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自朱元璋創立大明朝開始,明朝歷經皇帝十六位,一共歷經276年,是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一統王朝。大明朝歷經二百多年的時間,其中有無數奇人異事。
有這樣一個皇親國戚,歷經九代皇帝,活到九十歲高齡,一生榮華富貴,最終以高規格下葬。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趙輝。
趙輝出身于行伍,只是一個「千戶」,那麼他為什麼能「一步登天」,成為朱元璋的女婿呢?他有什麼秘訣,在波譎云詭的環境中,安安安全享受富貴一直到老呢?
提他之前,就先要說一下,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 趙輝正是因為娶了她,才有了后來的榮華富貴的一生。
一、朱元璋幺女,寶慶公主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君主,前半生十分坎坷。十六歲父母雙亡,全家餓死。他討過飯,當過和尚,后來,參加起義軍。經過多年奮斗,終于開創了大明朝的基業。
在朝局平穩后,朱元璋也廣納嬪妃,四十多位嬪妃,給朱元璋生下了26位皇子與16位公主。朱元璋最大的兒子朱標,與寶慶公主竟然相差整整四十歲。
在古代,尤其是皇室,這種情況十分常見。
而寶慶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一個孩子,在朱元璋67歲高齡時,寶慶公主出生。
一般家里最小的孩子,都會受到更多的照顧。寶慶公主降生之時,自然也是受到了眾星捧月一般的呵護,朱元璋視之為掌上明珠一般。 不過,寶慶公主享受這樣的恩寵時日不長,在寶慶公主年僅4歲時,朱元璋就與世長辭。
由于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已把皇帝的位置隔輩給了孫子,也就是朱標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防止藩王叛亂,朱元璋早就把藩王放在了邊緣之地就藩。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能夠先求穩,安定民心、安定局勢,不是一上來就激烈削藩,或許,朱允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坐穩江山。
可惜,朱允炆聽信朝中激進派的大臣之言,進行激烈地削藩,導致眾多藩王勢力不滿。其中朱元璋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鎮守北關,在受到打壓后,先是隱忍不發,再暗暗積攢實力,最終聯合寧王打敗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軍隊,占領了南京。
朱允炆失敗后,下落不明。但除了朱允炆之外的皇室宗親還都能找到,朱棣對他們實行寬待政策。 重新供奉起了大哥朱標的排位,善待大哥朱標的夫人,讓呂夫人給朱標守陵墓。而呂夫人還帶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名叫寶慶公主,時年僅僅8歲, 朱棣便叫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徐達大將之女,徐皇后親自扶養。
徐皇后待寶慶公主視若己出,其實按照輩分來說,寶慶公主既然是朱元璋的女兒,也就是徐皇后的小姑子,他們是平輩關系。 不過徐皇后為人性情淑君,有長者之風,對寶慶公主照顧有佳,如若自己親生。
徐皇后親自教授寶慶公主禮儀與文化,在徐皇后的教導下,寶慶公主像徐皇后一樣,性情淑君而且明理通達。
不過,令人扼腕的是在寶慶公主13歲那年,徐皇后病重,寶慶公主衣不解帶,在床前伺候徐皇后猶如生母。
同年,徐皇后病逝,寶慶公主悲痛至極,在殿內幾度暈厥,可見徐皇后與寶慶公主感情之深。
雖然沒有了徐皇后的庇護,但畢竟朱棣與徐皇后是患難夫妻,朱棣對徐皇后有著很深的感情。朱棣愛屋及烏,也把寶慶公主當做女兒一般看待。
在中國古代,女子一般十三四歲就要開始選擇丈夫嫁人了。而朱棣因為對寶慶公主十分疼愛,一直到了十九歲,才給她尋找夫婿。
其實在古代十九歲已經是大齡女子,不過由于是皇親國戚,還是有眾多的大臣與皇親貴胄,都希望與皇帝結為姻親關系。朱棣在精挑細選之后,才把她嫁給了自己滿意的人選,這個人叫趙輝。
不過,或許朱棣這次的「為妹選夫」,實際上是看走了眼。
那麼,這個趙輝究竟為什麼入得了皇帝朱棣的「法眼」呢?
