡胤除掉這個嬰兒。
但最終,趙匡胤拒絕了大臣們的要求,不僅沒有殺掉周世宗的幼子,反而將其送給了大將潘美,由他進行收養,終趙匡胤一生,再沒有過問過這個孩子的情況。
一般來說,在古代新王朝建立後,對于前朝皇室成員,大多數都會趕盡S絕,以免後患無窮,但趙匡胤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留周世宗幼子性命,還安排人進行收養,趙匡胤此舉究竟是何用意?作為周世宗的血脈,這個孩子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
趙匡胤在宮中發現周世宗幼子一事,記載在北宋文人王鞏所著的《隨手雜錄》中。
趙匡胤在登基後,周恭帝柴宗訓等人均搬離了皇宮,搬到了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趙匡胤成了皇宮的主人,在大臣的簇擁下,趙匡胤來到了皇宮,準備看一看他的新家。
到了皇宮之後,還沒來得及搬走的宮女們列成兩排,以迎接新皇帝的到來,掃視一圈後,趙匡胤發現在隊伍的末端,有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嬰兒。
趙匡胤對此十分的好奇,便問周圍的大臣,宮女懷中所抱嬰兒是誰?怎麼會在皇宮裡出現?
謀臣范質上前一步回稟道,這個嬰兒,是周世宗柴榮的幼子。
周世宗柴榮是趙匡胤的舊主,早在他剛當上後周時,就十分欣賞趙匡胤,並將其擢升為禁軍統領,之後趙匡胤隨柴榮攻擊北漢,表現十分英勇,多次救柴榮于危難當中,這就更讓柴榮對他看重。
之後,趙匡胤官運一路亨通,短短五年,就做到了忠武軍節度使這個位置,可以說,柴榮對趙匡胤著實不薄。
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柴榮北伐契丹,趙匡胤隨行,在歸途中,柴榮得到一個皮口袋,打開後裡面有塊木板,上書「點檢做天子」,這件事,讓柴榮十分的鬱悶。
點檢是後周的一個官職,全稱為殿前都點檢,其職責主要是負責皇宮大內的安保工作,手下掌握著萬餘精兵,這個職位,關係到皇帝本人的人身安全,所以,一般都由親信擔任。
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柴榮的妹夫張永德,雖說是親戚,但並不代表柴榮對他沒什麼戒心,尤其是在撿到這塊牌子後,本著防患于未然的原則,在回到京師後,柴榮就找了個藉口,把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一職給下了。
但該職位關係重大,不能長期空缺,在深思熟慮後,柴榮叫來了趙匡胤,委任他為新的殿前都點檢。
此事之後,柴榮很快病重,不久便駕崩,其長子柴宗訓登上皇位,是為周恭帝,當時柴宗訓只有七歲,因其年幼,朝政則有符太后以及一幫老臣搭理。
在周恭帝登基的次年,也就是顯德七年,有人傳聞說契丹要大舉入侵,符太后與周恭帝慌做一團,最終,在大臣的推舉下,趙匡胤掛帥,率軍出征,但在大軍行至陳橋時,發生了著名的「黃袍加身」事件,趙匡胤帶兵返回,周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成了天子。
若是柴榮知道,當年那塊木板上所說的「點檢」指的是趙匡胤,不知道他會做何感想?
而此時此刻,聽聞范質說這個孩子是周世宗的幼子時,趙匡胤的反應十分奇怪,沉吟半天,都沒有說一句話,當時在他身旁的,除了范質以外,還有趙普、潘美等人,想了半天,趙匡胤轉頭看向了趙普。
趙普是趙匡胤的軍師,陳橋兵變中,趙普居功甚偉,因為他向來足智多謀,因此,趙匡胤看著他的意思就是,眼前的這個孩子,該怎麼辦?
趙普當然明白趙匡胤的意思,當下幾乎是沒有猶豫,便脫口而出「去之!」
去之,就是除掉的意思,趙普這樣的做法,從某種角度來講,確實是很正確的,斬草除根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只不過趙普將這句話說出來而已。
一旁的范質,看到趙普如此回答,也跟著附和,但站在最後的大將潘美,卻一言不發。
趙匡胤對于潘美的沉默,也是看到了眼裡,直接點名潘美,問他該如何處理。
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說道:「我曾經與陛下(指趙匡胤)同為世宗皇帝的臣子,如果現在我勸陛下除掉這個孩子,那麼就是對不起世宗;但如果我勸陛下放過這個孩子,那麼就會招致陛下對我的懷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S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S,則陛下必致疑。」---潘美
聽聞潘美的回答,趙匡胤也是哈哈一笑,說道: 「即人之位,S人之子,朕不忍為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現在已經奪了周世宗的皇位,如果再除掉他的兒子,他趙匡胤也不忍心啊,換而言之,就是趙匡胤決定不除這個孩子了。
但不除,這個孩子該如何處置呢?總不能任由他長大,日後成為隱患怎麼辦?
