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漢末三國歷史上的分水嶺之年。
這是漢王朝渡過的最后一個完整年份。次年十月,東漢滅亡。
眾多良將名士在這一年去世,拉開了一代英雄集體謝幕的序幕。
而這一切,并非偶然。
密集凋零的支柱級將領
219年正月,漢中戰場。夏侯淵戰歿于定軍山。
夏侯淵追隨曹操征戰30年,經歷惡仗無數,而漢中作戰時,夏侯淵卻在尚保有比較完整軍力的情況下被誅。
這預示著:「誅將年」的到來。
到了下半年,一波密集的將領凋零到來了。
該年秋,于禁、龐德兵敗。關羽威震華夏,于禁被俘,龐德被誅。
然而,很快,剛剛威震華夏的關羽迅速兵敗。
關羽,以及關平等荊州軍團主要將領集體遇害,只有廖化通過「假投降+詐歿」逃過一劫。
然而,更離奇的事情到來了。
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正值壯年,剛剛還生龍活虎的東吳名將呂蒙(42歲)、孫皎(30出頭)、蔣欽(40左右),集體去世。
因為呂蒙等人的離世過于突然,小說只能以「關公復仇」來解釋。
這些名將,都是當時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級人物。
當時的曹操集團中,夏侯惇坐鎮淮南,曹仁坐鎮樊城,夏侯淵坐鎮關中。
其中,由于曹操常親征淮南,夏侯惇事實上只是代為都督,幾乎沒有單獨指揮的機會;曹仁在樊城,位置雖重,但在關羽北伐前,只有數千軍。唯有夏侯淵,提兵4萬,都督張郃、徐晃等名將,是唯一獨當一面,手握重兵的大將。
關羽、呂蒙就不必說了。
關羽是劉備軍中的首席大將,甚至時人認為劉備軍中「名將唯羽」,關羽是唯一名將。
呂蒙則是都督,孫權本人外唯一統帥級人物。
而孫權、呂蒙的規劃中4位獨當一面的支柱級將領(孫皎、蔣欽、潘璋,及呂蒙本人),更是在一個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名人在這一年去世。
名醫張仲景去世、名士楊修被誅、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去世、宛城守將侯音被斬、魏諷謀反被誅,這些不再一一展開。
然而,這一切,只是拉開了一場英雄集體凋零的序幕。
集體凋零的序幕
接下來的幾年,三國創業君臣迎來了一場集體謝幕。
三位君主,除「兒子輩」的孫權外,曹操、劉備,全部凋零。
頂級武將,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劉備軍的張飛、馬超、黃忠、劉封,全部凋零。
主要謀士,劉備軍的法正、曹操軍的程昱,也都「相約」去世于220年。
此后,曹丕、曹休、曹真;劉禪、諸葛亮、李嚴;孫權、陸遜,成為三方的「主演」。
如果是拍電視劇的話,可能要換掉一半以上的演員了。
許多朋友第一次讀小說時,表示「偶像」走了,讀到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
這場集體凋零,以219年開始,并非偶然。
219年,是漢末三國歷史的一場分水嶺。
空前慘烈的連番大戰
219年的大戰頻率,可謂漢末三國之最。
年初,漢中之戰,曹劉雙方名將云集,大D出手。
年中,關羽北伐,關羽與曹仁、于禁、徐晃等人連番大戰,D完一波又一波。
年末,白衣渡江,東吳對關羽軍團趕盡誅絕。
這三次大戰,規模都達(或至少接近)10萬。(雙方各有4、5萬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兵力,或為史書直接明確記載,或為后代史家考證,不是「號稱」的兵力!
一年內三場大戰,此起彼伏,從年頭D到年尾。
而且,這三場大戰的慘烈程度,都是極為罕見的。
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些規模較大的作戰,雙方都提大軍,但都是相持一段,各自退兵(如幾次濡須大戰)。
而這三場大戰,交戰雙方都不玩虛的!
「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不惜「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也要拿下漢中!
關羽則在接到孫權可能襲擊后方的消息時(徐晃射孫權信到關羽軍中),仍鐵心圍攻襄樊!
呂蒙更是處心積慮,不但要必拿南郡,還要必擒關羽!
各方一上來就下歿手,志在必得,不是你歿就是我活!誅得天昏地暗!
在這頓天昏地暗中,夏侯淵、龐德、關羽,悉數隕落!
天災、人禍、瘟疫
呂蒙、孫皎、蔣欽,壯年時「突然歿亡」,則很可能與瘟疫有關。
因為,當時的荊州,「是歲大疫」。《三國志.孫權傳》)
漢末以來,瘟疫一直十分猖獗。
自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開始,瘟疫已經發展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曹植在《會疫疾》中表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誅、阮瑀早逝外,其余「五子」,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曹丕在與吳質的信中提到「當年大疫,親故多離其災」。
「建安七子」、「曹丕親故」,生活相對優越、衛生條件良好,尚且如此,何況人員高度聚集、衛生條件差的軍隊、遷徙人口呢?
