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朝代有很多,但大唐王朝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王朝。這個朝代的初期開始,就十分繁盛,武功至盛。而這樣盛世王朝,自然離不開一群十分能力出眾的人的治理,比如人們所熟知的李世民,李世民之后的唐高宗李治,李治短暫之后,又有武則天等等。
通常來說,人們在說李世民的時候,多是溢美之詞,而面對武則天的時候,很多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會進行批評,但是也有很多贊賞武則天這份才華的人。由于李世民和武則天過于優秀,所以很多人都會忽視中間的李治。其實,李治的能力不差。但是 在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歷史中,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與他競爭。這個人就是李恪。李恪文武全才,死后都一直有人在懷念他。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難得的奇才,由于他太出彩了,所以顯得他的兒子不是那麼出彩。但是在歷史上,能被李世民看重,自然是也非常優秀的。而英明睿智的唐太宗也有看錯人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他為大唐選的儲君太子。
一開始,李世民為大唐選的儲君是李承乾。從「承乾」這個名字,就足以看出李世民對他寄予厚望。然而,歷史上的李承乾因為腿的原因,心理漸漸變了,甚至在東宮穿起了胡服,故意氣太宗,但太宗對于他還是心疼又心愛,所以到底還是沒有把他怎樣。
但是李承乾總是擔心自己的東宮之位有一天會被自己的兄弟搶走,于是提前在身邊臣子的攛掇下發動宮變。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他沒有成功。太宗此時對他失望之極,于是廢了李承乾,但作為他看重的兒子,李世民到底還是留了他的性命。
李承乾被廢之后,大唐的江山還是要找儲君接任,繼續來守。然而,李世民很會教導兒子,所以優秀的兒子很多,除了李承乾這個優秀的嫡長子之外,其他的兒子也都很厲害,要怎麼選是個問題。其中,他一開始最看重的就是李泰和李恪。
但是李泰因為個性比較張揚,不懂得內藏機鋒,而且李承乾也指控李泰謀儲,所以太宗覺得他也不是合適的人選,于是這個時候的儲君之選就變成了李恪和李治。在這兩者中間,他是非常看重李恪的。 因為李恪從小優秀,在他十歲的時候,李世民就對其封爵,甚至還授予益州大都督這樣的要職。
但由于年紀小,加之封地較遠,所以他未到封地任職。不過,從他年紀輕輕,尚無處理政事的能力,就被授予要職,就可以看出來李世民有多中意他。而李治這個時候的勝選東宮儲君的幾率不大,主要是在李世民看來,李治太過于「仁愛」,性格不夠果敢,不適合做一個帝王。
最后,難以做出抉擇的李世民請來了大臣商議,這其中就包括作為司空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的第一人選當然是當時的晉王李治。因為李治跟他有一層親戚關系,長孫無忌的妹妹是大唐的長孫皇后,而此前的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出,所以他做了太子,若是將來是皇帝,長孫無忌自己是皇帝的舅舅,于他們關隴貴族自然是有利無害的。
李承乾因為謀反折了,但是長孫皇后還有其他孩子,所以這個時候的李治就是最好的人選。因為他是長孫家的外甥,他繼承皇位和李承乾繼承皇位是一樣的,長孫無忌當然要選李治。而李恪卻不是長孫皇后所出,他身上流著的是楊氏血脈,是為前隋朝皇室血脈,跟長孫家沒有什麼關系。
所以在李世民問的時候, 長孫無忌自然以太子需守成且血脈純正為借口,建議選李治。而太宗這個時候真的考慮了李治,將其立為儲君,李恪的確十分優秀,但是他這皇位之爭中被逐出。
原本失敗也沒什麼,因為他畢竟是李唐皇室的人,只要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好好過一輩子。而李治上位之后,的確也對李恪很好,他官拜司空,后來又被授予太子太師等職位。
然而,好日子終究是沒過幾年。永徽四年,高陽公主狀告房遺愛對自己無理,從而牽扯出謀反之事。而 長孫無忌因為時刻擔心當年自己推薦李治上位,怕其報復,同時也擔心他可能于李治統治不利,于是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
而房遺愛為了活命,就真的按照長孫無忌的心意,說李恪謀反。自古以來,謀反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罪,而謀反的本人更是死的慘。李承乾之所以能夠歐活著,是因為太宗心疼其為自己兒子,加之他此前確實優秀,所以繞過一命。
但是高宗不似太宗,而且他想開恩也越不過法律,所以李恪在長孫無忌的一番操弄下,難逃一死。永徽四年的二月,吳王李恪在長安宮禁內縊殺。唐太宗最看重的兒子之一就這麼被冤死,可謂一大憾事。
在顯慶年間,由于長孫無忌獲罪,李恪的冤情終于被平反,而李恪終于再次進入了李家廟宇。在神龍年間,李恪的吳王爵位恢復,其后人可以承襲爵位,永徽年間的所有冤情在這里才得以結束。
后人看到這樣一位才能出眾的皇帝,作為卻被冤死,可謂是十分心痛,于是經常紀念他,并在千百年間猶盛不絕。
通過《新唐書》等歷史的記載,可以看出李恪是一個非常出眾的皇子,在年少的時候,就十分得李世民的喜愛,畢竟作為一個十歲的孩子,能夠封王領世爵,的確是一種本事。但或許是年少過于出彩,加之他身世的原因,所以在后來的歲月中,李世民在立儲時,輕易聽信長孫無忌的話,就否定了他。
而這場否定也為李恪埋下殺身之禍,在李治當皇帝時期,長孫無忌輕易就能借助房遺愛和高陽公主的事情輕易扳倒他,讓他冤死。正是由于他很出彩,又被冤死,所以后世之人對于李恪更多是抱有無限的同情,畢竟在政治斗爭中,他是無辜的,而后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所以在千百年來,人們都十分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