最終,趙匡胤下令,把這個孩子交給了大將潘美(誰讓你剛才話多來著),由其收養,並特意對潘美交代了一句話。
」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趙匡胤
自此,潘美多了一個大侄子,而趙匡胤在此事之後,再也沒有過問過這個孩子的情況,而潘美也從沒對趙匡胤提起過,仿佛世界上不存在這個孩子一樣。
俗話說,凡事有果必有因,趙匡胤的這個舉動,並非隨意而為,結合他之後的杯酒釋兵權等操作,就知道趙匡胤不是一個大腦簡單的人,反而是一個極富謀略的一代雄主,而沒有誅周世宗的幼子,並安排潘美收養,這一系列的行為,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這些原因,直接關係到趙匡胤的皇位以及大宋江山的穩固與否。
第一個問題,趙匡胤為何不誅周世宗柴榮的幼子?
眾所周知,趙匡胤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與他本人的謀略英勇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周世宗柴榮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柴榮對趙匡胤的賞識,就沒有趙匡胤的今天。
而今,在柴榮去世後不久,趙匡胤便「黃袍加身」,年幼的周恭帝和符太后這個婦道人家,根本不是趙匡胤對手,更何況,滿朝文武也基本上站在了趙匡胤這一邊,這樣一來,周恭帝不得不禪讓。
禪讓之後,趙匡胤對于周恭帝,自然是要優待。
為何?周恭帝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禪讓劇」裡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括一些反對趙匡胤的勢力,因此不能對周恭帝有什麼別的想法,只能好好養著,這樣才能把這出「禪讓」大戲給演下去。
而對于周世宗的幼子,也就是周恭帝的弟弟,是萬萬誅不得的。
如果趙匡胤除了這個孩子,那麼,就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他所塑造的仁義形象,就會轟然崩坍,而所謂的「禪讓」,也會成為一個笑話。
這樣一來,那些反對趙匡胤的勢力,就會聚攏在活著的周恭帝身邊,從而形成對剛剛建立的宋朝極大的威脅。
所以,這個孩子,有不能除的理由,同時,由于發現這個孩子時,在場不止一人,所以,秘密處理這條路,也被堵*,如此一來,只能放這個孩子一條生路。
但放了之後,新的問題就出現了,如果任其自尋出路,他日流落街頭,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夭折,二是被有心人收養並利用。
這種給未來埋下隱患的事情,趙匡胤是萬萬不會做的,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找個值得信任的人收養,這樣才能避免節外生枝。
第二個問題,趙匡胤為何選擇了潘美?
自然不是因為潘美話多,實際上,趙匡胤選擇潘美,是因為潘美是在場的人中,最為穩妥的。
收養周世宗幼子這件事,必須要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那誰是值得趙匡胤信任的人呢?從感情上來講,應該是他的「義社十兄弟」,但雖說這些人值得信任,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目標太大。
讓這些人家裡突然多了一個孩子,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世人皆知,而趙匡胤要的,是越隱蔽越好,顯然這些人不符合標準。
那麼在場的范質和趙普可以嗎?也不可以,因為他們已經明確表達出要除掉這個孩子的意思,難保日後他們會做出一些「意外」,這就與趙匡胤的初衷相違背。
而潘美就是最佳人選。
潘美雖說沒有「義社十兄弟」名氣大,但他和趙匡胤的交情卻很深厚,包括在「陳橋兵變」之後,就是他受趙匡胤的委派,與當時的文官們洽談,讓他們接受新政權,而私底下,趙匡胤經常拉著潘美,兩人喝酒聊天,直至深夜。
「太祖無事時,常召潘美禁中議政,或與之縱飲,至令宮女解衣,無復君臣之禮。」
名氣不大,不引人矚目,但關係頗深,值得信任,所以這件事,交給潘美去做最好,也只有這樣,既能方便監控,又不至于發生意外,趙匡胤找的這個人選,甚好!
而最絕妙的是,趙匡胤的那句鄭重交代,告訴潘美,雖是收養,不能當兒子,而是要當做侄子,理由是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再當潘美的兒子。
自古以來,收養都是為子,但趙匡胤卻創造性地發明了收養為侄子這個說法,是因為他考慮到,自己和潘美都曾經是周世宗的臣子,身為臣子,怎麼能收養國君之子為兒子呢?
不得不說,趙匡胤想得真周到,既照顧了周世宗的面子,也解決了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個孩子的結局如何?
根據史料記載,這個孩子在被潘美收養後,也隨了潘姓,改名潘惟吉(一說為潘惟正),在潘美的教育下,他做事勤勤懇懇,且十分懂禮法。
在其長大後,先後擔任了天雄軍駐泊都監、潯州刺史,並在此期間成家立業。
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宋真宗趙恒遣派潘惟吉出使契丹,在臨行前,潘惟吉便染病,但其為了完成使命,謊稱沒病,之後便抱恙上路,結果走到雄州時,病發身亡。
潘惟吉的後人中,大部分都默默無聞,但在宋仁宗時期,出了一個名將潘夙,但因為其身世的關係,所說有勇有謀,並立下不少戰功,但始終沒能得到重用,最終鬱鬱而終。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在皇宮中發現了宮女所抱的周世宗幼子,在大臣都勸他將這個嬰兒除掉,以便斬草除根時,趙匡胤卻拒絕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除掉這個孩子容易,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會因此倒塌,同時也會讓反對勢力有了藉口,所以,將周世宗的幼子交給了大將潘美收養,而選擇潘美的原因則是,潘美的名氣小,不會成為目標,同時潘美也值得趙匡胤信任,在這個孩子被收養後,成為了潘美的侄子,他的一生,也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