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君主一般都是在駕崩后,才將位子傳給繼承人,以此來達到一個新舊更替的循環。那麼,為何不趁著自己還未死去,就將位置傳下去呢,這樣天下說不定還能更加穩定,皇子之間不必為了爭奪皇位而鬧個你死我活。
九子奪嫡
不過對于許多君王來說,傳位并不是說的那麼簡單,一山不容二虎,就像一國不容二主,做太上皇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安逸,更何況歷史上有出現過君王在世傳位,自己卻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這下更沒人敢胡亂讓位了。
一個國家里只能出現一個權力中心,若是出現多個,這個國家勢必要亂,最終弱的一方會被強的一方吞噬,才能達到最初的平靜。
趙武靈王
譬如戰國時期的趙國, 趙武靈王在世的時候就曾禪讓皇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武靈王自己也是十分優秀的,他十分有大局觀,在趙武靈王即位初期,趙國國力還是十分的弱小,周圍各諸侯國虎視眈眈,然而趙武靈王憑借自己的才干與卓越的眼光在趙國大興改革,將趙國一躍成為中原強國之一。
然而正值而立之年的趙武靈王,卻在此時,將自己的位置禪讓給了自己的第二個兒子,自己退居幕后做了太上皇,這不禁讓人一頭霧水。
趙武靈王
其實趙武靈王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只是這個原因十分「膽大妄為」,他想周游列國學習一下他國的變法成功經驗,因為趙武靈王只改進了趙國的軍事制度,對于其他方面卻并未涉獵,然而當時其他的幾個強國都進行了改革,所以趙武靈王想要親自觀摩一下。
除此之外,是因為趙武靈王不信任他人,本國并沒有這樣的能人,而其他國來的又難免是奸細,于是趙武靈王決定自己去;倘若自己不幸在秦國被抓,趙國此時也有了新的君王,對趙國的國家運作并無太大干系。
只是趙武靈王沒讀懂自己的兒子,他一心為國,冒著生命危險去學習改革變法,待到他回國后,發現自己的兒子已經成功取代了他,將大權全部攬在自己手里。按照趙武靈王的計劃,只是暫時將皇位讓給兒子,待到他學習歸來,仍舊自己主持大局完成趙國的改革。
只是如今的情況已經不允許他這麼做了,新王的政見與他有些出入,起初父子之間還會謙讓一番,後來因兩方立場不同,竟在朝堂之上形成了兩個權力核心,一方是趙武靈王為首的舊臣,一方是擁護新王的權貴,場面十分難堪。
趙惠文王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場面,趙武靈王甚至想把趙國平分,自己重新稱王,待到新王發覺了他的這番心思之后,父子二人再也難以維持表面的平靜了,新王率先出手,發動了一場政變,將舊太子與趙武靈王一同圍困在宮中,不給食物和水,最后,一代尊貴的君主竟活活餓死在宮中。
這件事也為后世的君王敲響了警鐘,待到他們想要禪讓時,趙武靈王的例子總會縈繞在他們心頭,成為他們的陰影。畢竟作為君王是可以將大權全部攬在自己手中的,當了太上皇雖然清閑,可保不齊每天醒來以后腦袋還在不在自己身上。想趙武靈王禪讓之前,他與新王之間也是父慈子孝,其樂融融,誰又能想到新王竟忍心餓死自己的父親呢?
趙武靈王
不過也并不是所有的新王都是如此無情的,例如南宋的首位皇帝 宋高宗趙構,他就將自己的位置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宋孝宗,禪讓之后,趙構仍安然無恙過了二十余年,并以太上皇自居,享盡了富貴榮華。而宋孝宗對他也是以禮相待,不曾軟禁更不曾虐待,最重要的是,宋孝宗與宋高宗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宋孝宗只是他的養子。
宋高宗趙構
再比如清朝的乾隆帝,他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帝,也是享受了幾年太上皇的神仙日子,嘉慶對他極為恭敬,趙武靈王那樣的事情仿佛只是歷史中的曇花一現。
嘉慶
不過宋高宗和乾隆皇帝之所以能禪讓之后依舊安然無恙,與趙武靈王的悲慘截然不同;只因他們并不是真的放了權力,只是暫時將這個虛位給了繼承人,真正的權力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畢竟權力只有放在自己身邊才是最安全的。只有到了真正大限將至的時候,君王才會將自己的權力連同自己的位置一同讓出,畢竟誰也不想成為第二個趙武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