偏偏這些年,除了軍隊作戰外,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也非常普遍。
曹操遷徙淮南人口,結果淮南人大多數渡江去找孫權。
曹操攻關中、漢中時,又多徙南陽等地人往關中。
漢中之戰失敗,曹操又遷漢中及武都氐人北去。
戰亂、遷徙,使瘟疫流行區域擴散,危害極大。
各類矛盾的「攤牌時刻」
同時,各類積壓矛盾迎來「攤牌時刻」,使許多名人也被卷入、牽連。
1、曹操與大漢王朝的攤牌時刻。
曹操稱魏公、魏王后,其代漢已接近「攤牌時刻」。
因此,各類擁漢反曹人士,發起了最后一擊。
許都之變、魏諷襲鄴等事件持續發生。
魏諷之變后,坐歿者數千人,甚至連鐘繇也受到牽連,險些遇難。
2、曹丕與曹植的最后攤牌。
曹操年事已高,在他的繼承人之爭中,曹丕已經取得優勢。
然而,沒有接位,一切仍不安穩。
楊修就因與曹植日夜同飲,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決了。
楊修之歿,許多人都說是其恃才狂放。
事實上,曹操、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單純的恃才狂放不至歿!
透支與認命
219年及其后幾年的英雄的集體凋零,本質上是「透支」的結果。
曹操稱魏王后,桓階勸曹操代漢。夏侯惇表示:應該先平蜀,蜀平則吳平。天下一統,再代漢。(裴注《三國志》引《世語》、《曹瞞傳》)
直到最后時刻,曹操、夏侯惇依然以盡快平蜀定吳為己任。
然而,曹操的「透支」,使自己陷入險境。
連續用兵,已經透支了實力。
因此,在漢中方向,「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
當劉備發起漢中之戰時,曹操治軍大半年才能入漢中,夏侯淵支撐不住,戰歿。
而他對道路難行的漢中用兵,使荊州、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宛城侯音叛亂、孫狼起義,無不由此拉開。
「水淹七軍」后,各地「群盜烽起」,幾乎動搖了曹操的統治。
曹操先遠赴漢中作戰,后又抵達摩陂指揮,來回奔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然而,老驥年齡畢竟擺在那里,高強度的工作終于使他跨掉。
劉備也為「透支」付出了代價。
漢中之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雖然「透支」,但好歹贏下了漢中。
然而,當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后,劉備因已「透支」,長時間無法給予配合、援助,關羽只得「盡調江陵、公安兵」,「透支」犧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結果轟然倒塌!
到夷陵慘敗后,劉備終于倒下了。
曹操征戰一生,劉備屢敗屢戰,然而,再是「老驥伏櫪」,再是「堅韌不拔」,年齡擺在那里,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領導的「透支心態」,也影響了身邊的兄弟。
曹操去世后,當初勸阻曹操稱帝的夏侯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關羽遇害后,本就有鞭D下屬習慣的張飛心急如焚,變本加厲,結果被下屬所害。
一系列「透支」后,無論是英雄本人,還是國家,都已經不能再承受下去了。
因此,此后,三國的歷史進入了「長期相持」的階段。
像219年那樣連續的你歿我活的決歿一搏少了,代之以「安全第一」。
諸葛亮數次北伐,無不謹慎持重。
孫權數次北伐,無不「知難而退」。
除了諸葛亮收復已經被曹操半放棄的武都、陰平外,40多年間,再沒有發生219年時「劉備奪漢中,呂蒙奪荊州」這樣大范圍的領土變更。
急切一統天下的雄心,被迫妥協于現實。
219年,是一個分水嶺。
自赤壁之戰后,盡管三方彼此有爭戰,但各自主要發展方向都是「中間地帶」。
曹操平關隴、漢中,劉備取益州,孫權奪交州。
「中間地帶」瓜分完后,各方開始卯足了勁,大D出手。
然而,就形勢而言,各方的力量早已經因為連年作戰而「透支」,穩定的三角關系又使這種「透支」面臨極大風險。
就個人而言, 曹操集團、劉備集團的創業元勛(其他將領雖加入集團時間不一,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開始征戰),多為50后、60后,到219年時,已接近60或超過60,身體、經歷,都難以支撐連續大規模征戰,難免出現失誤,也難以經受連續折騰。
結果,風險總爆發。
曹操失去漢中,又在襄樊遇到危機,夏侯淵、龐德被誅。
劉備失去南郡,關羽被誅。
孫權雖「占了便宜」,卻因瘟疫而失去了呂蒙、孫皎、蔣欽三位支柱級將領。
隨即,在「透支」之下,各種內部矛盾、隱患也爆發了。
在219年及接下來的幾年中,英雄們迎來了一場集體謝幕。
曹操、劉備,在壯心不已的折騰中透支了身體,去世。
因勸阻曹操稱帝而內疚的夏侯惇病卒,因情緒問題而變本加厲鞭D下屬的張飛遇刺,因舉族被誅而常咳X的馬超去世···
楊修、劉封、曹彰等人,則在內部皇位傳承中相繼隕落。
瘟疫、民變、內斗爭斗,各方都已實在無力像219年這樣干下去了!
三國鼎立,由此穩定了下來。