「駙馬爺」趙輝
封建制度要求「門當戶對」。能夠成為皇帝的女婿的,大多得是達官顯貴和朝中重臣的兒子。皇帝的女婿又被稱為「駙馬」或者「駙馬爺」。
其實,「駙馬」的來源十分有意思。
首先駙馬的「駙」來源于「附」字,起源本的意思是古代馬車中除了「轅馬」之外的馬全都被稱為「附」。馬車也代表著出行的等級,一般等級越高所使用的馬車就會越高級,而且拉車的馬匹也會越多。
有經驗的馬夫會挑選出一批最有經驗、最有能力的馬匹占據中間的位置,這匹馬被稱為「轅馬」,而其余的馬就被稱之為「附馬」。
后來隨著皇帝出行越來越謹慎,皇帝出行一般要配幾輛馬車一同出行,用來混淆視聽。其余車輛的趕車人也被封為了官職。在漢代,他們直接負責皇帝的出行安全一般稱為「駙馬都尉」。
這些人因為直接負責皇帝的安全,所以一般都是皇帝最為信任與依賴的人。從漢朝開始就有公主被皇帝嫁給駙馬都尉的先例,隨著時間的發展,駙馬都尉漸漸失去了原先的功能,而轉變成為了一個官職。
慢慢地,凡是公主所嫁之人,基本都被封為駙馬都尉一職,而掌管的也是皇帝的個人安全職位。 隨著時間的變化到了唐朝時期,駙馬都尉一職被替代后,「駙馬」一詞卻留了下來,成為了公主丈夫的用詞。
那麼,既然駙馬都是皇帝親兵甚至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那麼趙輝又是誰?他為何就那麼幸運成為朱元璋的女婿呢?
這還要從趙輝的身世說起。
趙輝的父親名叫趙和,是一個「千戶」。在大明永樂年間,隨著朱能和張輔征討安南的過程中,戰死沙場,按照規制,他的千戶官職由兒子趙輝世襲。 在明朝,由于有衛所制度,明朝一共設有五百多個衛所,每個衛所有五個千戶管理。
一般情況下,千戶的武將品級在五品,比縣令七品的品級要高,但是要比知府(四品)要低。
明朝鼎盛時期千戶有三千個左右。 所以如果趙輝沒有娶寶慶公主,那麼他在歷史上很難留下名字。
趙輝在繼承父親官職后,被任命為南京城門「金川門」的守衛。
「奇其貌」是朱棣對趙輝的第一印象,然而,朱棣真的就是偶然出城門看到對方后,就如此草率地把備受寵愛的妹妹,下嫁給城門看守?
其實不然,朱棣能打敗他的侄子朱允炆,重新穩定住明朝的江山,就說明他絕非一個隨意下決定之人。而在正史上記載的「偶然」出城門撿到,很有可能就是「一出戲」。朱棣讓寶慶公主嫁給一個「看門」的,肯定有他的用意。
朱棣打下南京的時間,正好是寶慶公主需要出嫁的時間段。寶慶公主出嫁,朱棣有三種選擇,首先是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其次是南京的舊貴族、舊勢力。第三就是「邊緣人」。而朱棣在權衡利弊之后卻選擇了一個城門看守,也就是第三種「邊緣人」。
朱棣打下南京后,其實已經不能再封賞自己的部族,因為他害怕跟著他的那些功臣一旦強大,會與明朝舊貴族爆發矛盾,最后導致后果不可收拾。而舊貴族更不能做大,舊勢力一旦做大,新興勢力肯定會受到報復。
朱棣只有在打下來南京,慢慢轉移政治中心到北京后,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 朱棣要找到是一個懂得「進退」的「邊緣人」。而值守城門的「趙輝」就是皇帝所選之人。
因為朱棣選擇了趙輝,趙輝又是一個沒有「根基」的人,趙輝的成功完全來自于皇帝朱棣,所以他對朱棣一定是「忠心」的。
朱棣通過趙輝形成了一個依附于自己的勢力,這十分有利于皇帝今后通過趙輝的「手」,去做一些他不方便做的事情。其實后來朱棣為了增強自己對朝局的控制力,增設了東廠,也是基于這樣的想法。
從表面上看,趙輝從一個「看門的」一夜之間成為了「皇親貴胄」,其實他也變成了皇帝的「傭人」,也成為了公主的「陪侍」。
在明朝看似「風光」的駙馬,其實實際地位并不高。
在「男尊女卑」的明朝,由于公主的地位過高,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形成了「女尊男卑」的狀態。明朝規定:「 駙馬每天必須要向公主行禮四次,連同家人也要向公主行禮,而且必須是「大禮。」
不僅如此,公主吃飯的時候,駙馬要站在一邊伺候,這就相當于皇帝給自己和公主,找了一個「仆人」。
更要命的是駙馬還不能「沾花惹草」,明朝的駙馬一般不能納妾。
明英宗時期,常德公主的駙馬薛桓因為與奴婢「不軌,被常德公主發現,常德公主向明英宗哭訴。
明英宗把駙馬薛桓論了一個斬刑,放到詔獄,關了禁閉。等到常德公主覺得差不多了,才放出來。 經此之后薛桓徹底老實了,一輩子唯唯諾諾,一直到四十七歲死亡,也沒有留下子嗣。
可見當駙馬也不全是好事情,不過趙輝的下場要比薛桓要好很多。寶慶公主在宣德八年就病逝了,他們二十年的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不過趙輝的身份沒有變,對于趙輝來說,他終于可以不再受到拘束。
史書記載:「家故好侈,姬妾至百余人。」
這也是趙輝后來被人詬病驕奢淫逸、廣納姬妾的原因。或許他的行為可以理解為報復性的「驕奢淫逸」。趙輝在成為駙馬后被寶慶公主管著,不敢「亂搞」,寶慶公主一死,趙輝才四十六歲,終于如同鳥入深林,開始「荒淫無度」了。
