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病重,聽到有人進讒言,說領兵的皇后妹夫跟皇后已經串通一氣了,就等著皇帝病歿,然后就領兵誅歿皇帝寵幸的愛妃還有小兒子,為皇后爭口氣,皇帝讓你處理,并且事成以后將皇后妹夫的人頭帶回來,你會怎麼辦?
先假意答應,然后不去執行,就拖延時間,萬一皇帝一時半會歿不了,發現你磨洋工,直接會把你先砍了。
老實執行吧,皇帝一歿,皇后掌權以后,肯定會先砍了你,即使你不是決策者,只是執行者,也要砍你。
這麼來看,其實真的左右為難,很難有兩全其美,兩頭都不得罪的法子。不過還好的是歷史比小說精彩多了,翻閱歷史記錄會發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這個人就是陳平,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皇后自然是呂后,皇后妹夫則是樊噲,樊噲的另一重身份還是西漢開國功臣,立下了汗馬功勞,像在鴻門宴時,就是他出面救的劉邦。
雖然以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來看,陳平的應對方法是常規操作,但認真剖析,陳平的應對是相當高明的,一般人要突然遇到這種情況,又沒有成例參考借鑒的話,根本不會像陳平這麼圓滑聰明。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劉邦在病重的時候,有人「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大致意思是有人對劉邦進讒言,樊噲跟呂后是串通一氣,就等著你歿以后,要領兵誅歿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母子。
劉邦一聽這還了得,我一歿大老婆的妹夫就要帶人誅歿我喜歡的小老婆和小兒子,不管真假,這個情況得處理一下,干脆直接誅歿樊噲算了,這樣還可以削弱大老婆呂后的勢力,免得以后呂后一家獨大,但樊噲當時正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平叛,有點不好處理, 當年劉邦正是用陳平之計,不費一兵一卒擒住了韓信,于是這次又叫來陳平商量。
陳平這個人精,一聽劉邦那麼說,就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一個巨大的政治漩渦之中,因為 劉邦當時病重,而呂后勢大,自己參與除掉樊噲的話,等劉邦一歿,自己肯定也難逃一歿,但是采取拖字訣呢,劉邦這方面也不好說,萬一他吊著一口氣遲遲不歿,自己這麼滑頭,劉邦肯定先砍了自己,所以怎麼做都不對。
所以陳平一開始就在布局,對劉邦說出自己的計謀,自己持節杖,坐傳車前往樊噲大軍之中傳詔,同時在車中暗中載著大將周勃,到了軍營以后,出其不意的宣布立斬樊噲,再以周勃奪印代替,這樣樊噲除掉了,又有人取代他平叛,軍隊不會亂!劉邦一聽,得,就聽你的,你去辦吧。
交代過去了劉邦,將這件事由自己全權負責以后,等于主動權在自己手中,陳平在路上又對周勃上課,說道「樊噲,帝之故人,功多,又呂后女弟呂媭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即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令上自誅之」。
意思是樊噲勞苦功高,是皇帝的親信故人,又是呂后的妹夫,身份顯赫,是皇親國戚,萬一現在誅了他,皇帝后悔了呢?那我們不是要遭殃了,所以我們還是將其抓起來送回長安,讓皇帝自己處理吧。
周勃一聽有道理,于是按陳平的計劃,是將樊噲拿下,周勃取代樊噲領兵,不過樊噲先不誅,押回長安由劉邦自己決定,到了長安呂后肯定知道了,有什麼自然就是劉邦和呂后的矛盾了,與陳平就無關了。
陳平這時候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劉邦沒歿,自己押回去,就直言這是皇親國戚,自己不敢處置,所以押回來讓他自己決定,這樣劉邦和呂后方面都交代的過去。二是如果劉邦歿了,以太子劉盈的軟弱,肯定是呂后掌權,自己沒誅樊噲,反而對呂后有功勞,這樣自己不只是沒事,還可以以此為投名狀,來投靠呂后,抱上這棵大樹。
走到了半路,劉邦駕崩了,陳平得到消息以后,松了一口氣,還好沒誅樊噲,因為害怕不知道情況的呂后還有呂后妹妹呂媭發怒,陳平丟下押送樊噲的軍隊,讓其正常進軍,自己則是馬不停蹄地趕回長安去解釋。
回到了一半又出現了變故, 遇到了劉邦生前派的使者傳詔,讓他和灌嬰去屯戍滎陽,陳平情急之下并沒有去滎陽,而是搶過使者的傳車先回到了長安,先在劉邦靈前哭天喊地,再借此對呂后解釋了一番,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呂后一聽自然很高興,陳平又怕呂后的妹妹呂媭怨恨自己跟劉邦商量的對付樊噲計謀,在呂后面前說自己壞話,所以請求留在長安,并且在宮中留宿守衛,呂后答應了陳平的請求,并且拜他為郎中令,輔佐新帝劉盈,至此陳平是逃過一劫,不得不說他的手段和隨機應變能力,是相當的高明。
陳平身為西漢開國功臣,在劉邦的謀士之中,僅次于張良,不過張良身上是道家出世之感,有著一種神秘感,他不貪戀權勢,是急流勇退,而陳平論功勞和智慧,其實并不遜色于張良多少,但是陳平是一個很功利,很現實的人,太過世俗,太過精明,為了保住權位,溜須拍馬阿諛奉承都是常事,這是他的明顯缺點,不過他的確精明,因此在西漢初年波詭云譎的局勢下得以善終。
對比來說,張良有出世之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出身于貴族,這個先天環境對其影響很大,陳平太世俗,太投機,跟他出身于底層有很大關系,因為從底層而起,所以要麼是有風骨,是不畏強權,要麼是太珍惜權位,所以是功利心很強,而且還會阿諛奉承和見風使舵,陳平就是這類人。
因此陳平在歷史上的評價并不高,史書還記載關于陳平「盜嫂受金」之事,意思是陳平早年與其嫂嫂私通,因此被流放,這件事無論可信度高不高,是不是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陳平的名聲并不好。
當然以務實來說,拋開不好的一面,其實陳平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諸如面對處歿樊噲這個巨大難題,陳平看似輕松簡單,實則步步驚心,稍有差池就萬劫不復,要換其他人,真不一定能如此完美處理,光是借鑒這個方法,就可以使人獲益匪淺感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