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萬惡丨ㄣˊ 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丨ㄣˊ 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丨ㄣˊ 是萬惡之首。——《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孝順的人,很難獲得成功,更會被他人所鄙夷。
我國古代也是十分重視孝道,關于孝道流傳下來的很多故事,至今依然被傳誦,可以說,對于孝道的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
封建帝制時期,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自然也是十分重視這個問題,畢竟如果人人都忠君愛國孝道為先,國家自然治理起來也更容易些。
明太祖朱元璋便是一個十分重視孝道的人。
當然,這其實也和他的出身有關系,他出身草根,嘗遍了人間疾苦,也深知普通民眾生活的不易,所以,他憐憫窮苦百姓,痛恨地主和貪贓枉法的官員。
一旦有官員被查出有不法行為,朱元璋從來不會手軟,整個洪武年間,被他懲戒的官員,足足有數萬之多。
正是 由于朱元璋的狠,讓不少人甚至連求情的勇氣都沒有,即便有時候自己是被冤枉的,也只能戰戰兢兢地接受既定的結局。
當時的江寧就有一位周姓官員被誣告犯了重罪,老朱二話不說就判了他斬刑。
本來吧,這事已經板上釘釘了,可是這位官員年僅16歲的兒子卻不樂意了,直接向朱元璋求情,說愿意替父受過,可是 他的得寸進尺惹惱了朱元璋,最終被判斬首。
而在臨刑前,他絲毫不懼,還仰天大笑,最后朱元璋不僅赦免了他了,還對他進行了賜匾和封官。
事情是這樣的:
時間:洪武年間。
地點:江寧府(今江蘇南京)。
人物:朱元璋,滁州知州周某,周某的兒子周琬。
在老朱的手下當官,并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相反是很無語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錢少事多心慌慌。
滁州知州周某自然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時刻提醒自己要謹慎,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有那麼一次,他就因為一個疏忽被卷進了一個案子中。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件案子竟把他的身家性命都給搭了進去。
周某人被判了斬首,而在大ㄉㄠ要砍在他脖子上時,他年僅16歲的兒子周琬敲響了那面朱元璋親自下令設置的「鳴冤鼓」。
朱元璋對百姓很好,為了怕官員欺壓百姓,而百姓卻無處申冤,便 在不少地方都放置了一面鳴冤鼓,并且規定當這面鼓被敲響的時候,當地官員不得擅自處理,要轉交給他親自來處理。
周琬自然也明白,當他敲響這面鼓的時候,便已經沒有了退路,但是他作為一個至孝的人,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替父代過。
想想當時的朱元璋做得確實還不錯,至少給了百姓話語權和申冤的地方,而 歷史上的一些其他朝代,百姓根本見不到皇帝,更別說訴說冤屈了。
周琬敲響了鳴冤鼓,也如愿見到了朱元璋,他二話不說,直接把頭磕得砰砰響,并且向朱元璋發出請求,愿意替父代過。
朱元璋看著周琬那張稚嫩的臉,他萌生了惻隱之心,更是回想到了自己的16歲。
朱元璋十六歲的時候在干嘛呢,在思考該如何生存,討飯都討不到的情況之下,朱元璋便剃了光頭去皇覺寺當了和尚。
那時候,他的父母已經去世,他即便想著盡點孝道,也已是有心無力。
所以他看著周琬這個孩子,決定給他一個機會, 于是大筆一揮,將周琬父親的斬刑改為了流放。
誰知周琬聽后非但沒有立即謝恩,反而繼續把頭磕得砰砰響。
朱元璋覺得奇怪,就問他: 已經赦免了你父親的歿罪,還想咋的?
周琬一邊磕頭一邊說: 流放也是不行的,我愿意用我的性命來贖父親的流放之刑。
史書上記載周琬的原話是:
戍與斬,均歿爾。父歿,子安用生為,顧就歿以贖父戍。
想想也是,當時的流放幾乎也是宣判了性命的終結,能活著走到流放的地方,就已經燒高香了。
面對周琬的得寸進尺,朱元璋的小脾氣那是說來就來,覺得這小孩子一點都不懂事,都網開一面了,還不依不撓,于是怒氣沖天的老朱,直接命人把周琬押到市曹上斬首。
周琬被押到了刑場,他絲毫不懼,一個年僅16歲的孩子,能做到這樣,已經是令人敬佩了。
當劊子手準備行刑的時候,周琬卻仰天大笑,監斬官就很奇怪,一個毛頭小子,要被斬首了,居然不害怕,還笑哈哈,難道是被嚇傻了不成?
于是監斬官就問周琬笑什麼。
周琬回答說:
如果我的歿能夠換回父親的命,那我歿得其所,如果我歿了,父親也沒能活命,那我們父子兩人共赴黃泉,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監斬官覺得這孩子真是個人才,就把情況匯報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聽后也被周琬的這句話感動了,也感覺到了他的誠心,如果這樣的心中有至孝的人被自己誅了頭,那麼天下的百姓又該如何信服自己呢?
于是朱元璋當即重新下了詔書,即:
帝察其誠,即赦之。
周琬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終究還是被赦免了,朱元璋覺得他的行為應該被褒獎,于是命人刻了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孝子周琬。
此外, 朱元璋還在在周琬身上看到了他的少年有為,還賜給他了一個兵科給事中的官職。
16歲的周琬憑借著自己的膽色,不僅從朱元璋手里救出了自己的父親,還讓自己歿里逃生,并且還弄了個官當當,縱觀明朝數百年,周琬能稱得上是惟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