歷經九朝,善始善終
一個人飛得多高都不算厲害,重要的是要平穩落地才算善終。
明朝嘉靖朝有一個嚴嵩,擔任內閣首輔二十余年,皇帝一心玄修,他掌握權傾朝野,富可敵國,但87歲高齡時,兒子因貪贓枉法被殺,自己晚景凄涼靠乞討維生,死去后連棺槨都沒有。
相比于嚴嵩,趙輝雖然比不上他權侵朝野,而且還要伺候公主,但是等到公主一死,他就可以過上「好日子」。趙輝二十年間服務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代皇帝。到了明英宗時期被送到南京掌管南京祭祀。
其實那個時候,趙輝就已經走完了他的政治生涯。要不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聽信王振的話,弄了個「土木堡之變」,趙輝估計也不會再出來。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之后,明代宗繼位。趙輝由于是朱元璋的女婿,是明王朝「元老」級別的皇親貴胄,被請到北京坐鎮。
這個時候趙輝已經60歲了。他此次赴北京并沒有空手,他德高望重,在南京募集了大量錢財資助明代宗,并聲明力挺朝廷攻打瓦剌一雪前恥,明代宗專門下旨獎勵他的忠勇。
事情到了這里,如果沒有什麼變化的話,趙輝可以說是有一個幾乎完美的結局。 不過歷史本來就會有很多的變化。朱祁鎮在北方當俘虜多年后竟然又回到了明朝。
回到明朝之后,在景泰八年,又通過石亨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政權,明朝的大功臣于謙也因為朱祁鎮的回歸被害。
而趙輝此時也有一絲危險,因為他曾經受到過朱祁鈺的嘉獎。
不過,朱祁鎮在處理掉于謙后,并沒有想要大加株連,而是又讓趙輝回到南京接任南京祭祀。當時的趙輝,已經年逾古稀,他自知年老,便向皇帝請辭回家養老,明英宗朱祁鎮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至于明英宗為什麼放過了趙輝,其中大概有三點原因。
首先,肯定是看到趙輝年事已高,70多歲,再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
其次,是明英宗顧及趙輝的身份,畢竟是朱元璋的女婿,在當時有一定威望。
第三,趙輝沒有犯大錯,幫助朱祁鈺雖然讓他很不高興,但是國家有難,趙輝作為皇親國戚幫助也是實屬應該。
有了這三點,朱祁鎮在法理上就不能殺掉趙輝。
趙輝也聰明,自知得罪朱祁鎮也罷官不做,請辭回鄉養老。朱祁鎮同意他回鄉之后,閉門謝客,日日笙歌。
之后趙輝又活了二十年,等到闔然長逝之時,他已經九十歲高齡,當時已經是成化十四年。
當家人把他去世的消息上報后,由于趙輝是朱元璋的女婿,輩分太高。 禮部一時之間竟也無法定奪,于是只能找到成化皇帝朱見深。最后由朱見深拍板,為高祖姑父「輟朝一天」以示尊敬。
寫在最后
趙輝出身于普通的軍戶,能夠被朱棣看中成為駙馬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機會。
「相貌」可能是他成功的關鍵,但是要說能力,他肯定不差。
朱棣不可能隨隨便便找一個人,把自己最小的妹妹嫁了,他一定是找一個靠譜的人,托付妹妹的終身,還要來被自己和后代使用。
趙輝二十年間輔佐了三代帝王,可見他是一個十分靠譜的人。
等到公主病逝,成為「三朝元老」之后安然退休。
「土木堡之變」給了他最后一次機會,他也比較成功地抓住了。
在后來的「奪門之變」中,他也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最終得以善終。
他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8朝,一個享受了六十年「皇糧」的皇親。在應該為國家出力的時候勇敢站出來。一生雖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卻也享受了絕大部分人生的榮華富貴,并且最后得以安然無恙,最重要的是他還帶著莫大的榮譽與尊重離世。
明朝跨越二百五十六年,一共有十六個皇帝,趙輝正處在一個王朝的上升期。他被朱棣選中是幸運的,他也盡職盡責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趙輝在明朝是一個比較傳奇的人物,他的傳奇開始于娶到寶慶公主的那一刻。
不過,一個人的幸運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悲哀,畢竟,人長得帥氣,并不代表對妻子也好。寶慶公主四歲喪父、喪母,跟著朱允炆和呂皇后到了八歲,又被朱棣的夫人徐皇后帶到了13歲,徐皇后也病逝。六年之后,嫁給了一個比她大一些的男人,可只活到了39歲,便早早病逝。
一個出身普通卻因為陰差陽錯榮華富貴一生,而另一個出身高貴卻命運不濟。人生與歷史一樣不可預測,不可捉摸。只能嘆一句,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